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漢格爾斯克號戰列艦
阿爾漢格爾斯克號(SN Arkhangelsk,原皇家君主號)是皇家海軍的復仇級戰艦,排水量30,451噸,配備四座雙聯裝砲塔中的八門15英寸(381 毫米)火砲。她於1914年1月開始建造龍骨,並於1915年4月下水;該船於1916年5月完工,但未能及時投入使用以參加月底的日德蘭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剩餘時間裡,她一直在大艦隊服役,但並未參與實際戰鬥,20世紀30年代初,她被分派到地中海艦隊,駐紮在馬爾他。
與伊莉莎白女王級戰艦不同,皇家君主號及其姊妹艦在戰間期並未進行現代化升級。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該艦僅對其防空砲台進行了微小的改動。皇家君主號參加了1940年7月的卡拉布里亞戰役,但由於速度較慢,她無法與義大利戰艦交戰。1942年3月,她被分配到印度洋的東部艦隊,但在日本南雲海軍上將的機動部隊襲擊印度洋後,該艦被撤回東非護送船隊。1944年1月,她返回英國,5月皇家海軍將君主號移交給蘇聯海軍,並將其改名為阿爾漢格爾斯克號。隨後,她護送北極護航隊進入科拉,直至戰爭結束。蘇聯於1949年歸還了該船,之後將其拆解為廢品。
1916年復仇級軍艦插圖
排水量:29950噸(標準);34836噸(滿載)
長:189.38米
寬:32.18米
吃水:9.6米
動力:40000匹
裝置:18 x 鍋爐;4 x 蒸汽渦輪機;4 x 推進器
航速:22節
航程:4200海浬/10節
編制:1234人
武器:4 x 雙聯裝381mm/42 Mark I主砲;8 x 152mm副砲;4 x 雙聯裝102mm高砲;2 x 八聯裝40mm砰砰砲;2 x 四聯裝40mm砰砰砲;23 x 雙聯裝20mm厄利孔機砲;14 x 單裝20mm厄利孔機砲
碧藍航線 阿爾漢格爾斯克
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全長189.2公尺,艦寬27.0公尺,吃水深10公尺。她的設計排水量為28,236噸,深載排水量為31,630噸。她的動力來自四台帕森斯蒸汽渦輪機,使用十八台燃油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 (Babcock & Wilcox)鍋爐產生的蒸汽。這些渦輪機的額定功率為40,000馬力(29,828千瓦),最高時速為21節,當巡航速度為10節時,其續航里程為7,000海浬(12,964公里;8,055英里)。1921年,阿爾漢格爾斯克號上有1,240名軍官和普通船員。
該艦配備了八門後裝(BL)15吋(381mm)Mk I 砲,安裝在四座雙聯裝砲塔中,分為兩對背射式砲,位於上層建築的前後,從前到後分別標記為「A」、「B」、「X」和「Y」。十四門BL 6 吋(152 公釐)Mk XII砲中的十二門安裝在船中部舷側的砲廓內;其餘兩艘則安裝在掩蔽甲板上,並受到砲盾的保護。其防空武器包括兩門速射(QF)3吋(76公釐)英擔 Mk I 防空砲。 1924年8月至9月,3吋砲被一對QF 4吋(102公釐)Mk V砲取代,在1927–28年的改裝過程中,該艦拆除了防護甲板上的6吋炮,並增加了另外一對4吋防空砲,在阿爾漢格爾斯克號1937-1938年改裝期間,這些砲被八門雙聯裝QF 4吋 Mk XVI炮所取代。1932年,在煙囪旁增加了一對八管 2 磅「砰砰炮」,1942年初,在「B」和「X」砲塔頂部增加了兩門四管「砰砰炮」。1941年,阿爾漢格爾斯克號也增加了10門20毫米厄利孔砲。
碧藍航線 阿爾漢格爾斯克 時裝
