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hot spring)是一種由地下自然湧出的泉水,其水溫較環境年平均溫高攝氏5度,或華氏10度以上。在學術上,湧出地表的泉水溫度高於當地的地下水溫者,即可稱為溫泉。溫泉的形成是泉水從地殼升上來的地下水經由地熱加熱而產生。地殼上有很多地方偏佈地熱溫泉。某些溫泉的水溫是適合人們泡澡,如果太熱的溫泉若浸泡可能會造成燙傷或死亡。
不同國家對於溫泉的定義稍有不同;以臺灣來說,根據溫泉法中對溫泉的定義是符合溫泉基準之溫泉水及水蒸氣(含溶於溫泉水中之氣體)。溫泉水包括自然湧出或人為抽取之溫水、冷水及水蒸氣(含溶於溫泉水中之氣體),在地表量測之溫度高於或等於30℃者;若溫度低於30℃之泉水,其水質符合溫泉水質成分標準者,亦視為冷泉,例如蘇澳冷泉。
溫泉的成因可分為「火山性」及「非火山性」,熱源則可分為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3類。
溫泉因目的與標準不同,而有相異的分類方式。最常用的溫泉分類標準為化學成分、地質性質、物理性質、溫度等。
臺灣有溫泉徵兆的溫泉區有128處,以溫泉區地質來看,變質岩區最多,其次為火成岩區,沉積岩區最少。以化學特性分類,臺灣溫泉大多屬於碳酸鹽泉。經由放射性碳十四及氚定年,溫泉年代大多已有一、兩萬年之久,一、兩處最年輕的溫泉也有幾千年。
依溫泉區地質分類:
火成岩區
臺灣火成岩區溫泉約佔臺灣溫泉總數量的18%,是因菲律賓海板塊向北沒入歐亞板塊,形成火山島弧後所產生溫泉的後火山作用。而這種地質的溫泉通常分布在較年輕的火山群,像是大屯火山群、龜山島、綠島等。火成岩區溫泉大多屬於高溫沸騰硫磺溫泉,對身心靈、皮膚都有健康的幫助。
溫泉溫度:75℃-96℃
泉質類型:多為硫磺溫泉
分布區域:臺灣北部、外島區域
沉積岩區
臺灣位於沉積岩區的溫泉比例較少,約佔全臺溫泉總量15%左右,由於距板塊交接處較遠,深度也不及變質岩區溫泉,因此泉水溫度較低,一般為25℃~49℃之間的低溫冷泉,像是著名的關子嶺、四重溪、泰安、礁溪溫泉等,皆屬於沉積岩區溫泉。此外沉積岩區溫泉泉質以氯化泉為主,也有食鹽泥、碳酸泉等。
溫泉溫度:25℃~49℃
泉質類型:多為氯化泉、碳酸泉
分布區域:臺灣西部、南部,東北部
變質岩區
臺灣由於長期受東側板塊推擠,因此在雪山山脈、中央山脈東西兩側都有變質岩區,約佔臺灣總溫泉的數量的67%。由於變質岩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與鈉,因此此區溫泉泉質大多為碳酸氫鈉泉,溫度適中,約在50℃-74℃之間,適合一般大眾泡湯。
溫泉溫度:50℃-74℃
泉質類型:多為碳酸氫鈉溫泉
分布區域:雪山山脈、中央山脈東西兩側
依化學特性分類:
碳酸氫鈉溫泉
碳酸氫鈉溫泉屬於透明無色、無臭的溫泉泉質種類,泉水中含有碳酸氫鈉,酸鹼值大部分在6~7之間,可以幫助肌膚柔嫩、滋潤光滑以及促進新陳代謝,就像天然化妝水一般,因此也有美人之湯的美譽。若想養顏美容,不妨可以找機會體驗碳酸氫鈉溫泉。
碳酸氫鈉代表溫泉區:礁溪溫泉、烏來溫泉、四重溪溫泉、霧鹿溫泉、谷關溫泉等。
硫磺溫泉
硫磺溫泉就是俗稱的「臭蛋泉」,每公升泉水中硫磺含量至少2mg以上,聞起來的味道較濃,屬於酸性溫泉的一種。通常呈現淡淡的、宛如牛奶般的色澤,可以放鬆、療癒身心靈,幫助新陳代謝,也因此被稱作「皮膚之湯」。而依據性質不同,還可區分為以下3種:
