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野火災情慘重,藝術文化受到嚴重影響及威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博物館新聞

這幾天洛杉磯的野火肆虐

造成嚴重的災情與人員傷亡

儘管少數的好消息像是

收藏了約44,000件珍貴文物的蓋堤別墅博物館(Getty Villa)

在連續兩次的野火威脅中

透過本身以防火為目的的強大建築和設施

以及一套完整的防火緊急應變措施

讓館內的文物暫時沒有受到火災影響

例如:

 1. 提前修剪植被並保持館外高風險區域濕潤

 2. 火災接近時立刻關閉門窗與空調通風系統(空氣中如果有灰燼可是很傷藝術品的)

 3. 透過監視器即時監控火勢,並由專業人員隨時待命滅火

 4. 遠處的蓋堤中心設立指揮中心即時監控並保持兩邊的支援與聯繫

 5. 快速清理積灰和撲滅局部火源,防止火勢擴散

今日稍早撲滅周邊火勢的蓋堤別墅博物館,圖片來源:Getty Museum

今日稍早撲滅周邊火勢的蓋堤別墅博物館,圖片來源:Getty Museum

1月7日時受到野火威脅的蓋堤別墅博物館周圍,圖片來源:David Swanson/AFP via Getty Images

1月7日時受到野火威脅的蓋堤別墅博物館周圍,圖片來源:David Swanson/AFP via Getty Images

不過,其他的地方可惜沒有那麼幸運

這次的大火燒掉了一些當地的歷史建築

還有私人博物館及畫廊

甚至有不少藝術家工作室被燒毀

很多藝術作品受損,甚至付之一炬

(看到一些藝術家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工作室被燒掉,作品也沒有了的消息,覺得很傷心😢)

本次被野火燒毁的歷史建物之一The McNally House(火災前後對比圖) ,圖片來源:X/ @alisonmartino

本次被野火燒毁的歷史建物之一The McNally House(火災前後對比圖) ,圖片來源:X/ @alisonmartino

被燒毁的私人博物館Bunny Museum(火災前後對比圖), 圖片來源:The independent

被燒毁的私人博物館Bunny Museum(火災前後對比圖), 圖片來源:The independent

本次被野火燒毁的歷史建物之一Will Rogers’ historic home(火災前後對比圖) ,圖片來源:X/ @okhistory

本次被野火燒毁的歷史建物之一Will Rogers’ historic home(火災前後對比圖) ,圖片來源:X/ @okhistory

這場野火造成的損失目前還難以估計

期盼火勢能早日受到控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朋友談到紐約太多選擇,也許這樣人文薈萃的大蘋果舞台,文化大熔爐之下迸出奔放地炙熱火花,燃燒著發光發亮✨
Thumbnail
墨爾本 Docklands 碼頭週邊的大樓
*本文節錄自《佳🌻報》第十八期〈倫敦迪士尼〉。 創作於2023年9月22日。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對於這個城市的感受。 坐在即將抵達倫敦的飛機上,其實我是有點嚇到的。我看見整個城市,或甚至整個國家被一團霧霧的灰氣包圍著。也許那是空污、也許那是這一城市的低沈能量,無論他是什麼,但是它將下面的土地
Thumbnail
美國知名的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發布了,將近88,000張高解析度的館藏藝術作品圖像🎉
Thumbnail
住处附近的巴黎地标,巴士底狱纪念碑。
Thumbnail
這兩三年來,不斷有博物館展品及藝術品遭到抗議者襲擊的情形,博物館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朋友談到紐約太多選擇,也許這樣人文薈萃的大蘋果舞台,文化大熔爐之下迸出奔放地炙熱火花,燃燒著發光發亮✨
Thumbnail
墨爾本 Docklands 碼頭週邊的大樓
*本文節錄自《佳🌻報》第十八期〈倫敦迪士尼〉。 創作於2023年9月22日。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對於這個城市的感受。 坐在即將抵達倫敦的飛機上,其實我是有點嚇到的。我看見整個城市,或甚至整個國家被一團霧霧的灰氣包圍著。也許那是空污、也許那是這一城市的低沈能量,無論他是什麼,但是它將下面的土地
Thumbnail
美國知名的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發布了,將近88,000張高解析度的館藏藝術作品圖像🎉
Thumbnail
住处附近的巴黎地标,巴士底狱纪念碑。
Thumbnail
這兩三年來,不斷有博物館展品及藝術品遭到抗議者襲擊的情形,博物館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