皇家君主號配備兩個火控指揮儀,並配有4.6公尺測距儀。其中一個安裝在指揮塔上方,受到裝甲罩的保護,另一個安裝在三腳架前桅杆上方的觀測頂部。每個砲塔還裝有15英尺的測距儀。主武器也可以由「X」砲塔控制。副砲於1917年3月安裝完畢,主要透過安裝在前桅羅盤平台兩側的指揮儀進行控制,在同一次改裝中,在艦橋上方增加了一個簡單的高角度測距儀。 大約在1931年,高角度控制系統(HACS)Mk I 指揮儀取代了觀測頂部的高角度測距儀。1932年改裝時,在新的平台上增加了兩個 2 磅「砰砰」防空射擊裝置,位於瞄準具頂部火控射擊裝置的下方,與瞄準具頂部的火控射擊裝置並排。在1937-1938年的改裝中,一台 HACS Mark III 指揮儀取代了觀測台頂部的 Mk I 指揮儀,另一台被添加到了船尾的魚雷控制塔上。到1942年,已安裝了一台279型空中警戒雷達、一台273型對面搜索雷達、一台284型砲火雷達和兩台285型防空砲火雷達。到1943年9月,284型雷達已被改進的284B型雷達所取代,並且為「砰砰」安裝了兩台282型雷達。
碧藍航線 阿爾漢格爾斯克 時裝
阿爾漢格爾斯克號的水線裝甲帶由表面硬化克虜伯滲碳裝甲(KC)組成,在「A」和「Y」型砲座之間厚度為13英吋(330毫米),向船尾方向變薄至4至6英吋(102至152毫米),但未到達船頭或船尾。在這上面是6英吋厚的裝甲板,延伸至「A」和「X」砲座之間,厚度為4至6英吋的橫向艙壁以一定角度從水線帶最厚部分的末端延伸至「A」和「Y」形砲座。 砲塔受到11至13英吋(279至330毫米)的 KC 裝甲保護,但砲塔頂部除外,其厚度為4.75至5英吋(121至127毫米)。砲座厚度在距離上層甲板6至10英吋(152至254毫米)不等,但距離上層甲板以下僅4至6英吋厚。復仇級艦艇擁有多層裝甲甲板,厚度從1至4英寸(25至102毫米)不等。主指揮塔側面裝甲厚13英寸,頂部裝甲厚3英寸(76毫米),後部上層建築中的魚雷控制塔有6英吋的裝甲保護。日德蘭海戰後,主甲板彈藥庫上方增加了 1 英吋厚的高強度鋼,並在彈藥庫內增加了防閃光設備。1918年,上甲板6吋炮的砲盾被裝甲砲廓取代。 為了防禦水下爆炸,該船安裝了厚度為 1 至 1.5 英寸(38毫米)的縱向魚雷艙壁,從前部延伸到後部彈藥庫。在1921年改裝期間,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安裝了防魚雷凸起,貫穿船身長度,位於前後砲座之間。它被分成一個防水的空下隔間和一個上隔間,上隔間內裝滿了防水的「粉碎管」,用於吸收和分散爆炸的力量,管子之間的空間用木頭和水泥填充。
該艦於1918年在「B」和「X」砲塔頂部安裝了起飛平台,可供戰鬥機和偵察機起飛。1932年,平台被從砲塔上拆除,並在其後甲板上安裝了可訓練的彈射器,以及一台用於回收水上飛機的起重機。1937年3月,彈射器和起重機被拆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家君主號進行砲術訓練
皇家君主號於1914年1月15日在朴茨茅斯皇家造船廠安置龍骨。該船於1915年4月29日下水, 1916年5月服役。由於船員缺乏經驗,傑利科故意將皇家君主號留在港口;導致她錯過了第二天的日德蘭海戰,在戰後的幾個月內,皇家君主號很快就做好了加入艦隊的準備,以進一步增強大艦隊對德國公海艦隊的數量優勢。 1916年8月18日,大艦隊出擊,伏擊正在向北海南部前進的公海艦隊,但由於8月19日行動中的一系列溝通不暢和失誤,傑利科未能在德國艦隊返回港口前對其進行攔截。兩艘輕型巡洋艦在行動中被德國U 型潛艇擊沉,這促使傑利科決定不將艦隊的主要部隊冒險置於北緯以南的地區,因為那裡德國潛艇和水雷氾濫。海軍部表示同意,並規定大艦隊不會出擊,除非德國艦隊試圖入侵英國,或在適當條件下很有可能被迫交戰。 1918年4月,公海艦隊再次出擊,攻擊英國前往挪威的護航隊。他們在行動期間嚴格控制無線電靜默,以防止特別情報部門的密碼分析人員向大艦隊新任指揮官海軍上將戴維·貝蒂發出警告。直到戰列巡洋艦毛奇號發生事故,迫使其打破無線電靜默,向德國指揮官通報其狀況後,英國人才得知了這次行動。貝蒂隨後命令大艦隊出海攔截德國人,但在公海艦隊返回德國之前他未能到達。這是皇家君主號和大艦隊其餘艦隻在戰爭剩餘時間裡的最後一次出海。1918年11月21日,停戰協定簽署後,整個大艦隊起航護送投降的德國艦隊至斯卡帕灣拘留所。
模仿柴郡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同人創作)
