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整理逐字草稿:
軟體的持股呢 已經是全面噴發 已經算全面開牌了 那我當然有被炸到 像Bill Holdings 就是他前面先噴嘛 然後後來有一次開財報 就往下崩30% 那個我遲到 那再來其他的軟體的佈局 一些小資的 像什麼Panetier Comfluent 那稍微大支一點的 像是Selforce等等 就是這些東西 其實都是賣的點還蠻不錯 然後都是有在賺錢 而且賺的量其實是相對大的啦 所以其實跟這個 在節目中跟大家分享的一樣 就是在美股的表現 是非常非常好 那台股的表現呢 稍微落後一點 台股的話 是跟美股的佈局方式很類似的 那最近呢 也跟這個 大哥猛男聊這件事情 就是 因為他看到我美股最近的選股 然後就有點 怎麼講 就是要跑來讚美我一下 然後跟我講說 這到底是什麼鬼選股 為什麼可以 就是在各種切換中都有搞到 因為不只搞軟體啦 像 這個Intel的Rumor 出來的時候也有去搞一下 然後再來就是像 Himex的Rumor 出來的時候也有去搞一下 所以就變成就 欸好像全部都有搞到 可是相對的就是台股的表現 跟美股去比的話 假設我們直接去拉 就是從 Year-to-date來算的話 那個報酬率大概差了快三、四倍 就是以這個新建立的部位來講 那所以像大哥那時候就是有 有稍微跟我分享一下就是說 有時候要搞清楚就是每個市場的偏好 所以 其實就跟我在上集分享的內容一樣 就是我自己的一個檢討 因為我在美股跟台股 其實是用同樣的邏輯下去打 那可是就發現說 在美股的表現是遠好於台股 那這有幾個方案可以解釋嗎 第一個就是說 美國市場其實是比台灣市場更適合去做 我認為的這個題材或是方向 那第二個呢 你可以說 其實就台灣市場就落後美國市場 就是還沒有反應過來而已 那只是呢 一般就是像我上集跟大家提到 就如果說 今天已經進入一個全面反應的階段 我就比較不會自視甚高的認為是二 也就是說台灣市場是還沒有反應 只能夠講成是 也就是第三個結果是 台灣市場其實喜歡的東西是不一樣 他們都有看到類似的東西 那只是呢 可能選擇去反應的項目是不太一樣 或許我去押注的項目 後來也會有很大的反應 但是至少現階段呢 就是以他的持有的週期跟報酬率來講 跟美股去相較 同樣的框出來的族群來比是差非常多 那這個就可能是市場一個偏好的一個結果 那當然跟大哥聊完之後 其實我的心態也變得更加健全 因為首先就是真的沒有什麼 好去覺得懊悔或是不開心的 因為整體來說都是賺錢的 那再來呢 就是在美股的部分 其實表現是已經好到完全可以把 台股相對疲弱的績效給cover過去 就甚至搞不好今年再努力一點 又可以打出跟去年一樣的績效 目前看起來這個曲線是很像的 所以是有嚇到 本來以為說今年應該會變相對難做 確實嘛 就是你看到大盤是黏在那邊 可是因為切到了正確的族群 所以其實整個報酬率還是有拉出去 那再來就是大哥再一次的跟我 強調了一下就是 整體市場最重要的東西其實是供需啦 因為大哥是做量化的吧 那做量化的跟我們去做基本面的觀念 其實會有蠻大的一個差距 可是很多時候我會把各方 就是不管是 這個各路的猛男 或是一些同業跟我講的東西 我都會把它撮合在一起 然後去結合出自己的東西 因為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去找出更有效率 又可以打出更高報酬率的一個方法 所以我都會聽進去 那我就把這個想法撮合進來就是 反正最終市場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供需 那這個供需的背後可能有隱含很多的內容 就是一個股票為什麼會有 供給跟需求的變化 有可能是因為基本面的變化 有好的事情發生嘛 然後或是說公司的體質是很不錯的 那有可能是題材的變化 突然間接到一個單 或是突然間市場偏好的改變 這也是其中一環 那再來有可能是籌碼的變化 就是這個籌碼 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進來的 但搞不好它是想要增加持股 因為它是某一個公司 