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昔日猴硐礦場: 老礦工自掏腰包,重現礦場風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老礦工們面臨無法繼續維持文史館的困境, 希望透過政府或企業出手協助,確保礦工文史館的寶貴歷史得以傳承。當社會紛擾歸於平靜,讓我們跟著老礦工的記憶,一起回望這段珍貴的歷史與文化遺產。

撰文=周綺凡‧攝影=周一樹(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51期,Cover Story|走地方,識家鄉,讀新北

在半停格的光陰裡,猴硐保留了礦工文化和記憶,與貓咪和諧共處,礦業興衰成為了地方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頁。

在半停格的光陰裡,猴硐保留了礦工文化和記憶,與貓咪和諧共處,礦業興衰成為了地方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頁。

導覽員一邊帶著我們走訪各個礦工相關地點,一邊說著這些數字:1969年,猴硐瑞三煤礦災變,37人死亡。1971年,基隆七星煤礦災變⋯⋯這些年紀已高的導覽員,都是猴硐當地退休的老礦工。對他們來說,這些災難中的罹難者遠不只是新聞報導中冷冰冰的數字,他們是曾經共事、共度時光的兄弟和同事,有的甚至是親手抬出礦坑的摯友和家人。

除了貓之外,猴硐還有老礦工的執著

利用瑞三鑛業本坑口事務所而成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

利用瑞三鑛業本坑口事務所而成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

時間拉回2024年,在猴硐礦工文史記憶漫遊的導覽路途中,我們跟著80歲的周朝男、75歲的毛振飛以及幾位老礦工的腳步,從早已斑駁的礦業遺構中,聽他們說猴硐、礦坑與自己的故事。

因貓咪而成為國際著名貓村的猴硐,小小聚落的居民僅約500人,但猴硐最輝煌的時期與貓無關,而是煤礦。當年許多移居者因礦場工作而遷入,地方人口曾一度達到6000多人。毛振飛對我們說,猴硐地區總共有18個坑口,所有坑道長度加總有近800公里, 是全臺灣最大、煤礦產量也最多的地方,其中瑞三本坑的煤礦產量就佔全臺灣三分之一。

然而,隨著石油等新能源崛起,加上礦場資源逐漸枯竭,勞動條件日趨惡劣,臺灣煤礦產業在2000年最後一個礦坑關閉後正式走入歷史,猴硐也因人口外流與經濟結構的轉變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只剩下老礦工與貓。

曾為礦工的毛振飛,投身工運多年後,再度投身礦業成為解說員。

曾為礦工的毛振飛,投身工運多年後,再度投身礦業成為解說員。

從平溪到猴硐到瑞芳,全都是煤礦坑,但猴硐並不像鄰近的九份金瓜石得以透過老街與旅遊業找到第二春。在半停格的光陰裡,猴硐保留了其礦工文化和記憶,與貓咪和諧共處,而礦業的興衰成為了地方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頁。

礦工資歷超過30年的猴硐礦工文史館館長周朝南, 與一群對礦業歷史充滿情感的在地老礦工,不甘見到自己曾經辛勤工作的產業及其文化被遺忘,在2019年決定自掏腰包,每個人用自己每月3,500元的老人年金,於原瑞三本礦事務所成立「猴硐礦工文史館」。他們希望透過文史館將那些屬於礦工的酸甜苦辣故事,以及猴硐礦業遺跡的歷史價值,傳承給後代,讓更多人了解臺灣曾經的礦業榮景與礦工的生活。

猴硐礦工文史館並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展示空間,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教育場所。這裡不僅展示了豐富的礦業文物與照片,還重現了礦工們的工作環境與生活面貌,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過去礦工們的艱辛與貢獻。

 

每張火牌仔就是一條鮮活生命 

在猴硐礦工文史館,牆上遍布著諸如「遵守安全法令,確保礦場安全」以及「鋼索要上油,插針要確實」、「坑內抽菸太可怕,害人害己害大家」等安全提醒標語,生動地展示了採煤工作的風險。