1919年6月21日,隸屬於皇家君主號的皇家海軍陸戰隊支隊離開船隻進行演習。同時,該船於9月進入因弗戈登的乾船塢。1919年戰後復員期間,約有500名士兵在船停靠碼頭時離開了船隻。1919年底恢復服役後,該艦被分配至大西洋艦隊第 1 戰列中隊。希臘和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衝突促使英國皇家海軍向地中海東部派遣了一支艦隊。1920年4月,皇家君主號和她的姊妹艦決心號經馬爾他駛往該地區。在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皇家君主號」和其他英國軍艦與逃離共產黨紅軍的白人流亡者交戰,皇家君主號上的難民中有一位是加利茨因家族的公主。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將皇家海軍的戰艦數量從40艘削減至15艘。剩餘的現役戰艦被分配到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每年進行聯合行動。皇家君主號一直服役於大西洋艦隊,直到1926年。安裝了四台新測距儀和八台探照燈。1929年5月15日,改裝完成,該艦被配屬給地中海艦隊第1戰列艦隊。艦隊由皇家君主號、其姊妹艦決心號、復仇號和伊麗莎白女王號組成,基地位於馬爾他。到了20世紀30年代,伊莉莎白女王級的 5 艘艦艇進行了廣泛的現代化改造。然而,皇家君主號及其姊妹艦比伊莉莎白女王級更小、更慢,因此在戰間時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升級,唯一的改變是增強了防空砲火。
碧藍航線 阿爾漢格爾斯克 同人創作
1934年的艦隊演習在比斯開灣舉行,隨後在希臘附近的納瓦里諾灣舉行艦隊帆船賽。1935年,該艦返回英國參加喬治五世國王的禧年艦隊檢閱儀式。1935年8月,皇家君主號被轉移到大西洋艦隊第2戰艦中隊,擔任海軍少將查爾斯·拉姆齊的旗艦。該船一直被當作訓練船使用,直到1937年6月2日,才再次被轉為預備役,進行大修。這種情況持續到1938年2月18日,之後她回到第2戰鬥中隊。1939年,喬治六世國王對加拿大進行國事訪問,皇家君主號和其餘艦隊護送他的船穿越半個大西洋,並在返程時與其會合。 1939年初,海軍部考慮派遣皇家君主號及其四艘姊妹艦前往亞洲,以對抗日本的擴張主義。他們認為,當時制定的「新加坡戰略」要求在英國組建一支艦隊,派其去抵禦日本的進攻,由於拖延的時間太長,本身就存在風險。他們認為,專門的戰鬥艦隊可以做出更快的反應。但該計劃被放棄,因為新的喬治五世級戰艦要到1941年才開始服役。皇家君主號駛往因弗戈登,在那裡與姊妹艦決心號、皇家橡樹號、羅德尼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匯合。8月31日,這支部隊加入了本土艦隊司令查爾斯·福布斯海軍上將的旗艦納爾遜號。
皇家君主號停泊在斯卡帕灣
8月31日,德國入侵波蘭的前一天,皇家君主號被指派到格陵蘭-冰島-英國間隙的一支掩護部隊,巡邏可能試圖抵達德國的德國商船。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皇家君主號被分配至本土艦隊第2戰艦中隊。她被分配到北大西洋護航部隊,基地位於新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任務是保護前往英國的船隊。返回普利茅斯後,她進行了短暫的改裝。1940年5月,她轉入地中海艦隊,她以亞歷山大為基地,與戰艦厭戰號、馬來亞號和勇士號一起,由海軍上將安德魯·坎寧安指揮。6月25日至27日,她和姊妹艦拉米利斯號 護送兩支船隊從亞歷山大前往馬爾他。6月28日,空中偵察在扎金索斯島附近發現了義大利驅逐艦;海軍上將約翰·托維指揮第七巡洋艦中隊前往,皇家君主號因為速度太慢,被落在了後面。坎寧安把他的艦隊分成三組;皇家君主號和馬來亞號是C組的核心,交戰時厭戰號承受了大部分的衝擊,而皇家君主號和馬來亞號則落在了後面。 1940年8月中旬,皇家君主號在紅海航行時遭到伽利略•法拉利號的襲擊,但未成功。當月晚些時候,她回到大西洋護航任務。這些持續到1941年8月,當時在維吉尼亞州諾福克進行定期維護。1941年5月,海軍部決定部署一支強大的艦隊駐紮在新加坡,以抵抗日本入侵東南亞西方殖民地的任何企圖。皇家君主號和她的姊妹艦復仇號、拉米利斯號和決心號被分配到了這支部隊。該部隊原定於1942年3月在新加坡集結,但「皇家君主號」提前到達了戰場。1942年3月初,皇家君主號、重型巡洋艦康沃爾號和幾艘小型船隻護送由12艘運兵船組成的 SU.1 護航隊,運送10,090名士兵。3月1日,船隊從科倫坡出發前往澳洲,3月15日,船隊平安抵達弗里曼特爾。
