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到來,意味著夏日進入尾聲,不知在讀者心中,「夏日的聲音」是哪些聲音?
也許,是切開西瓜時的聲音,是與在乎的人一同在海邊踏浪時聽見的潮汐聲,又或者,是將氣泡水倒進透明玻璃時,「嘶!」那些此起彼伏的、令人療癒的聲音。
於我而言,夏日的聲音,似乎是某種可以感知到幸福,卻又帶著遺憾餘韻的聲音。
最近,在網路上看見一個新詞彙,年輕世代以「Summer Camp 」一詞比喻那些發生在夏日的、短暫而美好的經歷——它熱烈地發生,卻又結束地戛然而止,最終,成為生命裡永久性燙傷般的記憶。
而一種起源於 70 年代、在 80 年代持續升溫,被後世稱作「City Pop」(城市流行,シティーポップ)的音樂,和這種帶有夏日餘溫的遺憾之情,似乎頗為類似,它以時尚洗鍊、懷舊浪漫的都市氛圍為人所知,在近年受到年輕世代的喜愛。
誕生於網路社群的「蒸氣波」風格,常拼貼多種元素,營造一種如夢似幻的魔幻氛圍。 圖/el Hype
近幾年,復古風潮正盛,在 Z 世代(Generation Z)【註解一】中尤蔚為流行。這群生於 2000 年後、生活中充斥各式 Ai 資源工具、唾手可得爆炸資訊的世代——他們選擇與快時尚抗衡,以 古著(Vintage)【註解二】 表達自我,曾被數位時代淘代的底片相機,也成為他們手中的新寵,試圖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在主流文化中找到自我新座標。
而在 21 世紀青年流行文化中,以 2010 年左右為始,在網路上,一種結合電子音樂與視覺藝術產物、名為「蒸氣波」(Vaporwave)的影片初現鋒芒。
它以 80 年代文化為基底,視覺上,使用過曝的底片、晃到模糊的照片、雕塑圖像,以及 80、90 年代的電腦 Windows 畫面、日本卡通等;音樂上,挖掘出曾在時代洪流中一度沉寂的 City-pop,並對原曲加以二次創作。
在這股網路拼貼文化「蒸氣波」大浪下,City Pop 音樂成為影片製作者們愛用的音樂素材之一,也讓那些 70 、80 年代的好聲音,透過 21 世紀的新媒體,好比串流音樂、短影音平台等媒介,輔以大數據演算法的揀選與餵養,被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形成一股全球性浪潮。
【註解一】Z 世代(Generation Z):
係指出生在 1990 年代後期至 2010 年代初期的人,作為首代從小接觸網際網路和數位行動裝置的社會群體,Z 世代人群也被稱作「數位原住民」,因此,Z 世代又被稱作「數位原生世代」。
【註解二】古著(Vintage):
係指專屬於某個時代、已不再生產的服飾產物,因乘載著不同時代切片中的歷史、文化意義,不易被流行潮流所淹沒,而具相當收藏價值,廣為收藏者喜愛;且因數量稀少並具獨特性,價格上較為高昂。
竹內瑪麗亞 1984〈Plastic Love〉專輯封面及網友之蒸氣波風格的二創插畫。 圖/deviantart by javierdelrey、deviantart by Invader-celes
當「蒸氣波」碰上「短影音平台」,並在「大數據」的推波助瀾下,2017 年,一首幾乎被世人遺忘的 City Pop 經典歌曲〈Plastic Love〉現象級翻紅!