法人單位 他們想要去偷偷的收購這家公司 或是說其實他們本身就是想要去增加 自己的Portfolio的配置而已 那光是這樣子 他們進來買他們就可以增加供給嘛 那很多人就會用各種理由去解釋 可是重點就是這是一個籌碼的變化 那再來可能是有些人是看線 說不定就是一切根本就沒有什麼變化 只是剛好有市場的資金進去推 然後不小心又推過警線 然後一堆技術面的人就衝進來 所以這也會導致供需的變化 所以如果說可以理解就是 一切的核心其實是供需的變化的話 那你就不會過度的仰賴某一種指標 你會把每一種指標都當成是一種 類似那種技能點的感覺 那重點是你這個角色打出來的傷害 跟爆擊率是多少 可是這些技能點不是說什麼 有哪些單一技能就可以讓 這個角色的整體的輸出是很高的 所以也因為這樣子 思維會變得更全面 就是比較不會像 可能以前有時候會有一些 很惆悵很猶豫的時候 就是奇怪了 我這一套方法在某個地方可以 到另外一個地方不行 那是不是這個市場很笨還是怎麼樣 就是會開始去罵怪東怪西嘛 然後開始認為說 是不是只需要再多一點耐心 還是怎麼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現在就變得比較隨喜隨緣 就知道反正終究是供需嘛 所以說不定你看的那個面向 就像說你看的面向是這個基本面面向 你真的看對啊 這真的極好啊 不然美股不會這樣漲嘛 那可是呢 其他的面向說不定就是不符合 也就是說在這個市場 大家的偏好不是那樣子 那這樣子你也會理解說 好吧那就只是 這一局我沒有拿到 沒有拿到應有的一個表現 像美股那樣 那但沒關係我們還有下一局 所以重點就是要持續的往前看 那也非常感謝就是自己 真的是屬於非常非常有緣分 有很多這種 前輩啊 厲害的產業的大哥啊 或是因為我們節目所認識的人 然後都 很多都會給我一些指教 或是給我一些資訊的input 真的是幫助非常非常大 那接下來我自己會打算要去 做一些部位的調整 因為以軟體股來講 主要多數就是在去年的 七八月左右建倉 那有些甚至是在去年的三四月左右 就開始一路的買 所以已經爆了大概三到四季 快滿一年的一個狀態 那因為表現極好 那在外加最近有觀察到一些 在市場上的資金流向 有蠻多的retail investor 選擇第一個 他們最愛的是把錢先趴進去AI的硬體 因為這些在過去的媒體曝光度是極高的 那第二個呢 就是他們發現軟體股很飆 所以有很多錢都選擇進去軟體股 那不要誤會 我們不是完全的去歧視retail investor 因為本質上來說 我們也是其中一種retail investor 對不對 你不是依附在機構裡面的 你不是法人公司的 你都算是散戶投資人 那只是在自己的經驗上 就是過去我們看到大量retail investor 都會進去的東西 不一定是說你不會漲 但高機率就是不會像過去那樣子漲 它可能會慢慢的漲 但是就很難像過去很飆 除了一種特定的標的例外 就是meme stock 迷因股 這種可能在Reddit上面爆紅的小股票 因為規模小 然後一堆散戶突然間衝進去 它可以把它推得很高很高 可是一些有大型機構 有大量analyst在cover的股票 當大量的retail investor進去之後 我們的經驗是 就是過去這個東西很噴的話 那就是在接下來可能就不會這麼噴 可能就開始出現一些震盪 但不排除還是會繼續漲 只是可能會跟過去的一個走勢 會有一些這個切換出來 所以在我們的認知裡面就會認為說 當我觀察到一些跡象 它不是單一的 但是有一些指標都符合的時候 那我又有新的東西想買 重點是我有新的東西想買 那這個地方可能就會選擇是 作為某一種沙漏機 就是有東西要買的時候 就這邊就剪一點過去過去這樣子 那在過去的一段時間 就持續的去加Tesla 雖然我最想要的位置是290到300左右 就是我算了一下 這個地方如果破底會出現大恐慌 可是因為在前幾天看得出來 有一些反彈的跡象 先上一點再說 因為這個東西跟你去買房子一樣 就是我們今天去開價的時候 如果我們在買房 你一定想喊那種 時下登錄榜現在20% 你一定想喊一個芭樂價 可是問題是你喊的價格 很多時候都不會來 就是你還是要考慮一下現實的層面 