硫磺溫泉種類與代表溫泉區
白磺溫泉:代表溫泉區-陽明山溫泉、北投溫泉、紗帽山溫泉
青磺溫泉:代表溫泉區-陽明山溫泉、北投溫泉、紗帽山溫泉
鐵磺溫泉:代表溫泉區-北投溫泉、金山萬里溫泉
食鹽泥溫泉(氯化泉)
食鹽泥溫泉泉質中含有鹽分,又被稱為鹽泉,像海水一樣帶有鹹鹹的味道,泡完之後鹽份會留在肌膚上,可以減少汗水蒸發、促進身體循環。對於常常手腳冰冷、體質虛寒的人而言,建議可以泡食鹽泥溫泉,讓身體更溫暖。
食鹽泥溫泉(氯化泉)代表溫泉區:關子嶺溫泉、安通溫泉等。
碳酸泉
碳酸溫泉是臺灣最常見的溫泉種類,幾乎遍布全台,泉質內含二氧化碳,所以泡完之後會在肌膚上發現許多小泡泡,也因此被稱為「氣泡湯」。碳酸溫泉因為對身體循環有益、對心臟也較無負擔,所以有「心臟之湯」的響亮稱號。
碳酸泉代表溫泉區:谷關溫泉、泰安溫泉、知本溫泉、東埔溫泉、寶來溫泉等。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臺灣四大溫泉」。
陽明山溫泉、北投溫泉、關子嶺溫泉和四重溪溫泉,號稱「臺灣四大溫泉」。
陽明山溫泉
又稱前山溫泉,原稱草山溫泉,位於陽明山前山公園一帶。
陽明山溫泉的水質屬於酸性硫酸鹽泉,俗稱白磺泉。陽明山前山公園蓮花池畔有兩座免費的公共溫泉浴室,不論寒暑,總是擠滿泡湯的人群。周邊擁有優美的庭園綠蔭,為遊客泡溫之餘的休憩場所。
陽明山一帶的溫泉泉質主要以白磺泉為主,青磺泉次之。對於皮膚病、動脈硬化、風濕症具有療效。溫泉散佈較集中在紗帽山西麓的六窟、七窟間,可以泡湯的地方相當多,包括陽明山公園、冷水坑、馬槽、焿子坪等四個區域,由於火山地熱運動相當頻繁,各區域內溫泉伴隨所夾帶的礦物成分不同,使得每個溫泉區域泉質、水溫、療效都不同,各俱特色。
如冷水坑的溫泉,呈乳白色,溫度較其它陽明山溫泉為低,所以有冷水坑之稱。此區泉溫約40度C左右,對慢性關節炎、筋肉酸痛、慢性皮膚病、貧血、糖尿病、痛風、麻疹等症狀,具有療效。馬槽溫泉泉溫約70-75度C左右,對婦人病、糖尿病、痛風等有療效,但尿酸過多、尿酸結石者應特別注意。焿子坪泉溫可達99度C,對慢性關節炎、筋肉酸痛、慢性皮膚病、痛風、梅毒具有療效,但尿酸過多、尿酸結石、膀胱炎、慢性胃病與腸炎、支氣管炎、慢性肝炎、神經痛者,請勿浸泡。
除了享受泡湯樂趣之外,附近的風景怡人,例如竹子湖、擎天崗、大屯自然公園、小油坑遊憩區、草山文化行館、陽明山公園等地方值得您探訪,可以感受陽明山自然風光的魅力,並品嚐陽明山各式山產野菜,例如翠玉白菜、山蕃薯、高麗菜、麻竹筍、溫泉芋頭等。
北投溫泉
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依範圍大小有廣義及狹義兩種說法。廣義的北投溫泉,泛指臺灣北部紗帽山、大屯火山群、七星山火山岩層間、金山斷層等地,沿磺溪谷地分布之溫泉,包括地熱谷溫泉、硫磺谷溫泉、頂北投溫泉、雙重溪溫泉(行義路溫泉區)和龍鳳谷溫泉等。狹義的北投溫泉,依泉質可分為青磺泉的地熱谷溫泉、白磺泉的硫磺谷溫泉和位於頂北投、雙重溪北面及南磺溪上游山谷內的鐵磺泉。主要是指環繞「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四周的中山路、光明路、新民路、泉源路一帶,此地溫泉旅館規模較大、數量最為集中,自然人文資源也最豐富。