爆紅起因於一位素人改編日本歌手竹內瑪麗亞 1984 年的〈Plastic Love〉並將混音版本傳至網路,人們被 YouTube 演算法反覆推到這支短片、使用者年齡普遍較低的 TikTok 也帶來 Z 世代聽眾,改編作品的流量連帶炒紅了〈Plastic Love〉原曲,短間內,這首歌被網友們封為神曲,更有許多人表示該曲是自己入坑 City Pop 的敲門磚。
乘著這股熱度,過往 City Pop 歌曲也連帶受到人們關注。
日本 80 年代經濟黃金期的各式商業廣告。 圖/Beardad Gentlemen Music、tumblr、BUZZBLOQ
City Pop 從何而來?讓我們先將時間倒帶回 40 年前、1970-1980 年代的日本。
彼時,二戰剛結束,技術引進、經濟復甦,工業化也加以推進,日本經濟進入一段黃金時期,汽車製造業與電器行業如日中天。國內,日產汽車廠商推出多款國內限定款式車(Japanese Domestic Model)蔚為流行;如今看來早已成為時代眼淚的索尼(Sony)隨身聽(Walkman)與任天堂(Nintendo)紅白機(Entertainment System),在當時可謂是風靡全球、人手一機。
經濟上的成就不僅帶來民族上的優越,更造就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盛行
及時行樂、享樂至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價值。
同時,源於戰事止歇,反戰精神的左翼學生運動逐漸煙消雲散,日美同盟關係的建立也推動了美國文化的滲透,人們開始崇尚美式都會生活方式,國內普遍刮著一股紙醉金迷、夜夜笙歌之風。
戰事早已遠離,歌頌堅忍美德、抒發心中酸苦的音樂便不再是必需,沉迷於歡脫奢糜之中的日本人民,開始覺得帶苦澀哀戚風格的日本傳統民謠變得難以入口,加上當時各式西洋音樂傳入日本,如美國西海岸搖滾(West Coast Rock)、成人抒情搖滾(Adult Oriented Rock)、靈魂樂(Soul Music)、迪斯可(Disco)、新浪潮音樂(Nu Wave)等,為日本流行音樂界注入活水,也大大影響了新一代的音樂人。
受到社會風氣影響,日本流行音樂,逐步幻化出具都會摩登韻味、令人聞之忍不住沉醉搖擺的姿態,「City Pop」(城市流行,シティーポップ)隨之而生。
它受西洋音樂影響,卻在日本成形,它以西洋音樂的旋律節奏為基調,搭配日語演唱,加上明快洗鍊的都市感、華麗的音色、不拖沓的節奏、精緻且充滿都市感的聲音,無不反映當時人們對現代化都市的憧憬與共鳴。
80 年代的日本東京街頭。 圖/Beardad Gentlemen Music
有趣的是,盛行於 1970-1980 年代日本的 City Pop,在那個時代卻沒有「City Pop」一詞,就連被歸類為「City Pop 鼻祖」的音樂人們,都不認為自己的創作風格屬於 City Pop,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做流行音樂而已」。
日本樂界指出,關於 City Pop,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它也不具備特定的曲風特徵——
——與其說 City Pop 是種特定的音樂風格,
不如說它是種概念集合體、是種「氛圍」(mood)。
聆聽 City Pop 時,我們腦海中彷彿能感受到烈日下的湛藍海水、沙灘椅旁插著櫻桃的汽水,以及夜晚霓虹下的浪漫,與城市大廈燈影間的繁華……然而,若要將它歸類與定義,似乎太為困難。
不過,若以大方向視之,還是可以稍微發現那些一起被歸類為 City Pop 音樂的特質,如網站《复古百科 retro-pedia》認為,「City Pop 音樂從總體上看像是民謠和搖滾在日本混合後的產物。」,以及,據《秋刀魚 サンマ》雜誌所述,「 City Pop 反覆運用 16 分音符拍點,切分音也常出現,有著與同時代靈魂樂相仿的律動感。」「合音的組成也是從簡單的合聲開始,大量使用大七和弦或延伸和弦等技巧,這些特徵大多與 1970 年代中後期興盛於美國的成人抒情搖滾相似。」
那麼,「City Pop」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被唱片行歸類為 80、90 年代的 City Pop 音樂。 圖/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 Chipin & Kaiya's Jazz
細究發現,原來與唱片公司的行銷策略脫不了關係!2000 年前後出版的《日式 City Pop——唱片精選指南系列》專書中,書中樂評人開始使用「City Pop」這一名詞。
為便於行銷宣傳,唱片公司以「風格」為劃分,將相近風格、氛圍的音樂作品並列為「City Pop」,它們或鎖定度假海灘風情,或描寫城市夜景下癡男怨女的愛情苦澀,共通點是:受西洋音樂影響,且整體偏向時髦都會。
也就是,「City Pop」一詞出現在這類音樂作品完成後,唱片公司的行銷企劃特將帶有這種都市洗鍊風格的音樂類型歸類為「City Pop」流派以利銷售;而剛好,這些音樂人、音樂作品相對集中於 1970-1980 年代,才有如今的「City Pop」樂種的誕生。
💽💽💽在下一篇,會再推薦幾首來自 80 年代的經典好聲音,在耳機裡,一起重回 40 年前的都市浪漫吧:《藍天大海的濱海公路,或燈紅酒綠的摩登都會,你 pick 哪種?——5 首入坑 80 年代 City Pop 歌曲推薦》
※ 文章原載自【音音有代誌】:《上車,帶你感受 80 年代的夏夜晚風與都市霓虹!——關於日本 City Pop 的前世今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