所以有時候我們還是會注意一下 就是你不要只看說你這一戶嘛 你要看一下隔壁的社區 最近成交多少 類似這樣一個道理 就是要去看一下市場現在怎麼樣看它 那所以對我們來說呢 就是反正有反彈出來 就可以先持續的去加了 那只是就不要加太快 就慢慢加這樣子 那如果說真的有掉到 自己想要的位置的時候 就是要把自己的軟趴捏住 就衝進去就對了 那以Tesla的角度來說 就是在 上次買的位置是180嘛 其實現在講會覺得很像是炫耀文 可是我跟你講在 一段時間就更早之前呢 你講你買180會被笑 因為後來跌到140 後來有跌到140 所以 財富有時候是留給這些 就是軟蛋夠硬的人 我們自己是屬於那種軟蛋比較硬的人 因為有蠻多朋友其實是 他也是跟我們買在170 180 然後掉下去全部被洗掉 全部被洗掉 我們就是有撐住 我記得那時候Parente也是有 買了之後然後再往下掉個2 30% 也是很多人就被洗掉 那反正總之呢 因為你沒有辦法買在一個 非常準確的位置嘛 沒有人可以辦到 所以 就是慢慢的把部位切過去就對了 那我覺得就是說 除了這個 一些長遠的規劃跟願景 都還是持續看到之外 再來就是市場的一個情緒的變化 開始注意到有很多人在罵 然後開始有注意到 就是有很多這種 不理性的言論的出現 就除了那種罵罵罵罵的 基本上我們是完全不屌 就是那種都是白癡 然後就是怪天怪地 都不會怪自己下單的那個賤手 那再來就是那種 要去對公司做指教的 其實很多時候會注意到說 他們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像最近在一些海外論壇看到蠻多 就是在講說 你知道Tesla為什麼最近的表現不好嗎 因為馬斯克一直在搞政治 就是因為他一直在搞政治 所以有幾個罪狀 第一個罪狀是 他就沒有在專心本業 第二個罪狀是 搞政治會得罪人 第三個罪狀是 一些可能過去你的支持者 他是民主黨的陣營的人 所以他就覺得說 媽的 我不要買Tesla的車 然後就開始去轉貼一堆文章 什麼Tesla的車子在加州路上 現在很多後面都有貼字貼說 我是在伊朗發瘋之前才買他車子的 就是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東西跑出來 然後講說 就是因為他在搞政治 所以這股價才跌 你知道很多時候 我們去看一些這種網路文章 你都要去克制自己 以前就是會去留言 去跟人家讚 現在就是克制自己 然後就是把這些人當快樂寶貝 就笑笑就好 如果 Elon Musk沒有去搞政治的話 這一波不會從一百多 噴到三四百 拜託動動你的小腦袋 想一想就知道 就是因為他去搞政治 就是因為他站對地方 抱對大腿 做了一個豪賭 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 瘋狂的re-rate出現 就是事出必有因 那不能夠說什麼 前面你吃到這個爽 因為噴了幾倍嘛 然後現在回個幾十趴 就開始覺得說 你前面不應該這樣做 這個說法是很奇怪的 而且如果真的要講說 Elon跑去碰政治是不好的話 那怎麼樣解釋 Jeffrey Jeff Bezos 也是啊 在選前的時候 要求Washington Post 不能夠表態嘛 過去數年都表態 這次直接發現 欸 方向不對了 趕快轉 那也發現是轉對了嘛 那再來就是Mark Zuckerberg 這個更厲害 這個跑到喬爾根節目上面 直接去狂吐苦水 好像說之前的一些管制 都是人家逼他的 都沒有他的意願 我都覺得說 其實就算我是疫苗派的 我也覺得一些反疫苗派的 你知道他們也是醫生啊 他們也是學者啊 他們的說法也不錯啊 但是呢 都是美國政府害的啊 就他們叫我封殺 都是什麼拜登政府裡面有誰 什麼打電話來 在電話裡面 還對我們的員工羞辱 講話很兇或什麼 全部都變成是沒他的事情 都變成說都是Lay 都是他們幹的 可是你就注意到說 你看這些大老闆 他們其實每個人在做的事情 都是一樣的 瘋狂的跳船 而且現在還有一堆的美國企業 開始去往 就是回到中間 或甚至是稍微往右去靠 包含說去終止掉一些 Walkness的program End Walkness 然後再來就是一些DI的部門 