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訪過捷克布拉格,你肯到過國家博物館前的瓦茨拉夫廣場 (Václavské náměstí)。背對博物館向運輸量最大的地鐵站 Můstek 走去,左前方映入眼簾的就是巴塔 (Baťa,在捷克文中音近: 巴ㄊㄧㄚˇ) 亮眼的紅色招牌,以及櫥窗內琳瑯滿目的鞋。
巴塔logo (賴宜蓮/繪)
雖然說鞋店滿街都是,或許巴塔在今天只是成千上萬的製鞋廠中的其中一個,但如果你決定和我一起走過一趟巴塔幾經曲折又充滿驚奇的歷史,或許你會對這一間鞋店更有共鳴一些。
說起 巴塔的成就,這源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製鞋公司曾經遍佈 68 個國家,在全球擁有過 50000 名員工。曾經巴塔也是在歐洲大陸上規模最大的製鞋公司之一,也是捷克斯洛伐克一代,職位一位難求的理想工作。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 1894 年,Baťa 才剛要起步,而捷克還是奧匈帝國的日子...
1894 年,巴塔家的三個兄弟姊妹在當時的城鎮茲林 (Zlín在當年) 成立了製鞋公司 T. & A. Baťa Shoe Company。今天,已經是茲林州 (Zlínský kraj) 首府的茲林,在當年還只是一個人口千人的小聚落。
茲林這個城市的歷史在巴塔公司成立後的那一刻,彼此間的故事旋即成了對方的羈絆,說起一方,實在很難不提起另一個的存在。當初,巴塔三姊弟是想在相距也不遠的烏赫爾堡 (Uherské Hradiště) 申請製鞋廠的核可,但卻因為當局否決了他們的申請,才輾轉將成立公似的計畫搬到了茲林。而這張營業許可,卻也意外地將茲林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茲林與烏赫爾堡地圖(擷自 google maps,賴宜蓮/編輯)
隨然說從今天望回巴塔一路以來的成就,不得不為之驚嘆,但其實在巴塔成立之初,路途可稱不上順遂。在巴塔三姊弟成立公司的隔年,公司便立即陷入債務危機,逼得他們不得不設法調整原物料,來降低成本。但卻也因緣際會,在全皮革製鞋為王道的年代,創造出結合帆布與皮革結合的鞋子 (Baťovky),爾後這雙鞋更轉身成了巴塔的明星產品。
在巴塔公司成立的 10 年間,除了債務危機之外,哥哥安東尼.巴塔 (Antonín Baťa) 進入軍隊,爾後染上結核病;姊姊安娜 (Anna Baťová),也在 1898 年結婚後退出公司的經營,使得弟弟湯瑪士.巴塔 (Tomáš Baťa) 成了公司的主要骨幹,而他講求效率與責任、厚待員工的行事作風也為巴塔闢出一條截然於其他製鞋公司的道路。
若要說起巴塔的故事,有一個人與一座城是你非知道不可的。
Tomáš Baťa 湯瑪士.巴塔 (賴宜蓮/繪)
湯瑪士在經歷了債務危機後,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相反地,他積極走訪了英、德等在當時技術更加先進的國家,更連同幾位製鞋師傅和技師遠渡重洋到了彼岸的美國。那時的美國是製鞋工業的領頭羊,湯瑪士和師傅們不只是走訪觀察當地的工廠,而是撩起袖子在工廠裡札札實實地排班,從實作汲取經驗。當湯瑪士一行人回到茲林,將所見所聞實踐於自家工廠後,締造了每日能生產2200 雙鞋子的紀錄,讓巴塔晉身成了當時歐洲最大的製鞋廠。
巴塔的事業也一路蒸蒸日上,員工的數量直線上升。然而,就在這時,歐洲的天空被戰爭的陰雲籠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也確確實實影響了巴塔的擴張與銷售。但湯瑪士沒有因此而退縮,反倒在生產與銷售上迅速地改變策略,與此同時,巴塔的木鞋也因此誕生...
說起巴塔的木鞋,捷克的人們或許都有些模糊的記憶。其實巴塔製作過兩次的木鞋,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皮革原物料短缺的緣故,巴塔都嘗試過製造木鞋。二戰後的木鞋相當成功,成了人們說起巴塔,就會聯想起的鞋子之一。但這雙一戰後所生的木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Dopadl jako Baťa s dřeváky.