「火牌仔」有如礦工的個人工作證,除了記錄身份,更是人在坑內的證明。

「火牌仔」有如礦工的個人工作證,除了記錄身份,更是人在坑內的證明。

陳列品還包括礦工們上工前得抄上的傢伙,如證明個人身份的「火牌仔」(工作牌)、用以計算工作績效的「炭牌仔」、一氧化碳自救器、防塵口罩和多種挖掘工具。透過展示與解說,遊客們得以微微窺視當年惡劣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礦工工作環境。

礦工帽以顏色區分身分。

礦工帽以顏色區分身分。

除了靜態展示,這些平均年齡已近80歲的老礦工們更主動開展一項稱為「猴硐礦工生活記憶漫遊」的活動,積極帶領遊客及學術團體深入探索猴硐地區豐富的礦業遺產,如貫穿基隆河歷史悠久的運煤橋、礦工工寮、著名的復興坑口等。在一系列的導覽路線中,這批經驗豐富的前礦工不僅向訪客逐一闡述這些建築及地點在昔日的重要作用,更將自己的礦工生涯經歷娓娓道來,也重新凝聚了社區的記憶與身份,讓更多年輕一代理解與感受到自己家鄉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價值。3小時的導覽完全不收費,行程結束後還提供素食便當讓團員邊用餐邊分享感想,老礦工們不以營利為目的,只為讓更多人知曉礦工故事。

 

重現瑞三礦場中的採礦日常 

由礦工文史館的礦工前輩帶領,我們從猴硐火車站開始,參觀了包括願景館( 原瑞三選煤廠倉庫)、整煤廠、運煤橋在內的公共設施,以及目前仍是私人所有的瑞三礦業大樓、王醫師診所、礦工宿舍等地標。沿著昔日運煤的軌道和山徑行走,一邊探尋礦業遺址,試圖在腦海中重現猴硐在礦業全盛時期的風貌。

毛振飛說,礦工的主要工作內容除了進入煤礦坑道進行挖掘、運輸煤炭等。他們依靠基本的工具進行勞作,如鎬和鏟子,並且需要推動裝滿煤炭的重車。此外,還包括維護坑道安全的工作,如檢查和加固坑道支架,以及管理通風和排水設施。

光是坑內的勞工就包含推車工、改修工、押車工、捲方、鐵路軌道夫、道中夫、顧風車以及排水工,而坑口勞工包含拼車工、油差夫、烘砂人員、風呂夫、軌道工、機電工、搬運工、爆炸工人、整票員、檢身員、選洗煤工……其中最危險的,當然就屬掘進工與採煤工,需要長時間在黑暗、狹窄且潮濕的條件下工作。

礦工的一天通常是這樣開始的:清晨6至7點抵達礦坑入口處的辦公室,向監工登記並領取火牌仔。換好工作服後,他們會持工作證前往充電室領取頭燈和電池。在確認未攜帶菸草或酒精等違禁品後,便在入口等候乘坐運輸車進入礦坑。通常下午3點左右,礦工們陸續完成工作離開礦坑,交還頭燈和電池,並領回自己的工作牌,隨後前往浴室用肥皂和清水洗淨,更換乾淨衣物後回家。如果發現有工作牌未被領回,充電室的工作人員會通知監工,以此作為檢查是否有礦工未能安全離坑的一種雙重確認方法。

坑道內的工作環境極為惡劣,除了黑暗、狹窄外,為了抵禦地底作業時的高溫與濕氣,礦工們往往不得不脫去衣物,僅以最基本的裝束勞作,幾近赤身露體地在狹窄的礦道中挖掘。這種因極端工作條件下的「坦承相見」,締造了礦工間強韌的信賴與情感,他們稱彼此為「脫褲懶」的兄弟們。

「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每月吸引十餘團,深入介紹礦工日常與猴硐礦業遺址,如願景館、選煤廠、運煤橋、復興坑、浴室到工寮等遺構。

「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每月吸引十餘團,深入介紹礦工日常與猴硐礦業遺址,如願景館、選煤廠、運煤橋、復興坑、浴室到工寮等遺構。


 