去做裁測一些巨頭也都出現了 所以你絕對不可以講說什麼 是因為馬斯克涉入政治 是他們這些公司在經營上 本來就是跟這些政治的東西 是相關的 而且馬斯克呢 他這個涉入政治 你知道他現在成為是 可以直接想像成是 在川普身邊的一個一號人物 我覺得這個位階是站得更好的 也就是你可能現在看到一個 幾十%的迴盪 覺得說很痛很傷之類的 可是我相信他現在的這些作為 都有可能會變成後面的 另外一種動力 也就是後面會進入 論功行賞的階段 那要論功行賞的時候 就是殊難想像 像馬斯克這樣子的一個商人 他目前在推的一些agenda 你感覺就是說 我們是幫美國人民省錢嗎 我們是要讓政府更有效率嗎 我們要重新開機政府等等的 可是其實這些降管制的一些做法 對於他們這種新興產業 包含像是他的射火箭 跟電動車的FSD 全自駕上路 這個都是屬於那種相對冒險 相對是被管理 被管制的一些產業 那這些東西如果說全面解封的話 他一定是受惠最大的一環 所以到時候就會注意到一些 網路的風向 現在他在覺得他參與政治不好的 到時候看要用什麼方法 再把他圓回去 那我覺得 這個是非常顯而易見的答案 我覺得在後面應該會看到 也就是如果其實 只有馬斯克一個人在這樣子搞 你可以這樣說 可是如果說 你沒有注意到 就是美國的一些巨頭老闆 全部都在這樣子搞的話 那就只是你的 一些敏感度可能還不夠高 這可能要稍微的注意一下 那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 這個禮拜的一個 算大新聞 但他還在rumor的一個階段 那其實最早最早是在 上個禮拜週末的時候 在亞洲圈的Hedge Fund 就在討論這件事情 就在講說 台積電可能會在 去美國這個董事會上面 會宣布一些 對美國Intel的合作方案 那後來呢 就是有Reuters 有Bloomberg都在報這件事情 所以呢 我認為說空穴不來風 也就是這個東西應該是有起本 只是到底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執行 還沒有人知道 那也符合像是J.D. Vance 在會議上面所提到的 就是他要讓Intel的製造 再一次的衝起來 那這個也是符合 我們在過去觀察到的一些東西 像是SK Hynix 本來的HBM的第一大公 現在開始的一些訂單 是往美光這邊去跑 那當然有可能是 美光的產品越做越好 只是就我們理解 背後也是有一些 政治角力的因素在後面 所以有可能就是 Intel這邊呢 有機會在後面會拿到 TSM的一些幫助 那可能透過的方式呢 是TSM入股啊 不分季轉啊 那也有可能是在 過去台積電在全球佈局 所做的一個方式 就是去成立一個共同的公司 那共同去經營管理 那只是呢 當然這個可以視為是 部分的小利空啦 就是你一定是要把一些東西 分出去給人家 可是我認為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背景之下 有點像是說不得不 你確實是被搶了 只是就是你不得不被搶 那所以呢 其實去針對川普的討論 雖然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之下 我們看起來是Pro-Trump 只是針對這件事情上面 我是一直都無法去理解 就是怎麼可以這樣子 這樣搶到 但是我知道就是國際的 政治跟角力呢 就是比誰拳頭大 不要太多一廂情願的說法 但至少我們有把這件事情 喊出來 就是他這個做法是不合理的 而很多川普的支持者 我想說你拿的護照 是台灣護照還是美國護照 就是川普這個東西 就是在搶台灣人沒錯啊 那只是很多人就會把他 你知道因為你喜歡川普 所以就變成川普做的 所有東西都是對的 難怪全世界會一直有 政黨輪替的狀況產生 就是有這些極端支持者 所以中間選民看多了 就會不喜歡 就會往另外一個方向跑 所以最後面說不定 現在感覺是往右靠啊 往共和黨政府靠 最後面一段時間又再靠回去 因為有些不合理的東西 你不能夠睜眼說瞎話 就這個很明顯是一個 不合理的事情 只是你也知道說 以川普目前的做法就是 他對大家都是這樣 他不是只針對你台灣人 他對他的北邊鄰居 