淡水關渡宮
「關渡」是由凱達格蘭族語「Kantou」而來,西班牙文獻中則記為「Casidor」;另因發音語系不同,故產生多整別稱,常見有甘答、干豆、和「官渡」等等發音,基本上是由平埔族語所音譯而來。
直到乾隆25年(1760)續修《臺灣府誌》時,始出現「關渡」;日治時代一度改稱為「江頭」,但是光復後又恢復成「關渡」,並沿用至今。
據《諸羅縣志》所記,關渡宮創於康熙51年(1712),謂:「天妃廟: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
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關渡宮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信徒遂有「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的諺語流傳。
康熙51年是關渡宮建廟之年,是洋盜鄭盡心在淡水外海窺伺之時,關渡宮位居進出臺北盆地要津,是當地住民信仰重鎮,主管官署諸羅縣更加重視其資訊蒐集功能,積極
改善其硬體設施。康熙54年(1715),也就是草創後第三年,即被重新改建成木構瓦頂的新建築。縣令周鍾瑄不僅從嘉義跋涉數百公里,前來臺北為重建的天妃廟題名「靈
山」,還將關渡宮後山及臨臺北湖埔地數十甲,授予住持僧綿遠來招佃開墾收租,讓關渡宮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淡水關渡宮不僅是臺灣的宗教聖地,也是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的寶藏。這座寺廟擁有精美的建築和雕刻藝術,融合了傳統的中國風格和臺灣本土特色,讓人不禁讚嘆不已
關渡宮約在西元1661年創立,主祀媽祖,是臺灣北部最古老的媽祖廟,原稱靈山廟,位在靈山山頂。關渡宮年代久遠,殿口的龍柱、石獅、壁雕等,都非常精巧,尤其是門
神,用浮雕表現,和一般的彩繪方式有很不同的韻昧。進入殿內,殿頂的藻井、斗拱、樑椽都有很豐富的雕塑、彩繪,非常美麗。而擁有許多傳說的媽祖神像,安坐在正龕
上,神態慈祥,和她的部將千里眼、順風耳的造形,形成了很強烈的對比。
關渡宮右邊是一個約80公尺長的古佛洞。入口處有鎮洞寶臼,能鎮壓一切邪惡。進入洞內,兩旁有28天王像,莊嚴肅穆。走到後頭,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她的千手千眼代表的是普渡眾生的意思。繞過神像後面,就是古佛洞的出口,可以欣賞河口風光。
沿山坡闢建的後山公園,亭台樓閣林立,遠眺淡水河、觀音山視野極佳,而後山公園停車場旁的河畔隄防,更是乘涼、散步、聊天的好去處,紅樹林沼澤近在眼前,偶有水鳥飛過,愜意悠閒。
https://www.tiktok.com/@user5239560612246/video/745771124475417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