靠山吃山,為了全家溫飽拚一死 

高溫潮溼是日常,坑道坍塌和爆炸才是礦工面臨的最大風險,畢竟礦坑是人工挖掘的地下空間,其穩定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地質條件、挖掘方法、支撐結構的質量等。坍塌發生時,巨大的土石可能瞬間埋葬作業區域,礦工幾乎無處可逃,這不僅會導致重傷或死亡,還可能阻塞逃生路線或通風系統,增加救援難度。爆炸更不用說, 礦坑內的煤塵和甲烷等易燃氣體極易引發爆炸,這種爆炸會迅速擴散於坑道內,產生的衝擊波和高溫都會對人員造成直接傷害。

此外,爆炸後往往會引發二次災害,如火災、進一步的坍塌,以及毒氣釋放。這些風險之所以特別致命,是因為礦工在地下深處工作,逃生路徑有限,一旦發生災害,逃生和救援都極其困難。這些事件往往發生得非常突然,讓礦工們產生朝不保夕的心理壓力。前一秒還裸體相對的兄弟,下一秒可能就是需要自己幫忙抬出坑道的屍體。

既然如此危險,為什麼還要當礦工?

「無拚死全家,要拚死一個。」周朝南說。

戰後經濟低迷,各行各業都面臨困境。為了維持生計,許多礦工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在那個時期,勞工權益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礦場內的安全事故成為常態,只要不是大規模災害,一、兩個礦工受傷或死亡,不會受到社會任何關注。

「現在的人知道健康與家人最重要,但我那一代人不是這樣想的,一家老小都沒飯吃了,住在這邊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靠山吃山。我們那個年代要出去外面討生活不容易,瑞三煤礦離我家最近,今天工作,明天就能拿到錢。」周朝南說。

而雖然早期法令禁止女性進入礦坑工作,但現實中,這些堅強的女性在坑外擔負起重勞力工作的重擔,被稱作「後山」。女礦工的工作包括拖拉煤炭、搬運石頭等,也不乏有夫妻搭檔共同工作的情況,但待遇和社會地位卻遠不如男性礦工。

1963年三功煤礦爆炸事故之後,政府開始嚴格禁止女性入坑工作,這一政策也讓女礦工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更加艱難,被迫只能在坑外當雜工,薪資只有坑內工作的六成,非常辛苦。除此之外,女礦工還必須承擔家務與照顧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煤礦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礦工澡堂。

礦工澡堂。


 

煤礦產業帶領臺灣度過二次國安危機 

臺灣煤礦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一段臺灣經濟與社會變遷的重要歷史。早在荷蘭時期,臺灣便開始了煤礦的開採活動,1876年,臺灣首座官方開採的煤礦場──基隆八斗子煤礦啟用,其採用的新式採礦技術,標誌著臺灣煤礦業邁入一個新紀元。

不起眼的黑煤,卻是臺灣經濟起飛的隱祕動力。

不起眼的黑煤,卻是臺灣經濟起飛的隱祕動力。

到了1960年代,臺灣煤礦產量達到頂峰,年產量一度高達400萬噸,煤炭不僅支撐了當時臺灣的能源需求,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這段看似繁榮的時期背後,實則藏有諸多挑戰與困境。靠近地表的煤礦資源逐漸枯竭,使得礦業必須向更深的地層進行開採, 這不僅增加了開採的危險性,也大幅提高了成本。

毛振飛說,臺灣的煤炭品質優異,但開採環境極其惡劣, 幾乎都是屬於山區地底、開採難度很高的「薄煤層」,厚度僅有50公分左右,不似露天開採的厚煤層,因此礦工經常需以匍匐前進的方式進入挖掘。在某些情況下,煤層甚至更薄,如他曾在十分寮的一個煤礦,煤層厚度僅有約10幾公分,礦工必須像蚯蚓般爬行才能進行開採。

如此情況下,煤礦產業仍帶領臺灣度過三次國安危機, 可謂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柱。