北投溫泉可說是臺灣溫泉文化的發源地,與陽明山溫泉並稱“姐妹泉”。泉質可分為白磺、青磺、鐵磺三種,因其泉孔甚多,泉水流量豐富,是全島規模最大的溫泉區,素有“溫泉之鄉”的美稱。
清光緒20年(1894年),德籍硫磺商人奧里(Ouely)利用北投溫泉興建溫泉俱樂部,為北投溫泉開發之始。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發現北投溫泉質佳,極富觀光與商業價值,故於北投溪畔開闢台灣第一家溫泉旅社─「天狗庵」,成為北投溫泉浴場的先例與濫觴。
座落於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內,緊臨北投溪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乃「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在西元1913年由台北州廳仿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所興建,占地700坪,為2層樓建築,一樓磚造235坪,二樓木造190坪。建築北面呈現出日本神社的莊嚴氣氛,是台灣最富盛名、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
光復以後,浴場荒廢很長一段時間,後經北投地方人士熱心奔走,民國87年市政府開始著手將此處規畫為以北投溫泉為主題的社區博物館,並於民國87年10月31日舉行啟用典禮,正式開放供民眾參觀。
關子嶺溫泉
位於臺南市白河區關子嶺,其泥漿泉更為罕見,當地設有「關子嶺溫泉風景區」,距離新營區大約20公里。關子嶺溫泉開發甚早,四周有枕頭山、崁頭山、大凍山等群峰環抱。最大特色是黑濁泥狀的泉水,含有豐富礦物質,是全臺唯一的泥漿溫泉,極為珍稀。
山區原為平埔族聚落所在,直到清光緒24年(1898年),屯駐此地的日本士兵在東北方的露山谷發現了關子嶺溫泉,經開山、墾土、闢道,加上當地山水環繞的天然環境及特色,慢慢地成為臺灣八景之一,也是南臺灣著名的溫泉鄉。
關子嶺溫泉由地層的石縫中流出,泉質屬鹼性泉,味帶澀苦,呈灰黑色而有微小泥粒,水質滑膩帶有濃厚硫磺味,為全臺少見的泥質溫泉,因而有「黑色溫泉」之稱。
關子嶺風景區以溫泉、水火同源、紅葉公園、大仙寺、碧雲寺、仙公廟等為最著名。溫泉區皆位於半山腰,山下到泉區沿路皆是溫泉旅館、餐廳及純泡湯的場所。水火同源又稱為水火洞,位於碧雲寺東南方1公里處,由於地質構造特殊,崖壁有天然氣冒出,點燃後火焰永不熄滅,而崖壁隙縫同時又有泉水涌流,於是形成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特殊景觀。
四重溪溫泉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以前居民出入均沿河川步行,沿途需經四次涉水而過,故稱四重溪。屬鹼性碳酸氫鈉泉,潔淨無味,水溫常年保持在50℃至60℃,含豐富的礦物質,pH值7.62。
四重溪屬沉積岩分佈區,因有天然溫泉自地下湧出,古稱出湯;清朝同治年間沈葆禎提兵巡台,四涉溪水始抵此地因此改稱為四重溪;到了1895年,日本憲兵屯所曹長高橋在四重溪築有小屋,並建浴槽,逐步開發四重溪溫泉;至西元1898年,恆春廳長柳木通義為開發四重溪,並設置警察派出所、浴場之後,始有發展雛形;1917年,由於物產交換業者集資完成基礎溫泉建設,以供應浴客方便使用;至1950年正式將四重溪改名為溫泉村。四重溪溫泉其源頭來自虱目山麓的石縫中,水源豐沛終年不斷,四重溪蜿蜓於群山峻間,景緻秀麗,引人入勝;四重溪溫泉區有群山環繞,清靜幽雅,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更是台灣絕佳的泡湯去處。
