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神與接神日的金紙中,雲馬錢承載著人們對神明最深切的敬意與關懷。民間相信,神明在天庭與人間往來時,需要一個舒適安穩的代步工具,而雲馬便是這份貼心的體現。雲馬錢上印有神駒奔馳的圖案,象徵著神明可以乘著祥雲,騎著天馬自在翱翔。在送神日,我們恭敬地燒送雲馬錢,如同為遠行的貴客預備最好的座駕,祈願神明能夠舒適安順地返回天庭;在接神日,雲馬錢則是我們懷著期待與虔誠的心,親自為神明預備迎駕之物,恭請神明乘風降臨人間。
這份看似簡單的金紙,其實蘊含了華人文化中對神明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只是準備豐盛的香案供品,更體貼地為神明安排天地往來的交通所需。這正是我們以最虔誠的心意,表達對神明的尊崇與感恩。每一張雲馬錢的燃起,都寄托著人們對神明的祝願與敬意,祈求神明庇佑,福蔭眾生。
雲馬
- 用途與意涵
- 多半在重要祭典、送神日(如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神」)或拜祭大主神、大仙佛時使用。
- 「雲馬」通常代表了神明的交通工具或華麗儀仗,類似古代的馬車、官轎,甚至寶船。
- 被視為對正神或仙佛的最高禮遇,因為要讓神明「回天」、出巡都相當體面。
- 紙面圖案與字樣
- 紙上常繪有馬車、轎子、寶船,也可見隨從官吏、武士護衛。
- 有時會印上「雲馬」、「正神朝天」、「雲京帝闕」等字樣,凸顯神格崇高。
- 紙張尺寸通常較大,圖樣更精緻、繁複,以突顯對神明的尊敬。
- 民俗說法
- 焚化雲馬常含有「禮送神明回天」的含義,並祈求神明繼續庇佑。
- 象徵「我對神明的供奉無上虔敬」,同時也讓神明感受祭拜者的隆重用心。
甲馬
- 用途與意涵
- 多燒給天兵天將、五營神將、或具有軍隊性質的神祇(如關帝、保兵神將等)。
- 主要目的在於「補充軍備」,讓神將在降妖伏魔、守護地方時,能有足夠的兵馬、盔甲、武器。
- 表達人們對守衛家園、護佑平安的護法神靈之感謝,並祈求力量持續加倍。
- 紙面圖案與字樣
- 紙面繪有馬匹、武將、兵器或盔甲等圖案。
- 通常會在紙上印「甲馬」二字,以示這是專門供應「盔甲與馬匹」的紙錢。
- 大小、圖樣可能不及雲馬那樣繽紛華麗,但更顯「軍備風格」。
- 民俗說法
- 甲馬象徵提供戰馬、兵器等軍用物資給護法神將;視作一種「補給」。
- 焚化甲馬時,也蘊含著祈願驅邪、保境安民的意念,盼護法神將「軍容整齊」,為人間鞏固和平。
簡單區別
- 服侍對象不同:
- 雲馬多敬給仙佛、正神,儀仗排場大;
- 甲馬多敬給天兵天將或帶有軍隊任務的神靈,提供盔甲、馬匹等武備。
- 視覺呈現不同:
- 雲馬:富麗堂皇、強調出行工具與禮制;
- 甲馬:著重「兵士、戰馬、盔甲」,整體更具軍武風。
- 焚化時機:
- 雲馬常在送神日或重大祭典中使用;
- 甲馬則在求護衛、驅魔除煞,或定期拜五營神將時焚化。
這類常見的說法多出現在台灣民間信仰相關網站、廟宇介紹或網路文章中。儘管各地細節或有不同,但大抵而言,雲馬與甲馬就是透過紙上繪製不同場景與字樣,來分別表示「給正神、仙佛用的出門工具」與「給天兵天將用的軍備補給」兩大用途。這些微妙差異,正展現了台灣民俗信仰的豐富與多元,也映照出人們對神明與神將那份敬畏之心。
#送神 #接神 #雲馬錢 #祭拜習俗 #甲馬 #台灣信仰 #金紙文化 #民俗信仰 #送神日 #接神日 #神明交通工具 #供品文化 #廟會文化 #台灣傳統 #祈福習俗 #宗教文化 #祭拜儀式 #神明庇佑 #民俗節日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