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裡是100談,一百個關於媒體與教育的故事!我們的媒體與素養教育社群企劃會介紹關於媒體及教育等相關事物,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及累積軟實力💡
#歡迎搭配圖卡內文一起閱讀
小編這次的精選媒體報導主題是什麼是FOMO、FOMO與社群媒體的關聯性、FOMO案例分享、如何避免FOMO產生及如何做到JoMO
FOMO,全稱是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它反映著個體因為害怕離開社群,擔心邊緣化、成為局外人,因此對於錯失機會或無法參與他人活動容易產生焦慮與恐懼。
《錯失恐懼:從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讓 10 億人深陷的焦慮陷阱》的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曾提到,人的身體中有著一種警告我們不能脫離群體太久,不然就會有生命危險的原始基因,這種恐懼讓我們深知建立一個支持自己的社群、擁有歸屬感的重要性。
我們的社會焦慮會遭到社群媒體無限放大,我們傾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生活最好的一面。當這一面被其他人看到時,其他人會產生「為什麼大家的生活都比自己好」的錯誤認知。
《科學》(Science)期刊研究顯示,大腦存在因為「被拒絕」而心痛的區域,在社交媒體盛行後,每查看一次社交媒體,就可能面臨到不請自來的「拒絕挫折」。
根據Hotels.com行動裝置旅遊調查顯示,台灣旅客擁有 FOMO的比例全球居冠。
有 60% 的台灣旅客表示,在旅途中會頻繁回應朋友在社群網站上的貼文,比例是全球第一,遠高於全球旅客平均的32%。
47% 的台灣人承認上傳照片到社交媒體上是為了炫耀,而 48% 的人則坦承在臉書上打卡,是為了要讓家人朋友羨慕,比全球旅客高出兩成。
調查顯示,旅途中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為:Facebook、Line、YouTube、Google+ 及Instagram 。
調查顯示,有59%的國人表示手機是旅遊時資訊的主要來源,而國人旅遊時最常使用的App類型包含,地圖App、旅遊App、交通工具、拍照/修圖App及社群軟體App 。
如果有讓內心產生矛盾的社交活動,那就不是真正的歸屬感,例如考慮是否赴約的社交邀請,不妨試著拒絕,拒絕也許會帶來更多的自我認識。
雖然一開始拒絕社交邀請時,難免會帶來焦慮,但當開始嘗試拒絕,反而會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選項。
尋求他人接受和歸屬感是一種天生的需求,離開了原生社會文化時,會發現特別難遇到合拍的人,而學會在獨處中找到平靜與自在,就能在人群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同樣的從容與舒適。
JOMO,全稱是Joy of Missing Out,指的是享受錯過的快樂。
放下對過去或未來的焦慮,將注意力轉移到當前正在發生的人、事、物的滿足感或幸福感上,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眼前的樂趣。
感謝當前擁有的,而不是未擁有的或錯失的,感恩的心態能提高生活的滿足感,在關係上也就更能建立正向的連結。
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探索興趣和愛好,同時給自己適當的休息與放鬆時間,進一步帶來內在平靜和滿足感。
學會判斷自己想要及不想要,在適當的時候婉拒對方,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出席每個邀約或活動,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和恢復時間。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483
https://www.shiuhli.org.tw/counseling/course/872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63937
文:姿宇
校稿: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