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特殊環境急症:高溫中暑、低溫凍傷與溺水急救

9.3 特殊環境急症:高溫中暑、低溫凍傷與溺水急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特殊環境中的急症,如高溫中暑、低溫凍傷與溺水,對患者的生命構成直接威脅,且處置往往因現場環境限制而變得更加複雜。熟練掌握這些情境的急救原則與處置技巧,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復效果。


1. 高溫中暑(Heat Stroke)

1. 中暑的分類與症狀

  1. 熱痙攣(Heat Cramps)
    • 出現肌肉疼痛或抽搐,通常與電解質失衡有關。
  2.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 症狀包括大量出汗、頭痛、虛弱、噁心、血壓下降。
  3. 熱中暑(Heat Stroke,重度中暑):
    • 症狀為高體溫(>40°C)、意識改變(如昏迷、譫妄)、無汗或皮膚乾熱,可能伴有器官功能衰竭。

2. 急救處置要點

  1. 迅速降溫:
    • 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去除過多衣物。
    • 使用濕毛巾、冰袋(放置於腋下、頸部、腹股溝)或噴水結合電扇進行降溫。
  2.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 意識清醒者可口服電解質飲品或淡鹽水。
    • 意識模糊者建立靜脈通路,輸注0.9%生理鹽水。
  3. 生命支持:
    • 密切監測生命徵象,必要時提供氧氣支持或進行氣道管理。

2. 低溫凍傷(Hypothermia and Frostbite)

1. 低溫症的分類與症狀

  1. 輕度低溫(32~35°C):
    • 寒顫、疲倦、語無倫次。
  2. 中度低溫(28~32°C):
    • 皮膚蒼白、嗜睡、心率和呼吸減慢。
  3. 重度低溫(<28°C):
    • 意識喪失、心跳微弱或停跳,可能發生心室顫動。

2. 凍傷的分級

  1. 一度凍傷: 皮膚紅腫、刺痛或麻木。
  2. 二度凍傷: 水泡形成,伴劇烈疼痛。
  3. 三、四度凍傷: 深層組織壞死,可能需要截肢。

3. 急救處置要點

  1. 輕度低溫處置:
    • 將患者移至溫暖處,去除濕衣物,用毛毯或乾燥衣物保暖。
    • 口服溫暖飲品(避免酒精或含咖啡因飲品)。
  2. 中重度低溫處置:
    • 被動復溫: 包裹毛毯,避免過快復溫以防低血壓或心律不整。
    • 主動復溫: 使用暖氣毯或加溫輸液(40°C溫度液體)。
    • 如心臟停跳,進行高質量CPR並盡快後送至具體外循環加溫能力的醫院。
  3. 凍傷處理:
    • 將受凍部位用3740°C溫水浸泡2030分鐘,但避免反覆冷熱交替。
    • 使用無菌敷料包裹,避免摩擦損傷部位。
    • 嚴重凍傷患者應後送至專科醫院進一步處置。

3. 溺水急救(Drowning and Near-Drowning)

1. 溺水的機制與風險

  1. 淡水溺水: 可能導致急性肺水腫與電解質紊亂。
  2. 鹹水溺水: 易引起肺泡損傷,導致呼吸衰竭。
  3. 併發症:
    • 缺氧性腦損傷、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

2. 急救處置要點

  1. 現場救援:
    • 確保施救者自身安全,使用漂浮物或繩索將患者移至安全區域。
  2. 開放氣道與初步復甦:
    • 確認患者是否有呼吸與脈搏,無反應者立即進行CPR(胸外按壓30:2比例)。
    • 清理口鼻異物,但避免花費過多時間。
  3. 氧氣支持與生命徵象監測:
    • 為有自主呼吸的患者提供高濃度氧氣。
    • 若患者無法自主呼吸,需及時進行人工呼吸或氣道插管。
  4. 預防低溫:
    • 將患者身體包裹乾燥毛毯,避免持續失溫。
  5. 後送與觀察:
    • 所有溺水患者,即使表面恢復良好,也應後送醫院觀察24小時以防延遲性併發症。

