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體制下的求學路,排名與競爭無所不在,學音樂的孩子也不例外。
以參與音樂比賽為例,從曲目的選擇、備賽的考量,直至在舞台上一曲奏畢,各環節無不影響賽事結果,「競爭」的意識潛藏其中。
音樂新秀何仲恩 圖/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
本次,以旁觀者的角色,與不同選手、家長,以及卓越盃主辦團隊對話——原來,比賽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名次,獎項只是額外收穫;比賽的真正意義,既是一次對自我的檢核,更有對他人的觀摩,見自己、見他人,一來一回間,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給予肯定,也從他人身上收穫學習和砥礪,當我們為他人拍手、喝采,同時,自己也能獲得掌聲和激勵。
創辦卓越盃系列賽事迄今十餘年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鄭吉良,學古典樂出身的他,兼具音樂家及音樂家長雙重身分,家中的孩子們也自幼學習音樂,因而對於臺灣音樂教育及人才培養長年關注,鄭吉良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對許多學音樂的人來說,獎盃或獎狀只是一時之爭,他認為,「以長遠來看,參賽的最終目的,是要追求一個『上台的經驗』。」
而提供舞台僅是打磨未來的音樂家們的第一步,選擇優質場地以讓選手實力得以悉數發揮、找來專業評審以提升比賽的公信力、在賽事流程上不斷優化以最大幅度地減少選手因等候而體力與精神消耗;除此之外,主辦團隊也傾聽參賽者們和專業評審及音樂老師們的回饋,視需求擴增比賽項目,如將目光聚焦近年「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便可發現比賽項目及組別均逐年增拓——
臺灣音樂教育中,學習鋼琴及小提琴的學子占大宗,因此,自然成為各式音樂比賽必不可少的項目;然而,以其他樂器為專業的學子,同樣也需要積累上台經驗的舞台。
「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的特色之一,便在於項目及組別齊備,鄭吉良分享,原因在於「希望不同專業的音樂學子,都有為自己積累上台經驗、持續挑戰自我,以及,站上舞台展現所學的機會。」另外,也藉比賽,看見他人的優點、向他人學習,在音樂表演更上層樓!
這次,很高興還同時邀請到曾參與多次《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 EIMOC 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的兩位音樂新秀:排鼓及爵士鼓青年演奏家何仲恩,以及古典吉他青年演奏家余易泉 (依姓氏排序),來和我們分享音樂道路上的心得、收穫,以及面對比賽的心態。
何仲恩(HO,CHUNG-EN) 圖/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 攝影/鄭博安
今年 13 歲,跟隨郭以芯老師學習排鼓、跟隨張鎮國老師學習爵士鼓的何仲恩(HO,CHUNG-EN),曾在 2024 年 1 月受邀參與「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所主辦的《2023 EIMOC 卓越國際音樂新秀獎 得獎者音樂會》,並登上維也納音樂廳舒伯特廳(Wiener Konzerthaus Schubertsaal)帶來排鼓獨奏。
仲恩接觸擊樂的契機,始於即將升上小學一年級的那個暑假,那時,他自朱宗慶打擊樂團課堂開始踏入打擊樂的世界,之後,又校內音樂老師的邀請下,加入國樂團校隊;並在打擊指導老師郭以芯老師的鼓勵下,以「獲取更多音樂相關知識及獲取更多舞台經驗」為目標,將目光鎖定卓越盃系列賽事中的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大賽,開始專攻排鼓的學習。
與此同時,排鼓之外,仲恩還兼擅爵士鼓。
與爵士鼓的結緣,則是源於一位 YouTuber 暨知名表演街頭藝人李科穎 KE 的啟發,仲恩笑說,「覺得他打起鼓來很帥、很有舞台魅力,所以請媽媽讓我同時學習爵士鼓。」
