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倌,您是否也相信「政策一定對人民有好處」呢?如果是,那麼恭喜您——歐盟 (EU) 近日推出的《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 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示範,讓我們看見了政策有時候究竟能多麼「保護」我們。
首先,我們要熱烈鼓掌感謝 MiCA 對於「保護金融體系」的不懈努力。根據該法規,穩定幣發行商必須把 60% 的儲備金存放在歐洲銀行,而不是放在被全球市場認可、流動性充足、且違約風險較低的美國國債中(或是其他跟美國國債同等級的產品)。畢竟,誰不想犧牲安全性與收益率,換來「支持」歐洲銀行呢?
當然,有人會提出疑問:歐盟銀行較低的利率和流動性不足,是否會在市場波動時造成更大的提現壓力?
但您放心,MiCA 的大原則就是「我們是為了保護您,所以請您放心投入銀行懷抱」。
至於那些年曾引發金融危機的銀行體系問題,讓我們先忽略不談。保護銀行,不也就等於保護整個金融體系?對於歐盟來說,這種邏輯怎能不成立呢!
在 MiCA 的嚴密保護下,Tether (USDT) 可說是「欣然」退出歐洲市場。許多人或許感到不解:全球市值最大的穩定幣,怎麼就這麼不給歐盟面子?嗯,也許是因為他們實在搞不懂,用自家利潤去補貼銀行體系,究竟是如何「保護」用戶的。
另一邊,Circle 的 USDC 也被迫來個「大變身」。想遵守 MiCA?那好啊,就把穩定幣一分為二,一個放在美國國債支持的安全版本,一個配合歐盟需求、把儲備金塞進歐洲銀行的冒險版本。
於是歐洲版本的 USDC 就此誕生,而且還給自己加碼上了每日交易額度的天花板(2億歐)。不但利率和安全性打折,還要面對更小的交易量上限。至於歐洲用戶接不接受?MiCA 大概認為,「你們用得少,用得貴,用得慘」,才可以凸顯歐洲版 USDC 的「獨特性」吧!(編按:Circle的歐元穩定幣每日上限還不到全球的1%,而上限根本還碰不到,表示真正交易是更少)
歐盟打的算盤就是:讓歐盟的銀行有源源不絕的免費存款,大前提是:歐盟版穩定幣要有人想使用,不然仍是「夢」
雞生蛋/蛋生雞:而這一局是,沒有吸引力的歐盟版穩定幣,創造不出「網路效應」而產生正向循環。
大白話就是:使用者不想用,原因是,發行商的收益率太差,發行商無心也無力推廣,如同發卡一樣,沒有好的回饋牛肉,誰要辦卡?
若您天真地以為 MiCA 想的是如何保護投資者與消費者,那麼真心建議您看看歐盟銀行體系的現況。歐洲銀行在各式壓力測試中表現並不突出,部分銀行還背負大量不良資產,比許多穩定幣儲備的狀況都要糟糕。但 MiCA 堅定地將穩定幣儲備「請」進銀行體系,彷彿是要為銀行翻新財務報表添磚材火。
那麼,這究竟是在保護誰?顯而易見,穩定幣的「流動性」成了銀行的「資金來源」。只可惜,如此安排未必讓用戶得到更安全的保障,卻可能使歐洲銀行在危機時期把穩定幣的儲備金給「鎖」住,猶如 2023 年的矽谷銀行事件翻版。幸運的是,我們都知道歐洲銀行從不會出現資金危機……對吧?(瑞士信貸.......很多案例)
當 Tether 決定退出,當 USDC 壓縮自我交易量,歐洲加密貨幣市場的流動性自然迅速蒸發。交易者和開發者將蜂擁前往那些更具彈性、更開放的地區:美國、亞洲、中東等等。對歐盟官員來說,這或許算不上什麼大事,畢竟,他們更關心銀行不會被「顛覆」。
至於歐洲本地的創新者與交易者?「反正我們有 MiCA 處處規範。」如果有什麼外流,那肯定是那些「不懂歐洲銀行優勢」的人才。歐盟可以大力宣傳,他們正為全球樹立監管的「先進典範」。
等到哪天市場對歐洲的興趣完全消失,大概還能繼續自我安慰:「看吧,我們成功把風險趕出了歐洲。」
歐盟出發點本來該是保護用戶、加強市場公信力,但在 MiCA 的運作之下,卻演變成讓穩定幣「自我閹割」、銀行「放心獲益」,但是沒人使用也別想坐收漁翁之利。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最諷刺的是:歐洲依舊高舉「創新」「成長」等名號,卻把真正的市場需求與安全考量拋在腦後。等到加密生態系徹底出走,連帶產業人才和資金都留不住,歐盟或許才會驚覺:原來過度嚴苛與本末倒置的政策,會讓自己重回金融邊陲的老路。
所以,如果您也感嘆「這就是歐洲加密貨幣市場的未來嗎」,那麼就請跟 MiCA 好好「配合」吧。畢竟我們都知道,在這場監管大戲中,真被保護的不一定是您,而是那大而不倒、卻又不夠強韌的銀行體系。
看完這篇文章後,或許您會和我一樣,對 MiCA 的「保護」二字抱著三分好奇、七分諷刺。畢竟,要讓歐洲失去加密市場的核心地位,需要的是政策與官僚手段的「完美結合」。我們不能不佩服 MiCA,在這條道路上走得又快、又直、又義無反顧。
為了合規,業者開始大量下架非「歐盟版」穩定幣
希望以上這篇文章能帶給您一些對 MiCA 政策的思考與批判角度。若您想更深入研究相關條文與法規,可至歐盟官方網站查閱詳細資訊。感謝您的閱讀,並期待您分享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