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聖國際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6 年 12 月,總部位於台中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專注於細胞療法新藥研發。
最近觀察到這間公司,發現公司營收每年持續創高,今年 12 月營收也來到歷史新高,就來聽一下最近一次的公司法說以及看看近期財報吧~

2024/08/26 法說會內容
法說會連結- 長聖是一家做細胞治療為主的公司。
- 目前有三個廠,打算在台中蓋第四個廠。
- 總共有四個技術平台:免疫細胞技術平台、幹細胞技術平台,以及疫情期間建立的奈米粒子製藥平台、外泌體技術平台。用這四個平台做新藥開發 (IND) 與細胞委託製造服務 (CDMO)。
- 奈米粒子製藥平台,主要是將小分子的藥物 (比如說抗癌藥物) 包覆在 Fucoidan (伏剋藻) 內,將藥物帶到癌細胞處發揮效用,這樣可以用較低的劑量達到較高的療效。
- 外泌體平台,用基因修飾過、帶有靶點的外泌體,帶到該去的地方,增加該處細胞的修復能力。
- 幹細胞技術平台,用臍帶間質幹細胞來修復重症患者,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試驗已經進入二期、治療急性腦中風的 Stage 1 已經進到第三個 Cohort、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目前在 Phase I。
- 免疫細胞技術平台,可以治療癌症,CAR T-cell 目前市面上有六個藥廠,2024 年市場產值預估是 103 億美金,2033 會成長到 1079 億美金,CAGR 30%。

資料來源:公司法說
- 現有的 CAR-T 都有其侷限:1) 只能用在血液惡性腫療,對於佔比 80% 的固體腫瘤效果不佳、2) 只能用在自體細胞改造、3) 耗時且昂貴,諾華的療程成本高達 47.5 萬美元。長聖目前在研發的是用異體細胞 (也就是其他人的細胞) 來治療實體腫瘤。目前在老鼠身上的實驗可以消除 99% 的腫瘤。去年獲得美國 FDA 的核准可以做人體試驗,經過一年台灣 FDA 的審核會再下個月收集第一個 Case 的安全性跟有效性。
- 目前市面上沒有跟長聖一樣的產品。其他都是血液腫瘤。
- 長聖的細胞受託開發製造 (特管辦法) 可以治療許多癌症。

資料來源:公司法說
- 異體細胞治療的好處:1) 自體細胞治療費用高且時間長、2) 患者需要治療時身體狀況較差,用自體細胞效果會較差、3) 異體細胞只要檢驗一次通過後,就可以大量製造,成本較低。
- 藥業的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公司法說
- 大股東安碁持續賣出持股的原因不清楚。
- 今年 EPS 目前無法估算。(因為是八月的法說,今年 EPS 現在應該可以估計了)
- CAR-T 下個月的收案在台灣,目前也有許多相關病患也有表達想參加的意願。要到美國是 Phase II 以後了,Phase I 在台灣。
- 特管辦法之前只通過自體細胞是因為安全性的關係,用自己的細胞做完送回自己身體比較沒有疑慮,但未來應該會走向異體細胞。目前再生醫療法也有通過異體細胞了,只是有要求要通過人體試驗。
- 細胞療法目前跟醫院差不多是 73 分潤,長聖 7 成左右。
- Phase I 跟 Phase II 要求不一樣,Phase I 會要求安全、Phase II 會要求有效,所以 Phase II 會根據未來的市場決定要在哪邊做。
2024 Q3 財報
公司營收剛剛上面已經看過了,公司營收有很明顯的淡旺季,過往 Q1 都是淡季,然後營收逐漸上升到 Q4 達到高標,為什麼會有淡旺季趨勢其實我不知道,不過確定的是今年營收是創下歷史新高。

EPS 部分扣除業外損益較多的幾季 (21Q3、22Q4、23Q3、24Q2 等),大概一季就是1 塊以內,業外損益主要來源是什麼待會再用財報確認。


資料來源:財報狗
接下來看一下 Q3 財報。現金部分較上季跟去年同期都是上升的,整體流動資產 + 非流動資產也是些微上升。
負債比是逐漸上升的,從去年底的 11%、上季的 15% 上升到 Q3 的 16%,但如果從細項來看,比較明顯的上升是合約負債 (9% 上升到 11%),是好債。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綜合損益表中可以看到,Q3 的成本毛利率 71%、較 Q2 的 65% 還高,但 Q3 的損益表中還有一個未實現銷貨損益 10%,導致整體毛利率從 71% 下降到 61%。未實現銷貨損益從六.9 的細項看不出來是什麼,數字也對不太上,不過看起來好像跟在美國合資設立的公司有關。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另外 Q3 的營業費用佔比是比 Q2 高的,主要是因為研發費用增加了 5%,研發費用上升對生技公司來說是好事。其他利益及損失是 Q3 營收上升但 EPS 較 Q2 大幅下降的主因,從細項來看不是大部分公司面臨的外幣兌換損益,而是評估損失的金融資產。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現金流量表中,營業現金是流入的、投資現金流出是因為有處分資產、籌資現金流出是因為發放股利。整體現金流量表看起來沒有特別的東西。
另外從財報中可以看到營業收入細項,看起來儲存業務跟技術授權是今年到 Q3 累積營收成長的主要動能,商品銷售部分其實是下降的,儲存業務翻年報看不出來是什麼,但感覺是經常性收入,佔比上升應該是好事。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整體來看公司財報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
評估
翻了一下 2023 年報,年報中有提到公司的營業比重,但幽默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跟季財報的細項不一樣、甚至連總營收都不一樣XD (月營收加總跟年報內的比較一致)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年報內有提到公司目前的開發中產品有四樣,大多在臨床一期跟二期、特管辦法委託製造的有五項產品。問了一下 Gemini 新藥開發的流程,用公司法說會的圖註記一下。

由於公司的 EPS 受業外影響很大,所以先將今年的 EPS 回推一下本業賺多少,回推後今年的本業 EPS 大約為 0.77/0.85/1.01/1.48,今年總計為 4.12,用相同的方法回推去年本業 EPS 約為 3.46,今年大約是 20% 成長。
心得
長聖目前看起來在開發的藥就算一切順利,要拿到核准也還有好幾年的時間,但特管辦法 + 授權簽約金讓公司這幾年營收可以持續有 20% 以上的成長,雖然說我不會估計公司的合理價格,不過從過往本益比來看近期公司是處於較低的水準的。如果未來還能繼續展現出差不多的成長力道,會不會漲不一定、但至少持續往下走的機會應該不高...吧?

資料來源:財報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