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訓練中的思維誤區---<筆記>

在學科訓練中的思維誤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個類型的學科都有屬於自己的在思維上的誤區,應該說存在著對學科本質容易理解錯誤的地方。

學科類型大致可以分成3大類型 :

1. 技能 (實作能力)

2. 知識 (資訊、思考、聯想的基礎)

3. 方法、技巧 (邏輯、抽象化思考)

以達成目標而訓練技能,這樣的訓練容易形成思維機械化。理由是訓練過程中每次技能的學習、鍛鍊時都會下意識以最快捷徑、最高效率完成目標的念頭去訓練,某種意義上這是自我催眠,是自我約束的一種,如果沒有經常意識到這一點,時間久了會變得思維僵化,形成思想的框架與約束。

單純的資訊是無法提升智力。資訊或知識本身是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它們彼此是獨立的;智慧是只能讓自己邁向更好生活的知識。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在思考的過程中自如的運用知識,在思考的歷程中,知識不再是相互獨立的存在,彼此之間有了聯繫,形成一個緊密的知識鏈,思考鏈。

雖然思考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如何思考來解決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與方法,有些人會花心思在挖掘這些技巧上,專注研究這些方法長此以往容易與現實生活脫離,在研究的過程中相關的知識確實也增長了,然而這些的知識卻基本與現實無關,或者說這些東西難以運用在日常經驗中。

參考 :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作 : 約翰。杜威


avatar-img
AJu的筆記本
0會員
33內容數
分享一些我學過的筆記和心得。 側重學習與思考技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Ju的筆記本 的其他內容
思考是種從既有事實出發去聯想其他相關的事實的作為,說到底就是由前者作為基礎或保證以此相信後者。反省思考是一種連續的思考,它是一連串的想法,同時包含結果。每個想法之間都相互聯繫、相互映證,它們並非同時發生,存在著一個思考期,下個想法總是能找出來自上一個想法的痕跡,思想開始流動逐漸形成思路,最後走向一個
思考存在的意義在使人類能擺脫本能與慾望。本能是人與外在環境互動的結果,對潛在的威脅立即做出反應就一種本能;慾望源於人的內在心理狀態,喜怒哀樂是常見的情緒心理,當這樣的心理狀態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總是會做出下意識的行動,這過程經常是非理性的。 以下4個特性是我們為何需要思考的理由 : 1. 區別和預示
思考是什麼? 我們是怎麼經歷思考這一過程? 思考的涵義可以總結為3種: 閃念、無法直接感知到的屬性,以及信念。閃念可以理解成心中浮現的想法,在腦海中出現的東西,它們思考的基礎和養料。第2個涵義指的是除了五感之外的特性,以水舉例,水的密度與化學特性等,這些無法直接感知出來的特性。信念可以理解成存在的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作閾值,它是用來簡單區分我們意識與無意識的標準,當某項資訊(或者說是刺激)被我們所接收並且達到閾值之上,就會我們意識感知到;反之,刺激的程度在閾值之下,資訊會被無意識的機制處理。 通常無論何種環境的刺激,不管是否刺激是否超過一定的閾值,都會被無意識感知並分析、處理。無意識的主要
我們所具備的認知、判斷與信念皆是心智推論後的結果,那什麼是我們推論的基礎? 心理學中有一種概念叫作基模,它本身就是指我們自身的認知框架、知識模板與規則系統,通俗一點說就是一些常識與價值觀。基模會影響我們所構念的結果,在心智中形成新的概念時,過程中基模的存在會對概念賦予一些不同意義。就好比用不同波段
記憶是知識的基礎,也是我們思考的根本,但是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記憶力? 記住記憶的7個要素可以有效的提升記憶的品質,並且還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與習慣運用這7個要素設計出適合自己的記憶術 (記憶方法)。這7個記憶要素分別是轉換、聯想、想像、情感、邏輯、定位以及形象化。 轉換是將抽象的、枯燥的資訊轉變成實在
思考是種從既有事實出發去聯想其他相關的事實的作為,說到底就是由前者作為基礎或保證以此相信後者。反省思考是一種連續的思考,它是一連串的想法,同時包含結果。每個想法之間都相互聯繫、相互映證,它們並非同時發生,存在著一個思考期,下個想法總是能找出來自上一個想法的痕跡,思想開始流動逐漸形成思路,最後走向一個
思考存在的意義在使人類能擺脫本能與慾望。本能是人與外在環境互動的結果,對潛在的威脅立即做出反應就一種本能;慾望源於人的內在心理狀態,喜怒哀樂是常見的情緒心理,當這樣的心理狀態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總是會做出下意識的行動,這過程經常是非理性的。 以下4個特性是我們為何需要思考的理由 : 1. 區別和預示
思考是什麼? 我們是怎麼經歷思考這一過程? 思考的涵義可以總結為3種: 閃念、無法直接感知到的屬性,以及信念。閃念可以理解成心中浮現的想法,在腦海中出現的東西,它們思考的基礎和養料。第2個涵義指的是除了五感之外的特性,以水舉例,水的密度與化學特性等,這些無法直接感知出來的特性。信念可以理解成存在的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作閾值,它是用來簡單區分我們意識與無意識的標準,當某項資訊(或者說是刺激)被我們所接收並且達到閾值之上,就會我們意識感知到;反之,刺激的程度在閾值之下,資訊會被無意識的機制處理。 通常無論何種環境的刺激,不管是否刺激是否超過一定的閾值,都會被無意識感知並分析、處理。無意識的主要
我們所具備的認知、判斷與信念皆是心智推論後的結果,那什麼是我們推論的基礎? 心理學中有一種概念叫作基模,它本身就是指我們自身的認知框架、知識模板與規則系統,通俗一點說就是一些常識與價值觀。基模會影響我們所構念的結果,在心智中形成新的概念時,過程中基模的存在會對概念賦予一些不同意義。就好比用不同波段
記憶是知識的基礎,也是我們思考的根本,但是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記憶力? 記住記憶的7個要素可以有效的提升記憶的品質,並且還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與習慣運用這7個要素設計出適合自己的記憶術 (記憶方法)。這7個記憶要素分別是轉換、聯想、想像、情感、邏輯、定位以及形象化。 轉換是將抽象的、枯燥的資訊轉變成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