皇家君主號正在印度洋航行
1942年3月底,東方艦隊成立,由海軍上將詹姆斯·薩默維爾指揮。艦隊以兩艘航空母艦、老航空母艦競技神號和五艘戰艦為核心,其中四艘為皇家君主號及其姊妹艦;第五艘是厭戰號,艦隊還包括七艘巡洋艦和十六艘驅逐艦。東方艦隊雖然兵力雄厚,但其中的許多艦隻,包括四艘復仇級戰艦,不再是前線戰艦。南雲忠一中將的強大機動部隊由六艘航空母艦和四艘快速戰艦組成,比薩默維爾的東部艦隊強大得多。因此,只有現代化的厭戰號可以與兩艘艦隊航母一起行動;皇家主權號、她的三艘姊妹艦以及赫爾墨斯號遠離戰鬥,前往印度洋護送船隊。 3月下旬,布萊切利園分支機構遠東聯合局的密碼破譯人員告知薩默維爾,日本人正計劃襲擊印度洋,襲擊科倫坡和亭可馬裡並摧毀他的艦隊。因此,他將自己的艦隊分成兩組:A艦隊由兩艘艦隊航空母艦、厭戰號和四艘巡洋艦組成;B艦隊以皇家主權號、其姊妹艦和航空母艦競技神號為中心,他打算在夜間伏擊南雲的艦隊,他認為這是唯一能夠取得勝利的方法。經過三天的搜尋日本艦隊無果後,薩默維爾返回阿杜環礁補充燃料。在為他的船加油時,薩默維爾收到報告稱日本艦隊正在接近科倫坡,日本艦隊於第二天,即4月5日襲擊了科倫坡,隨後於4月9日襲擊了亭可馬裡。 1942年4月的襲擊之後,薩默維爾將皇家君主號及其三艘姊妹艦撤退到蒙巴薩,在那裡她們可以確保中東和波斯灣的航線安全。4月9日清晨,皇家君主號及其姊妹艦從阿杜環礁出發,前往蒙巴薩。她們一直駐紮在這裡,直到1943年9月,除了1942年底曾在費城造船廠停留很長一段時間外。改裝期間,該艦的甲板裝甲增加了2英寸(51毫米),並且拆除了四門六英寸炮。1943年3月至 9 月,皇家君主號被送回美國,在費城進行大修。1944年1月,她離開印度洋,前往英國。
1944年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號
返回英國後,皇家君主號被派往斯卡帕灣的海軍基地。1944年5月30日,由於擔心新盟國水兵叛變,該艦被以阿爾漢格爾斯克號的身份借給蘇聯海軍,以取代義大利的戰爭賠款。該船於1944年8月17日離開英國,作為JW 59護航隊的一部分,該護航隊包含33艘商船。六天後,在途中,護航隊遭到U型潛艦U-711的攻擊。潛艇艇長漢斯-京特·朗格錯誤地報告說,魚雷擊中了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和一艘驅逐艦,但實際上他的魚雷提前爆炸了。德國人以為他們已經摧毀了這艘戰艦,於是在該艦停泊在科拉時,他們發動了幾次潛艇襲擊。然而,反魚雷網確保了攻擊的失敗。德國人隨後計劃使用六艘比貝爾微型潛艇攻擊該船,但機械故障最終迫使取消該計劃。無論如何,當比貝爾潛艇到達時,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已經離開科拉前往白海巡邏了。1944年8月29日,蘇聯船員在波利亞爾內委託該船服役。阿爾漢格爾斯克號是二戰期間蘇聯艦隊中最大的船艦。在蘇聯服役期間,她是海軍上將戈爾代伊·列夫琴科的旗艦,任務是與北冰洋上的盟軍護航隊會合,並護送他們進入科拉島。在移交給蘇聯海軍之前,該船本身的防冬措施很差,缺乏全船加熱系統以及適合北極護航條件的砲塔潤滑劑。
蘇聯時期「皇家君主號」改名為「阿爾漢格爾斯克號」
阿爾漢格爾斯克號於1947年底在白海擱淺,損害程度尚不清楚。1949年2月4日,在原「朱利奧·愷撒號」被轉移到蘇聯黑海艦隊後,蘇聯海軍將該船歸還給了英國皇家海軍。蘇聯海軍打算保留該船,最初曾試圖避免將該船送回,聲稱該船不適合航行至英國。然而,在英國皇家海軍軍官的檢查下,蘇聯海軍同意於1949年1月歸還該船。視察人員發現,該艦在蘇聯服役時,主砲塔沒有旋轉過,並且卡在了中心線上。最後她被當作廢品賣掉,是她這個階層最後一個遭遇此命運的軍艦,船抵達到托斯。5月18日,位於蘇格蘭因弗基辛的 W. Ward 廢料場將被拆除。主砲砲塔的仰角裝置後來被重新用於1955-1957年建造的位於柴郡喬德雷爾班克的76公尺 Mark I 射電望遠鏡。
碧藍航線 阿爾漢格爾斯克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