南邊鄰居 或是日本鄰居 這裡不算鄰居 就日本是好盟友 他都是做一樣的事情 所以他就是要搶你 簡單來說他就是要搶你 所以你們每個人都要去俗成 但我們無法在第一時間 就是很高興的說 來吧給你搶 沒有辦法 就是還是要講說 你這是搶劫 只是好 好你要搶多少我們來談一下 所以我們原則是 退而求其次 然後來跟你談一下這件事情 可是我覺得 該發生的事情應該就在發生了 那在過去台積電的全球佈局上面 像是JSM 就是日本的熊本廠 那再來是新加坡SSMC 歐洲的話ESMC 那其實在更早之前 在這個 美國的美西有一個WaffleTech 這個也是台積電跟當時客戶去合資 也就是這不是台積電第一次 去跟客戶合資要去搞 這個靜電代工廠 只是要把Intel拉進去的話 那有可能會變成 我現在自己的想像 就是搞不好會去接管Intel的一些 Foundry的部門 然後在Intel的Design部門 就有可能會拆出去 就跟之前在一年前左右 市場在傳的那個Rumor有點類似 有可能就是Foundry的部分拉出來 然後看跟台積電還有客戶們 去達成什麼樣的一個協議跟合作 那台積電可能要去幫忙去做 部分的經營跟管理 可是持股應該是不會給你拉到過半 因為過半就變成是 台灣人在管美國人 這個他們一定不喜歡 所以這個主控權可能還是會在Intel身上 只是台積電就要去輔助Intel 有辦法把這個東西做出來 那這些客戶你們來參與投資之後 你們也要下一點單進來 我覺得這樣子應該就會滿足 川普要的這個晶片 拉到美國去做製造的一個要求 那當然如果我們今天 只看這個單一事件的話 它絕對就是一個利空 只是有時候我們在評估事情的時候 要去想的是 難不成你有更好的選擇嗎 就如果說你今天是 直接選擇不配合的話 我覺得站在美國對立面 一定是一個更糟糕的事情 那所以在我自己的心中 當然我們也不是什麼 TSM的什麼關係人士或啥小的 我們就是一個這個 在節目裡面陪大家聊聊天的人 但是我們節目裡面是真的有滿多 這種科技業的高層 我自己的一個小想法是認為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那個二戰的故事 就是說你的軍官要求你要去對一些戰俘 或是說一些逃兵開槍 你不能不開嘛 因為你今天如果說你不開的話 你就是違反軍法 你直接就給人家斃了嘛 但是那時候的這個 反而戰後的法官有講出一句話是說 你可以選擇射偏 你要開槍 但是你可以選擇射偏 我自己的想像是 因為其實台積電在 台灣的地位是卓絕的 這是肯定的 它養了太多人了 它塑造了太多的工作機會跟關鍵地位 讓這個全世界是非常仰賴台灣這個小島 可是同時我們也非常的理解 也就是因為這樣子的一個關係 所以其實台灣是相對的處在一個 就是你相信說 因為如果今天中國真的要做什麼事情的話 那它會有一個阻力 因為全世界的 晶片的產能是大量的仰賴在台灣這裡 所以它真的做下去 它會對世界造成打擊 大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大家會有一個協防的動機 或是說國際上的施壓跟各種阻攔 可是如果說你把東西直接掏出去的話 未來就不一定會是這樣子的一個狀況 所以我會覺得其實最好的狀況是 就是你在它的要求之下 好 我可以不管你是要入股 還是要去共同創什麼合資公司 什麼都好 可是就千萬不能夠把 RD資源 也就是在新竹的這一些 非常強大的大腦 掌握一些knowhow的東西 然後也移去美國 我覺得這個移出去的話 就變成就台灣真的是把自己的東西掏掉了 但我知道這個國際情勢的東西 有時候不是這麼單純 只是就是用我們自己的角度 去看這件事情的話 我會覺得 就類似那個二戰的那個故事一樣 你可以選擇射偏 你可以去幫忙做一些事情 你一定要做 因為你不做你立刻就被打擊了 可是你可以選擇射偏 那我的觀念是這樣 就是我覺得這件事情是你不得不做 可是你就是得做 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像一些 Pro Trump的台灣人 雖然我真的懷疑說 會不會有些是拿美國護照 就是這個真的是你在被搶 可是竟然可以直接講說 