「第一次是1950年,戰後百業蕭條,再加上200萬移民就這樣來到臺灣,小到生火煮飯,大至電力與建設,島內能源資源完全不夠,這是臺灣第一個國安危機。」 毛振飛說。

第二次是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臺灣再度靠著煤礦撐了過來。 當時進口能源無法進入臺灣,島內唯有依賴自身的煤炭生產以滿足能源需求。在那個艱難的時期,政府呼籲礦工們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力量。礦工們得知國家需要自己,激動和自豪之情難以言喻,於是夜以繼日地挖掘煤炭,不斷地加班到深夜,次日清晨又匆匆趕往工作崗位,持續了將近一年。

「可以說幫助臺灣一次次挺過國安危機的,不是導彈,不是潛艇,是所有拿命拚搏的老礦工。」

 

臺灣第一代血汗勞工沒入歷史,盼永續經營

臺灣礦業沒落最關鍵的轉折點出現在1984年,當年臺灣接連發生三次重大的礦災,尤其是在三峽海山一坑的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與財產損失。這些事故深刻震撼了臺灣社會,也促使政府決定對煤礦產業進行根本性的轉型與調整。

隨著最後一座礦坑在2000年宣告停工,臺灣百年的煤礦產業正式畫下句點,曾經繁榮的煤礦歷史逐漸被人遺忘,更別提還記掛著那些辛苦挖掘煤炭的礦工。在勞動權益鮮少受到重視的年代,職業傷害賠償幾乎是空談。當礦工因健康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工作時, 往往會陷入經濟與健康的雙重困境。

周朝南強調,如果不是這些早期臺灣礦工的犧牲,臺灣經濟的穩定成長與起飛將難以實現。他們無疑是第一代血汗勞工,對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絕不應該被遺忘。

煤礦塑造了猴硐的歷史脈絡,雖然昔日的豐富產業已不復存在,但在如今猴硐等地的舊礦場遺址中, 仍留下了無數勞動者奮鬥與生活的痕跡,見證著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過程中,那段艱辛又輝煌的歷史。

隨著租約即將於2024年中到期,加上老礦工年事已高,他們單憑一己之力難以繼續守護這塊記憶的土地,盼望政府或企業財團能夠認養接管文史館,以公立博物館的形式永續經營,保存臺灣的煤礦文化。老礦工強調,若無年輕一代的接替,豐富的礦業歷史可能隨他們而逝,因此迫切希望政府能夠投入支持, 為臺灣歷史留下見證。

 

 

穿過運煤橋,

猴硐還有這些礦業文化遺跡 

  • 礦工工寮
raw-image

猴硐地區目前保留了許多礦工宿舍,俗稱「寮仔」,如內寮仔、三座寮、五座寮、番仔寮及美援厝等,這些工寮不僅是煤礦工人的居住場所, 也是他們共同生活與互助合作的空間。從外觀之, 一扇窗內就是一戶人家,一座工寮約可容納數十戶家庭。

工寮建築多為木板隔間,每戶家庭被分配到的空間非常狹小,廚房、衛浴均需共享,使得礦工與家屬間形成了緊密的社區網絡,現在不僅是煤礦歷史的實體記憶,也成為了當地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 寄命土地公
raw-image

對於這些日復一日奮力於礦坑深處的勞工而言, 土地公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寄託,更是他們生存與安全的依靠。每天在入坑工作前,必定前往礦坑口的土地公廟,進行一項名為「寄命」的儀式。礦工們透過寫有自己名牌的工作牌,將自己的性命象徵性地託付給土地公,希望能在危險的工作中得到庇佑。

工作結束後,他們再次回到廟宇,進行「取命」的儀式,感謝土地公一天的庇護,並象徵性地將自己的命運從神明那裡取回。在現代社會中,「寄命土地公」故事成為了連結過去與現在的一道橋樑,提醒我們不忘那些曾經支撐著一個社區生存與精神的傳統信仰。

 

  • 王醫生仔

猴硐曾有一位被當地居民深深仰賴的醫生──王則能,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王醫生仔」。在煤礦業鼎盛時期, 王醫生仔是許多礦工和居民的救星,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王醫生仔出生於1925年,在日治時期開始學習醫術,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成為了猴硐不可或缺的醫療人員。不僅為礦工提供緊急醫療服務,還照顧整個社區的健康,甚至在1960年代幫助許多當地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更令人感動的是,他知道礦工們普遍經濟狀況不佳,常以「有錢再付」的態度讓病患拖欠醫療費用, 就算在村內相遇,王醫生遠遠看到也會故意繞路走,避免病患與家屬因欠款尷尬。王醫生仔的視病猶親與體貼仁心,展現出他身為醫者的大愛。

