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艦歷史】力抗日本轟炸機被迫自沈 - 班克特號驅逐艦

【船艦歷史】力抗日本轟炸機被迫自沈 - 班克特號驅逐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班克特號驅逐艦,1934年

班克特號驅逐艦,1934年


班克特號驅逐艦(HNLMS Banckert)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海軍上將阿德里安·班克特的名字命名,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


船艦資訊

排氣量:1,337噸(標準)、1,666噸(滿載)

:98公尺

:9.53公尺

吃水:2.97公尺

裝置:3 ×亞羅型鍋爐,31,000馬力

動力:2 ×帕森斯齒輪渦輪機、2 × 軸

航速:36節

續航:15節時3,200海浬

人員:149人

武器:4 × 120 毫米(4.7 吋)火砲 (4×1)、1 × 75 毫米(3 吋)防空砲、4 × 40 毫米(1.6 吋)防空砲、4 × 12.7 毫米(0.50 吋)槍、6 × 533 毫米(21 吋)魚雷發射管(2×3)

搭載:1 ×福克 C.VII-W 水上飛機

設施:起重機


服務歷史

班克特號於1928年8月15日在鹿特丹的造船廠奠基,她於1929年11月14日下水。 1936年10月20日,皇家郵輪運輸公司(Koninklijke Paketvaart Maatschappij)的貨船范德韋克號在爪哇海傾覆。班克特號是為營救范德韋克號船員而派出的大型救援隊之一,這項救援任務從范德韋克號的261名船員中救出了210名的船員。 1942年2月14日,班克特號的姐妹艦范根特號被困在礁石上,她的船員被迫放火燒船,船員們隨後被帶去班克特號上安置,兩艘船都參與了反擊日本入侵巨港的行動。


1949年,班克特號作為馬都拉海峽的目標船

1949年,班克特號作為馬都拉海峽的目標船


1942年2月24日至28日期間,該船在停靠丹絨港時遭到日本飛機的襲擊嚴重受損,不得不於當年3月2日自沉。1944年3月20日,日本決定在喀比地海軍基地打撈並修理該艦,並於1944年4月20日將其重新歸類為第106號巡邏艇。然而修復工作從未完成,戰後班克特號被重新獲得,並最終於1949年9月作為靶艦在馬都拉海峽服役。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avatar-img
異世界冒險者 傑洛斯
7.7K會員
955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海容號防護巡洋艦(ICN Hai Yung)是清朝末期訂購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海容級巡洋艦首艦。辛亥革命後,海容艦參加革命,加入中華民國海軍,經歷了軍閥混戰的動盪時代,最終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在江陰要塞附近自沉。清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持海軍建設時期,所購軍艦均以「海」字開頭。
長風號驅逐艦(ROC Ch'ang Feng)是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首艦。本艦在清末下水,回國時清朝已經滅亡,由中華民國繼承並改名「豫章」,本艦參加過護法艦隊,後併入由閩系海軍為主力的中華民國海軍部麾下,1932年因濃霧觸礁沉沒。
皮特‧海因號(HNLMS Piet Hein)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海軍上將Piet Pieterszoon Hein的名字命名。
伏波號驅逐艦是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二號艦。本艦下水時清朝已經覆滅,中華民國繼承了該艦,為避免重名而改名「建康」。此後本艦歷盡坎坷,先是經歷了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受日軍空襲重創被迫擱淺。
加富爾伯爵號是191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 ( Regia Marina ) 建造的三艘加富爾伯爵級無畏戰艦的同名艦。她於1915年完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但很少被使用,也沒有參與任何戰鬥。這艘船在1923年科孚島事件期間支援了行動,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備用狀態。
戈里齊亞號(RN Gorizia)是193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札拉級重型巡洋艦的第三艘成員。該艦以戈里齊亞鎮命名,於1930年3月在利沃諾造船廠奠基,同年12月下水,並於1931年12月入列艦隊。艦型方面,她名義上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但實際上她各方面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
海容號防護巡洋艦(ICN Hai Yung)是清朝末期訂購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海容級巡洋艦首艦。辛亥革命後,海容艦參加革命,加入中華民國海軍,經歷了軍閥混戰的動盪時代,最終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在江陰要塞附近自沉。清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持海軍建設時期,所購軍艦均以「海」字開頭。
長風號驅逐艦(ROC Ch'ang Feng)是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首艦。本艦在清末下水,回國時清朝已經滅亡,由中華民國繼承並改名「豫章」,本艦參加過護法艦隊,後併入由閩系海軍為主力的中華民國海軍部麾下,1932年因濃霧觸礁沉沒。
皮特‧海因號(HNLMS Piet Hein)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海軍上將Piet Pieterszoon Hein的名字命名。
伏波號驅逐艦是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二號艦。本艦下水時清朝已經覆滅,中華民國繼承了該艦,為避免重名而改名「建康」。此後本艦歷盡坎坷,先是經歷了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受日軍空襲重創被迫擱淺。
加富爾伯爵號是191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 ( Regia Marina ) 建造的三艘加富爾伯爵級無畏戰艦的同名艦。她於1915年完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但很少被使用,也沒有參與任何戰鬥。這艘船在1923年科孚島事件期間支援了行動,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備用狀態。
戈里齊亞號(RN Gorizia)是193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札拉級重型巡洋艦的第三艘成員。該艦以戈里齊亞鎮命名,於1930年3月在利沃諾造船廠奠基,同年12月下水,並於1931年12月入列艦隊。艦型方面,她名義上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但實際上她各方面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