就川普講的都是對的 我覺得這個是 很明顯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們會希望說 有沒有一些轉圜的餘地 然後這個轉圜的餘地 我認為就是要去仰賴公司的高層 可能看怎麼樣透過一些方式 把一些knowhow還是要留在台灣 最先進的東西就是要控在台灣 這個不只是在商業上的利益 也是一種那種國安的考量 特別是台積電也有政府的影子在裡面 所以應該是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希望他們是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因為如果真的 當然我們是親美 我們是相信美國的 只是我還是不覺得 要把所有東西都要放在別人身上 這個是相對冒險的事情 那反正總之就是 在短期內來看的話 我會認為就是 英特爾應該會有蠻多的利多 持續的去往他身上灌 那只是因為 我們一般是吹了rumor 就是在謠言的時候進去 那等到這個事實發生的時候 像最近開始大量的公布之後 我們身邊有在交易英特爾的人 就開始出來 就是我們一短線上是這樣子看 那中長線的話 我自己還是屬於相對樂觀的 就是我認為只要R&D的關鍵資源 是留在台灣 那川普現在搞得 感覺是非常大 然後好大喜功 然後真的是 搞不好中間真的搞一個 超級大會師 美國的一些大的fabulous 然後跟英特爾跟台積電 大家就是合資或是看怎麼樣的方式 就是感覺是搞了一個很屌的公司 在美國要去做晶圓製造 可是一段時間之後 他們終究會發現 就像當時的WeatherTech一樣 雖然現在的Arizona 一定是比當時的WeatherTech還好 可是一樣的狀況就是 還是得發生 就是他們的生產成本 就是會比較貴 所以他們有點像是說 就是在避險的狀況之下 其實你可以去想像成 在世界各地的台積電 都是有點這樣子的味道 就是把生產基地去做分散 只要它是維持一個 生產基地的分散就好了 而且其實最後面大家就發現 就是回來台灣這邊 或在亞洲這裡投片 就是會比較便宜嘛 所以最終還是要回來這邊 那只是說在過程之中 如果說不小心 因為人家要求之下 你沒有稍微的 像前面的這個小預言故事 設偏一點 然後稍微的去留一點 自己的後路的話 我會覺得就比較不好 這是以台灣國民的角度的話 我也是這樣子想 但以投資的角度來講 我會覺得 你不做的話 就是立即被受到打擊 那你做的話 說不定後面還可以產生很多機會 因為人家美國是一個 大解封的狀態 所以我相信在後面一段時間 美國的相關企業跟發展 都表現得非常好 所以你現在因為 站對站對的地方 你也可能在後面 獲得很多的利益 只是可能留一手 會是一個相對好的一個做法 這是我自己的一些小心得 跟大家分享一下 那在最近開始 蘋果有蠻多的新聞跑出來 在2月19號會有一個發表會 那這個發表會上可以期待的就是 除了這個iPhone的SE4之外 可能有iPad Air M3版 跟M4的MacBook Air 就是有一些產品會推出 那也有可能會宣布後面的一些新的規劃 或是它的Apple Intelligence 有什麼新的改變的可能性 但我覺得應該最主要會是聚焦在 這一台iPhone SE4 那iPhone SE4呢 從供應鏈端看到的一個備料狀況 應該會是一台賣得很好的機子 因為它的CP值極高 所以應該有蠻多人會去做這樣子的一個選擇 那除此之外呢 現在在市場上面也開始在熱傳一個rumor 就是在iPhone 18的時候 就是下下代不是下一代 下一代最近開始有一些什麼渲染圖跑出來 但大家反而討論的是下下代 iPhone 18的時候呢 有可能會有這個折疊機會出來 那折疊機有可能是掛在iPhone 18 也可能掛在i17的Flip 只是會在那個年份一起出來 那其實這個是有一點跟市場本來的論述 是相反 因為本來的最主要的論述是在講說 只要有折疊的東西 應該是會先推在iPad上面 因為iPad你要去瘋狂的開合的這個次數呢 會遠小於手機 因為手機的使用量是比較大的 所以手機要求的良率跟穩定度會是更高的 也會更難做 然後iPad的話是相對簡單 