 

 

及時行樂是王道,

幾句俗諺說出採礦人心內話 

礦工的生活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性,他們的日常由進入與離開煤礦坑框定。進坑前,他們通常會低頭默默地抽菸,可能連續抽兩、三根,急促地吸食,心中掛念著是否能安全走出礦坑,而離坑後的菸火,則是帶著一絲悠閒與慶幸生還的心情。

此外,喝酒解壓更是他們休閒的一部分,周朝南說,面對礦坑裡的生死驚恐,是無法與家人言喻的煩惱,只能寄情菸酒賭博,卻也逐漸成為社會對礦工的刻板印象。而從礦工們口耳相傳的「俗諺」中,我們或許可以稍微理解那「沒有明天」和「及時行樂」的人生觀。


 「只有花掉、吃到肚子裡的,才是我的。」

鑑於礦工職業的高風險性質,許多礦工常在還未拿到薪水之前,就透過福利社或是商家的賒帳方式來維持生計, 而到了發薪日時,他們則用所得來償還這些欠款。對於礦工來說,實際能夠消費和享用的,才真正屬於自己, 因此很難有耐心等待發薪日才開始計畫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與觀念,凸顯了他們對即時生活享受的重視,以及對不確定未來的現實認知。 


「飲乎死,卡贏死未飲,若無飲,就袂同心。」

對礦工而言,酒不僅是一種放鬆的手段,更是彼此情感聯繫和心靈溝通的橋梁,寧願喝到死,也不願意死而無酒。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礦災帶來的生命威脅,礦工們在平安返回地面後,酒精提供了一種逃避現實、把握當下的解脫感。

 

「換三擺褲,賺無半仙錢。」

當礦坑內發生岩石崩落或沼氣溢出時,礦工們必須立即撤回地面以求安全。往往他們剛回到家更換好乾淨的衣物,準備休息,卻又接到消息說緊急狀態已經解除,需要重新返回工作崗位,這樣的情況一天之內可能重複多次。礦工的收入依賴挖掘的成果和完成的工作量,但這種頻繁的往返並不會帶來任何收入。

 

「相思仔若在哭,工人丟愛趕緊走。」

相思木是礦坑作業中重要的安全支撐材料,特色是其高度的韌性。當坑內發生岩石崩落或塌陷,相思木不會立即斷裂, 而是會逐漸裂解,過程中會發出預警的聲響,給予礦工寶貴的逃生時間。

 

這些俗諺不僅揭示了礦工所面對的嚴峻生命風險,也反映了他們在困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所做出的艱難選擇。這種選擇背後的無奈與勇氣,凸顯了礦工及其家庭在生存與尊嚴之間掙扎的現實。


猴硐礦工文史館
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25號
0912281055
不定期舉辦免費導覽活動,可至粉專查詢。


作者介紹:周綺凡Claire Chou

文字工作者,現居新北市萬里區。作品曾獲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選介,獨立或與他人合著有:《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走訪瀨戶內、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臺南旅遊使用書》、《風土再造:看見地方的光: 25 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新北風格私旅:樂遊繽紛活力城》等, 作品散見各平面與網路媒體。