談及橫跨於傳統及西方的感受,他表示,排鼓和爵士鼓魅力各有不同,「排鼓獨奏讓我有種較能掌控速度、節奏的感受,在了解曲目背後故事後,又會對情感表達更有幫助。」相比之下,爵士鼓則是講求速度上的穩定性與律動感,如何與音檔搭配,做到穩定且悅耳的輸出,是這項樂器的挑戰。
他認為,排鼓與爵士鼓,無論是自由揮灑還是穩定配合,都讓人樂在其中。
兩種才藝,雙重的愛好,音樂表演舞台所帶來的成就感雙倍,不過,時間精力的消耗也是雙倍;仲恩分享,尤其當音樂比賽與校內課業瓜分時間,在不同任務同時集中於短時間內,壓力便直線向上飆!2023 那一年,挑戰遠比想像中巨大。
當時,他同時報名了兩種音樂比賽——四月份,前腳剛比完「2023 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的爵士鼓及排鼓倆項目,緊接著,五月份,又迎來《2023 Drum Off Taiwan 第一季》演奏組及獨奏組倆組別的挑戰。應對賽程,充滿考驗,同一時間,還面臨校內月考週及課後補習,難度係數可想而知。
隨著他的描述回溯記憶,完全能感受辛苦的闖關過程。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應對?略帶羞澀的嗓音聽起來有真誠,還有直面害怕時的坦蕩,仲恩坦言,「其實,那一次感覺蠻崩潰的。」
「不過,面對挫折、克服困難,是每個學音樂的人都會遇到的。」他舉國樂嚴師和排鼓比賽為例,居住和就學在新竹的他,北上參賽的行程常有,早上七點到校集合是常態,最早,甚至有五點半到場賽前準備的前例,「為了讓我們有體力和精神,老師要求我們要在晚間十點前就寢」,同時,老師在教學上的嚴格,也大大鍛鍊了自己面對挫折的耐受力。
兼顧音樂與課業,成為每個愛樂學子的必經課題,找到能持續進步的原動力,便成為再重要不過的事,有些人的動力是對待一件事物時認真相待的熱忱,有些人是身邊重要他人的督促與認可,有些人則是在生活中發現喜歡的東西,休息一下,充飽電,再出發。
而我想,仲恩是幸運的,音樂學習路上,他三者兼具。
仲恩分享,偶爾因卡關而面臨瓶頸期,偶爾因疲憊而不想練鼓,但是,同學、老師的肯定,成為他持續進步的動力,而在每一次認真完成一場表演後獲得的掌聲,是很大的鼓勵,「那種感覺像是一瞬間的多巴胺釋放。」
何仲恩 圖/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
對於學習音樂,仲恩媽媽 Fanny 大力支持;而孩子面對比賽的得失心,她多數情況選擇放手,「要給他安靜的空間,允許孩子有冷靜下來的時間,讓他自己去調適。」若發現孩子久久沉溺於負面情緒時,她才會適時出手,「短暫的抱怨、發洩可以,但不能太久,不能一直在做內耗的事情。」同時,她也補充,克服學習瓶頸固然要緊,但「適時的放鬆」也同等重要!她會請仲恩開「美食願望清單」,讓餐點作為心情轉換的甜蜜調劑。
爵士鼓項目秩序冊 圖/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
回歸賽場,捲起袖子,今年三月底、四月初,仲恩才在《2024 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同一場賽事中接連挑戰排鼓及爵士鼓,媽媽也在旁提醒他,「比賽的真正價值在於自我成長,而非名次。」「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能夠自我突破,就是最大的勝利。」
至於未來的音樂道路,仲恩表示並沒有打算報考音樂班的計畫,但在將來,希望以音樂為途徑進入理想的大學,也期待未來在音樂領域持續深耕。目前,他正積極準備爵士鼓的比賽,期待用音樂敲出更多的可能性。
未來,他將繼續以音樂為伴,踏上新的旅程。仲恩的未來,令人期待。
👀 ✨➡️ 想看下篇這邊請:《相信時間,不同階段的各單點終將連成線——專訪《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音樂新秀余易泉(下篇)》
※ 文章原載自【音音有代誌】:《比賽,作為通向更大舞台的階梯——專訪《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音樂新秀何仲恩(排鼓 & 爵士鼓)、余易泉(古典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