四重溪水溫隨季節轉換,多在攝氏50度至80度之間,泉水中含有多量碳酸鈉物質,溫泉泉水清澈見底,屬於可飲可浴的泉質,對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緩和肌肉僵硬和紓解壓力有相當大的助益,據說常浸泡四重溪溫泉對皮膚、關節、神經等有所助益。
四重溪溫泉區內有溫泉公園,但是溫泉公園內並沒有溫泉可泡,公園內設有環狀步道,往上走就是蝴蝶谷步道,顧名思義沿路都有蝴蝶飛舞,市民重健行的好去處;四重溪溫泉區的紅仁鴨蛋更是當地的特產,早期四重溪的養鴨人家,將鴨子野放在溪邊飼養,因為運動及營養充足,產出的蛋黃飽滿紅潤,故取名為紅仁鴨蛋;後來四重溪當地業者以古法醃製鴨蛋,進而醃製皮蛋,利用溫泉水加工製成的紅仁鹹蛋、皮蛋,據說可以中和人體中的酸性物質,不僅提升美味,對健康也相當有幫助。
同場加映:
臺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環境,除了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外,在冷泉資源上也是相當豐厚。特殊低溫的礦物質泉水讓溫度瞬間降低外,也讓膚質緊實與光滑。
全臺最著名的冷泉,就屬蘇澳冷泉了。
蘇澳冷泉
終年保持在22℃以下,屬於無色無味的碳酸泉,呈現清澈透明。而蘇澳冷泉形成的原因,除了宜蘭豐沛的雨量流入地下外,還有其石灰岩層地質。而由於其低溫的特質,每到夏季便會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清涼一下,而碳酸泉質所冒出的微氣泡,讓泡湯的人彷彿泡在「無糖汽水」內,是相當獨特的感受。
蘇澳冷泉有規劃男女露天大眾池和個人浴池(冷泉公園、阿里史冷泉),因此非常適合親子前來泡湯消暑。
宜蘭雷公埤冷泉
這是只有宜蘭在地人才會知道的冷泉秘境。
據說,雷公埤原本為一條小水溝,在雷雨中,瞬間閃電將兩邊擋水牆劈開形成一處池塘。而雷公埤的水源為其上游自然湧出的地下泉水,因此這裡屬於天然湧泉湖泊。在其中除了有許多魚兒悠遊外,這裡有一個特別打造的戲水區,泉水深度約為20至30公分,且其約有40公尺寬。除了免費玩水外,這裡有天然的遮陽植披,夏天玩水來這裡絕對暑意全消。
宜蘭東岳湧泉
東岳湧泉公園位在宜蘭蘇澳,終年泉水溫度保持14至16度,非常清涼!且遊客到此不必擔心停放車輛問題,因為公園對面就有免費停車場。東岳湧泉發現於工程時意外挖出的泉脈,全長共有數百公尺。而自然湧出的溪水清澈見底,低溫泉水讓來玩水的大家就算在炎熱的夏天下水也覺得冰涼透頂。東岳湧泉溪水平均深度約60公分,水底佈滿鵝卵石,下水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新北三芝冷泉
三芝冷泉是臺灣少數冷泉,也可以稱為老梅冷泉。深藏在老梅溪的山林裡有多處硫磺冷泉,大小不一,而流出的泉水會不停冒泡,雖然泉量不大,但硫磺味卻十分的濃厚,且經過碳酸鈣岩層的的泉水,呈現牛奶色,富含礦物質!而三芝冷泉未經開發,因此都屬天然野泡池,若要泡上三芝冷泉,就必須先經過生態盎然的原始森林。
