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現代人80%都正在或曾經面臨過金錢方面的問題和困擾,金錢焦慮似乎是當代上班族的共同難題。
本章作者將以直球對決,迎戰問題的核心,並分享自己如何通過FIRE擺脫金錢焦慮與壓力的心路歷程。
書名: 《不為錢而活,32歲那年我把自己FIRE了: 實現精神自由,擺脫金錢焦慮》
作者: 雪球滾滾。有著作權,侵害必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翻印。
金錢焦慮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現代社會的心理壓力源,影響著各年齡層與社會背景的人們。
無論是追求財務穩定的年輕族群,或是已達到中年甚至退休階段的個人,金錢焦慮都是他們面對的共同問題。
金錢焦慮往往源於個人對於財務安全的擔憂,它的普遍性與經濟變動、生活成本上升、收入不穩定,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大通膨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成本持續上升,尤其是在飲食、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需求方面,讓許多人感到無法滿足現實生活中的支出,進而產生焦慮。
這些壓力對於工薪族來說尤其明顯,因為他們的收入固定,卻面臨不斷上漲的生活開銷。
此外,年輕族群,特別是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也常因為面對儲蓄、投資以及養老問題而感到不安。
現代年輕人處於高競爭壓力的職場環境中,除了要償還學貸外,還需應對高房價、高物價與低工資的現實。
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進而引發焦慮。
接著看看退休族群,許多人被迫成為所謂的「下流老人」。
這個詞最早是一個源自日本社會,用來描述那些在老年生活中陷入貧困、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的老人。
這一現象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經濟壓力的增大,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逐漸成為日本以及其他發達地區需要面對的嚴重社會問題。
根據我的觀察,金錢焦是具有慮普遍性的,不分年齡、種族、性別、甚至收入高低。
別以為高收入族群就沒有金錢壓力,畢竟人往往都是貪心的,多還要更多,好還要更好。
特別是隨著網路科技進步與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對金錢的比較與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每當人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他人的成功和奢侈生活,很容易會陷入自我懷疑與焦慮的漩渦,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或無法達到同樣的財務成就。
金錢焦慮不僅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還可能擴展至身體健康、家庭關係與整體生活質量。
研究顯示,長期的財務壓力容易引發失眠、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問題,甚至對於婚姻、親子關係等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總結來說,金錢焦慮已經成為一個普遍且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著個人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及人際關係。
理解這一現象的原因,並學習如何緩解這種焦慮,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接下來我將跟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如何從一位極度焦慮的人,變成勇於從職場退下,活出自我的FIRE人。
故事要從我進入大學那一年開始說起,當時我發現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與班上周遭的同學有著顯著的差距。
2023年,拍攝於台大
咱們雖然說不上是困苦,就是個普通人家。
對比之下,我的大學同學們一個個家財萬貫,經濟條件好的讓人羨慕不已。
從那時候起我便暗自發誓,一定要努力賺錢和攢錢,不要亂花錢消費。
於是我開始瘋狂打工,利用自己的英語專長在補習班當輔導老師,同時身兼家教老師。
這種生活在我畢業後進入社會之後的好幾年依然持續著,我非但沒有因為上班了就停歇,反而變本加厲兼職賺外快。
有好幾年我的生活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家教,周末基本也排滿了家教工作。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過去有好幾年的時間,我不是在賺錢,就是在賺錢的路上。
那時候Instagram在台灣剛開始流行,時不時就會看到身邊的朋友們誰誰誰又出國旅遊,只能埋頭工作的我內心實屬煎熬。
雖然很想要跟朋友去吃喝玩樂,但礙於對金錢的焦慮和執著,我始終不敢亂花錢消費。
平時吃東西都點最便宜的那個,買東西更是能省則省,旅遊則完全不在我考慮範圍。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最經典的案例是我到了2017年,才買了人生第一台智慧型手機。
當時還是因為要去上海發展,考慮到那裡行動支付和互聯網發達,才狠下心花錢買新手機。
就這樣精神內耗了好幾年,金錢把我折磨得不成人形....
想知道後來我是如何調整心態成功擺脫焦慮嗎?
請至下方連結完成登記,成功之後您將會收到邀請的email,請依照指示完成所有步驟即可加入讀者行列。
新書怎麼購買? 要如何獲得完整連載文章?
請看這篇QA幫助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