《新北市文化》季刊 51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51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2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很難相信樹林有礦坑,曾開採煤礦,也有一群礦工賣命求生活,也曾有些礦工命喪坑裡? 我們都因為吳念真導演而知道瑞芳九份礦工的故事。 而樹林耶!別鬧了!從來沒聽過。
Thumbnail
很難相信樹林有礦坑,曾開採煤礦,也有一群礦工賣命求生活,也曾有些礦工命喪坑裡? 我們都因為吳念真導演而知道瑞芳九份礦工的故事。 而樹林耶!別鬧了!從來沒聽過。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
Thumbnail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
Thumbnail
猴硐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昔日以煤礦生產聞名。「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原為瑞三礦業選煤廠,昔日選煤廠轉型為保存煤礦產業歷史的場所,讓遊客能深入了解台灣早期礦工的生活與歷史。導覽員向我們介紹早期礦工的故事,如女礦工禁令、矽肺病情況等。看完煤礦歷史,我們來到猴硐貓村看看可愛的貓咪療癒心情。
Thumbnail
猴硐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昔日以煤礦生產聞名。「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原為瑞三礦業選煤廠,昔日選煤廠轉型為保存煤礦產業歷史的場所,讓遊客能深入了解台灣早期礦工的生活與歷史。導覽員向我們介紹早期礦工的故事,如女礦工禁令、矽肺病情況等。看完煤礦歷史,我們來到猴硐貓村看看可愛的貓咪療癒心情。
Thumbnail
位於路旁就能看到的礦業遺跡,不只在金瓜石或望古擁有,基隆友蚋也是其一。在基隆友蚋信步而行,處處能發掘有趣的人文歷史遺跡,包含運煤隧道、運煤橋遺跡、壺穴景觀步道、礦坑口和百年古橋諸繕橋等等。
Thumbnail
位於路旁就能看到的礦業遺跡,不只在金瓜石或望古擁有,基隆友蚋也是其一。在基隆友蚋信步而行,處處能發掘有趣的人文歷史遺跡,包含運煤隧道、運煤橋遺跡、壺穴景觀步道、礦坑口和百年古橋諸繕橋等等。
Thumbnail
春季第八天~ 今天的行程就是礦坑,目標是第10層!
Thumbnail
春季第八天~ 今天的行程就是礦坑,目標是第10層!
Thumbnail
夜色中的露營車開起了一盞燈,那台黑色廢鐵瞬間成為公園的聖誕樹。一盒24隻的大蝦要在兩天內食畢有許難度,畢竟海鮮可是出了名的快變質產品,在聖誕樹下煮著蝦,迎接而來的挑戰僅是一天吃一餐都能活下去的台灣瘦皮猴。 等等,那是什麼亮亮的?金子!就在我們腳底下!
Thumbnail
夜色中的露營車開起了一盞燈,那台黑色廢鐵瞬間成為公園的聖誕樹。一盒24隻的大蝦要在兩天內食畢有許難度,畢竟海鮮可是出了名的快變質產品,在聖誕樹下煮著蝦,迎接而來的挑戰僅是一天吃一餐都能活下去的台灣瘦皮猴。 等等,那是什麼亮亮的?金子!就在我們腳底下!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常在山裡漫步,看著沿途風景裡也翻著自己往事,這樣的時候常翻到這些年和好朋友一起帶工作坊的種種,這些畫面一浮現,如晚餐時分廚房飄出的氣味,牽動著人的心頭與嘴角。   三十幾歲,我(錦敦)和哈克、祺堂相識不久,就開始一起創作,一起帶工作坊。特別是這十幾年來的四手聯談和三根棍子,都在我心
Thumbnail
常在山裡漫步,看著沿途風景裡也翻著自己往事,這樣的時候常翻到這些年和好朋友一起帶工作坊的種種,這些畫面一浮現,如晚餐時分廚房飄出的氣味,牽動著人的心頭與嘴角。   三十幾歲,我(錦敦)和哈克、祺堂相識不久,就開始一起創作,一起帶工作坊。特別是這十幾年來的四手聯談和三根棍子,都在我心
Thumbnail
規律工作多年了,不少台灣的菁英 心裡非常嚮往能在田園中享受工作不受打卡制約的日子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脫離慣行模式 採有機農法 「慣行農作」的得與失 當您擁有了一片農地,再來.. 一間可歇息的小屋 ,喝著純黑咖啡 看著自己的農作物 當您拔起紅蘿蔔,揮
Thumbnail
規律工作多年了,不少台灣的菁英 心裡非常嚮往能在田園中享受工作不受打卡制約的日子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脫離慣行模式 採有機農法 「慣行農作」的得與失 當您擁有了一片農地,再來.. 一間可歇息的小屋 ,喝著純黑咖啡 看著自己的農作物 當您拔起紅蘿蔔,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