新北大同山冷泉
大同山冷泉有近二十年歷史,據說是當時氣候異常,大旱降臨,因此當地居民請示福德正神並遵照指示於指定處鑿井取水,經過不斷鑿井,鑿開幾百公尺深後才湧現與地下水有別的泉水。而為了回饋鄉里,居民於原處建造冷泉游泳池。泳池設施完善、場地很大,洗完後肌膚滑嫩,精神舒爽,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
南投北港溪冷泉
北港溪冷泉,溫泉水質為弱鹼性碳酸氫鈉泉溫泉、水質透明、可飲可浴,有許多自然療效。據說北港溪冷泉在鄭成功時期就被發現並賜名「國姓冷泉」。近年飯店業者(例如:泰雅度假村、沙八山莊)也開發出特有溫泉,和豐富的冷泉設施,相當有特色。而除了飯店度假村外,也可以到國姓露營與泡冷泉。因為這邊除了冷泉,也有大家相當熟悉的溫泉。
新竹北埔冷泉
北浦冷泉就在北埔老街附近,只要20分鐘車程就能抵達,而且路途會經過青翠丘陵與潺潺溪水畔。北埔冷泉屬弱鹼性碳酸泉,略帶鹹味,夏天水溫約15度,冬天約10度,一泡進去會瞬間覺得非常舒爽,而再多泡個幾個分鐘,便會覺得身體暖和起來。北埔冷泉最著名的便是壩堤瀑布,河床兩岸美景更是令人驚嘆。另外,浸泡冷泉不收任何費用,不過這裡沒有人管理,提醒在玩樂之餘, 也要注意自身安全。
苗栗南庄冷泉
苗栗南庄有一處自然湧泉,泉水終年維持18度,冷泉匯集成水池。南庄冷泉據說以前是農民在冬天用來泡稻穀,讓稻穀發芽的地方。隨著科技進步,不用浸泡就能使稻米發芽,因此漸漸的,水池變成了居民戲水與泡腳的消暑祕境。
高雄田寮冷泉
早期田寮居民發現岩縫中湧出的冷泉,因此臨水而居,利用冷泉灌溉,孕育田寮區的生命。日治時代曾經於此設立了療養所,逐漸養成泡湯文化。田寮冷泉屬於自然湧出的偏鹼性碳酸氫納泉,終年平均水溫為22度,是水質透明無色略帶硫磺味的低溫溫泉,有「美人湯」的稱號。
高雄龍巖冽泉
龍巖冽泉可以說是限定版的冷泉,因為只有大雨過後,冷泉才會自然湧出。而若是到達當地的北柴山龍皇寺,會發現其池塘的水就是源自上游的龍目井,又稱為「龍巖洌泉」。泉水在夏天雨季會變得比較豐沛,而每到中午時刻,便會有許多遊客、登山客拜訪此地,坐在池塘畔泡泡水,用自然水流為自己做SPA。
蘭嶼野銀冷泉
野銀冷泉,絕對是蘭嶼必去的祕境!其實蘭嶼各地都有冷泉,但是野銀冷泉很特別之處就是泉水池相當大,能夠盡情泡水與玩水,體驗海水與山上流下、海邊湧出的淡水交會所帶來鹹水與淡水的衝擊。而在佈滿礁岩上的蘭嶼島上,野銀冷泉有鮮少見的白沙,且是大片的海灘風景,因此來野銀冷泉,邊泡冷泉,邊發呆看風景,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
北投冷泉
北投除了溫泉,也有冷泉可以泡。
冷泉小知識
全世界有冷泉的國家只有兩個:義大利、臺灣。
冷泉的形成條件有二:豐富的地下水搭配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岩層。
溫泉與冷泉定義在於:以蘇澳冷泉為例,大於攝氏25度稱為溫泉,反之則是冷泉。
泡冷泉跟泡溫泉一樣,可有助人體紓緩疲勞、幫助養顏美容。
蘇澳冷泉能拿來製作彈珠汽水與羊羹,是當地特產。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章資料來自維基百科、klook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