所以其實本來一個比較主流的說法是 它去做折疊會先用在iPad上面 然後等到iPad確定可行 它才去用手機 那只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呢 這個市場供應鏈所check到的訊息是 呈現一個相反的狀態 就是真的有可能會在手機上面 會是先推出的一個情形 那這個已經在各種供應鏈端都有看到 類似的測試跟備料的狀況都有出現 所以是可以期待在接下來的一兩代之間 應該是i18那附近 那這個蘋果有可能會有折疊機的出現 除非過程之中 他們可能有發現什麼嚴重的問題 不然有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個情形 那我覺得這個也算是對市場來說是一個利多 因為過去當然有一直在炒折疊機相關的議題 不然像是華為的機子或是三星的機子 可是其實折疊機的銷量 以三星來講 在後面是有一點走不動的狀況 有點像是說 就前面可能是雷聲很大 後面雨點也開始越來越小 那這時候就會期待 像蘋果這樣的一個角色進來 就是蘋果其實很多時候 他們在做東西的時候 他們並不是做最先進最屌最潮的東西 可是等到蘋果做 它重新定義之後呢 那這個東西在市場上就會形成一個新的熱度 然後大家都可以一起分到肉喝到湯 所以如果說蘋果真的要去做折疊機的話 有可能就會去針對折疊機的市場去 挹注一個新的動能 說不定可能各種東西都會拿出來折疊一下 各個品牌都有這樣的一個動機 去推出相關的東西 所以這個在後面也可以稍微的看一下 就是折疊的發展 可能會從本來大家預期的iPad 那可能變成是有機會iPhone就會先上 這個我們在後面再來驗證它 那一樣我們在分享的這個東西 是比較偏向是rumor的東西 那rumor的東西不會每次都中 有時候是這個市場傳是這樣子 那最後面其實也不是這個 市場在話胡亂或是亂講 是它可能遇到一些東西 要把它改掉了 是有可能是有這樣子的一個狀況 所以都還是要以這個公司的正式發表為主 那我自己比較期待的 還是會在Apple Intelligence上面 就是我一直都覺得說Apple Intelligence 是一個未來很大的動能 AI agent的爆發力 然後跟onscreen上面的一些AI的操作 可能會變成後面的一個 軟體起飛的契機 那因為蘋果佔了一個位置 是有可能讓它可以去坐收漁翁之利 就是它可以去槓桿大家 投入了大量CAPEX的一個算力 然後去用他們的模型來 轉換出自己在AI agent的一個收入 但是其實蘋果在自己的伺服器上面 也是有持續的去投入 上次有跟大家分享說 它是用自己的M系列晶片去改出來的 那目前我們是有看到說 在接下來的兩年 他們應該也有個兩三萬台的伺服器會出來 就是他們自己in-house的一個伺服器 那這些東西可能也都是要去 針對自己的AI後面的產出 去做輸出用的一個動能 所以還是可以持續的去往這個方向看 就是在我看來 我認為蘋果現在最大的一個reread 或是往上交易的可能性 是在於它的軟體的發展 硬體的話就是像折疊這一塊 我會覺得可能是供應鏈的一個利多 可是在手機方面 我自己不會把它當成是一個超級大的利多 我也覺得在軟體這一塊 如果說蘋果可以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 包含說像SE4假設賣得很好 然後去把大量的裝置鋪出去之後 告訴大家說 這些裝置我們現在可以透過 某種Apple Intelligence的收費方案 跟我新推出來的一個致命性 這種超屌的破壞式功能 那它讓大家嗨起來 就因為這樣子有很大的一個動機 讓這些手機全部都直接去轉訂閱的話 這個軟體收入可能是蘋果 最後面往上噴的一個最關鍵的東西 只是我們還要再去觀察 有沒有機會可以等到這個東西 而我們從現在所看到的各種跡象 包含說他們去針對自己 英號伺服器的一個投入 我們覺得這樣的一個 發生的劇本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所以這邊也稍微的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