在捷克,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落得和巴塔與他的木鞋一樣的窘境。」是的,第一次巴塔嘗試推出價格較為低廉的木鞋,以因應戰後的經濟蕭條。但顯然消費者對此並不買單,所以這一次的巴塔木鞋在嘗試路上摔了一跤。但巴塔可沒輕易地就被一個革新失敗困住腳步,反倒是嘗試更多不同的途徑,來因應多變的年代。
是的,湯瑪士・巴塔不只是鞋廠老闆,還當過茲林的市長。
從 1923 年,在湯瑪士任職市長的期間,他推動了新的公眾教育,讓學童嘗試實驗性質的課綱。湯瑪士認為,教育對於工人相當重要,因此在他辦學的期間,許多來自鄰近鄉村的年輕學童,被鼓勵認真讀書,而湯瑪士也發放「薪水」給這些學生,這份薪水甚至遠超過學生父母親在鄉下謀生所賺取的收入。只不過,湯瑪士並不直接將這筆錢給學生,因此他們無法將錢帶回家給父母,而是發放部分薪水當作零用錢,剩下的變幫他們存入每個人的儲蓄戶。也因此,許多爾後進入巴塔上班的學徒們,也都早早地能夠自主購入房屋。
湯瑪士對飛機懷有濃厚的興趣。對他而言,飛行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效率與現代性的象徵。為了運輸產品的效率與便利,他在茲林設立過自家的私人航空(Baťova letecká společnost),用來運輸自家製鞋產品,以及一些高層的交通。同時,巴塔更在茲林一代也建造了一座現代機場,供自家運輸機使用。
巴塔紀念館裡的巴塔飛機 (拍攝:賴宜蓮)
然而,這座機場也見證了傳奇商人的殞落。1932年,湯瑪士在一次飛行途中因惡劣天氣不幸墜機,於奧特羅科維采(Otrokovice)附近罹難,享年56歲。 湯瑪士的離世對公司與茲林都是沉重的打擊。然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楊.安東尼( Jan Antonín Baťa) 接下了公司的重任,並延續了湯瑪士的理想。巴塔航空公司在之後數年間仍持續運營,成為捷克航空發展的一環。
湯瑪士的經營哲學圍繞在「責任」與「效率」之上,他讓每個部門負責自己的盈虧,主管必須為自己的決策負責。如果發生問題,損失並不由公司承擔,而是由主管來解決。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巴塔的一些做法極為獨特。例如,在巴塔摩天大樓裡(見章節「巴塔的摩天大樓」),有一座特別的巨型辦公室電梯,這不僅是為了方便楊・安東尼移動,不僅能省時在移動期間能夠進行簡短會議,還能隨時監控工廠的運作狀況。每一層樓的冷氣系統也很特別,冷氣溫度與啟用與否由各層樓自行決定,而冷氣費用則由各樓層員工的薪水扣款,這有趣的小事,也加強了員工對於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巴塔的辦公室裡甚至有一項著名的規定,就是「無抽屜政策」,員工的辦公桌沒有抽屜,這意味著所有的事情都必須在當天解決,文件不能被拖延或隱藏,這樣的政策更是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巴塔摩天大樓的水冷機(拍攝:賴宜蓮)
想當然爾,這樣的模式帶來了相當的壓力,但與此同時,巴塔不只一味地要求員工,在薪資上更是敢給予的公司。曾經,巴塔是整個中、東歐薪資給與最高的公司。此外,對於員工家庭與工作外的照顧,也同樣地不吝嗇。湯瑪士認為,在公司和員工之間,應該要是互利的關係,而不是單方面的剝削,這樣的平衡也促使了巴塔員工更積極地提高效率和責任感。
除了這些管理上的特殊之處,巴塔對效率的推崇更是提升到了新的維度。他的公司擁有自己的製皮廠,為鞋子提供原材料,還設有專門的建設部門來蓋房子和辦公大樓,這些房子便宜且方便,主要是提供給員工使用。甚至,巴塔公司還成立了影音工作室,拍攝自家鞋子的宣傳影片。
巴塔的理念讓茲林不僅是一座工業城市,它還擁有完善的福利體系,包括學校、醫療設施、圖書館以及各種休閒設施,所有這些都是巴塔為了讓員工在工作之餘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而設置的。他還特別重視教育,並不僅限於員工的子女,還吸引了大量來自農村的年輕人來到茲林,提供他們學習與工作的機會。這樣的安排,讓茲林的居民不僅能夠擁有穩定的工作,還能享受豐富的文化與教育資源。
茲林極具特色的巴塔式房子 Baťa House (賴宜蓮/繪)
如同巴塔的經營哲學,巴塔式房屋的精隨就在於「簡單、效率」
有趣的是,其實一開始巴塔式房屋的設計是以維持 30 年為原則,每 30 年就打掉重建,因此在建造上就不需要過於鑽牛角尖,所以在建造上就能更快速的完成。然而,在茲林的這些巴塔建築,也都已經悄悄地邁入近百年的歷史,卻依舊屹立在茲林的山丘上。像是這種獨棟、供水電的房子,在當初是相當「摩登」的存在。而巴塔自己公司的建設部門,建造大量的巴塔市房屋,以便宜的價格提供給公司內的員工與家屬居住。
前頭提及的巨型辦公室電梯所在的大樓,就是為在這棟「摩天大樓」裡。這棟 77.5 公尺高的辦公大樓,在落成之初,可是整個中歐最高的建築物。
在二戰後的 1945 年,巴塔被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收編國有,而名字則從「巴塔 Baťa」被改成了「斯維特 Svit」(是指「光」的意思),而在巴塔摩天大樓上的標誌,也變替換成了象徵共產的鐮刀垂頭標誌。
巴塔如今已經成了總部在瑞士洛桑的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大洲都有業務分布。捷克的色彩漸淡,但巴塔的身影至今仍深深鑲嵌在茲林這座城市。
下一次有機會捷克的話,不妨來莫拉維亞的茲林走一走,一窺這座伴著巴塔製鞋長大的城市吧!
https://www.batuvregion.cz/en/places/zlin-architecture-man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