4. 特殊場景中的急救策略

1. 現場管理

  • 確保急救現場的環境安全,特別是在水邊或極端天氣條件下進行施救。
  • 使用合適的設備(如救生繩、漂浮板或熱毯)協助救援。

2. 團隊協作

  • 分工合作,例如:一人專注氣道管理,另一人進行生命徵象監測。
  • 在大規模事件中,遵循檢傷分類原則,優先處置危重患者。

3. 持續教育與模擬訓練

  • 定期進行溺水、低溫和中暑急救的模擬訓練,提高現場反應效率。
  • 增加急救人員對環境急症的認識與處置信心。

5. 案例分析:特殊環境急症的應對

案例1:高溫中暑的團體事件


某戶外馬拉松比賽中,數名參賽者因高溫天氣出現中暑症狀。


  • 處置:
    1. 急救隊伍在現場設置降溫站,對患者使用冰袋降溫。
    2. 重度中暑患者進行靜脈輸液,並快速後送醫院。
    3. 比賽管理方暫停活動,防止新增病例。

案例2:低溫與溺水併發的急救


一名青年在冬季掉入冰河,被救起時無意識且體溫為30°C。


  • 處置:
    1. 現場提供被動復溫,並立即開始CPR。
    2. 後送途中採用加溫輸液與高流量氧氣支持。
    3. 入院後進行體外膜氧合(ECMO)治療,最終成功復甦。

6. 結語

高溫中暑、低溫凍傷與溺水是特殊環境中常見且高危的急症。急救人員需具備快速判斷與應對能力,靈活運用降溫、復溫與復甦技術,結合團隊合作確保患者的最佳預後。

avatar-img
Sandwich-Care急救 101:現場救援與急診室觀察
4會員
118內容數
當意外發生,你知道該如何正確施救嗎?本沙龍由第一線消防急救員分享現場救援實戰經驗,深入解析黃金 10 分鐘應變、急診室處置、病情觀察,幫助你掌握關鍵急救知識。從 CPR、哈姆立克法到創傷止血,帶你了解如何在危急時刻拯救生命。無論你是任何人🚨 關鍵時刻,Sandwich-Care 與你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急診環境的變化,急救與急診團隊需要持續進修與學習,以應對日益複雜的臨床挑戰。永續的急救教育不僅能提升EMT與急診醫護的技術與判斷能力,還能強化團隊協作與決策效率,確保急救系統的穩定與發展。 1. 急救教育的重要性 1.1 面對快速變化的醫療環境 疾病與創傷模式的變遷: 例
隨著急救和急診領域的需求不斷增加,提升急救效率成為當前醫療體系面臨的重要挑戰。各種創新技術的出現,為改善急救處置提供了新的機會。然而,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確保醫療質量,並克服現有系統中的障礙,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當前急救效率的挑戰 1. 醫療資源不足 人力資源短缺: 許多地區,尤其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急救與急診醫療正在進行革命性變革。人工智慧(AI)、電子病歷(EMR)和遠程指導等技術,正在提升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預後,並為急救人員提供新的支持工具。 1. 人工智慧(AI)在急救中的應用 1. 急救現場的AI輔助判斷 檢傷分類的自動化: 基於AI的應用程序能通過患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急診環境的變化,急救與急診團隊需要持續進修與學習,以應對日益複雜的臨床挑戰。永續的急救教育不僅能提升EMT與急診醫護的技術與判斷能力,還能強化團隊協作與決策效率,確保急救系統的穩定與發展。 1. 急救教育的重要性 1.1 面對快速變化的醫療環境 疾病與創傷模式的變遷: 例
隨著急救和急診領域的需求不斷增加,提升急救效率成為當前醫療體系面臨的重要挑戰。各種創新技術的出現,為改善急救處置提供了新的機會。然而,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確保醫療質量,並克服現有系統中的障礙,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當前急救效率的挑戰 1. 醫療資源不足 人力資源短缺: 許多地區,尤其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急救與急診醫療正在進行革命性變革。人工智慧(AI)、電子病歷(EMR)和遠程指導等技術,正在提升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預後,並為急救人員提供新的支持工具。 1. 人工智慧(AI)在急救中的應用 1. 急救現場的AI輔助判斷 檢傷分類的自動化: 基於AI的應用程序能通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