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場
台股今(24)日震盪收黑,加權指數下跌164.94點,收23,565.31點,跌幅0.69%,成交量達3,619億元,顯示市場仍在觀望。半導體、電子及電腦周邊族群表現疲弱,航運、居家生活與數位雲端類股則相對強勢。台積電今日走弱,終場收跌1.82%,跌20元,報 1,075元。
航運類股: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 (BDI) 2/21(五)為 981 點,一日增長 4.25%,一週增長23.86%,自 2 月起增長 33.47%。
- 原因:2 月 12 日,川普與普丁首次通話並表示將推動烏俄停戰協議後,BDI 指數從776 點攀升至 981 點。烏俄戰爭已導致烏克蘭基礎建設與港口損失超過 1,350 億美元,戰後重建預計涵蓋電力、鐵道等領域,推動鋼材、水泥、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需求,進而帶動散裝航運市場成長。
- 台灣散裝航運公司包括慧洋、四維航、台航、正德、裕民與新興。其中,慧洋擁有台灣最多的中小型散裝船,共計 134 艘。在烏克蘭港口受損嚴重的情況下,短期內原物料運輸將以中小型船舶為主,慧洋預計成為最大受惠者,今日漲停在 81.9 元。
- 裕民、新興等公司主要營運海岬型船隻,負責運輸鐵礦砂、煤炭等大宗原物料。隨著市場需求逐步轉向大型船舶,長期將由中小型船隻過渡至海岬型船舶。近期受惠於海岬型指數(BCI)反彈,該指數 2 月 21 日達 991 點,單週上漲近 38%。裕民股價今日亦強勢漲停。
歐洲市場
德國於 23 日舉行國會大選,出口民調顯示,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以28.5%得票率勝出,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有望出任總理。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得票率達 20.5%,較 2021 年大選時多兩倍,創二戰後最佳成績;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僅獲 16.2%,創歷史新低。國會席次分配方面,CDU 獲 208 席,AfD 拿下 151 席,SPD 則降至 121 席。極右派崛起使德國政治版圖右傾,未來政策走向備受關注。
目前各黨派的立場在社會福利、能源方面與移民政策下不同。財政支出方面,德國憲法原規定政府每年新增借款不得超過 GDP 的 0.35%,但基民盟改持主張放寬債務上限,以刺激經濟並促進財政支出增長。能源政策則聚焦降低能源價格,並計畫擴大再生能源和核能。對外政治關係上,梅爾茨對中國立場較梅克爾時期更為強硬,傾向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強調降低對中國依賴,並加強對半導體、人工智慧及關鍵基礎設施的監管,同時主張對中國企業施加更對等的市場准入條件。
美國市場
美國製造業PMI指數從51.2上升至51.6,優於預期之51.3;服務業PMI指數從52.9下降至 49.7,遠低於預期的53;綜合PMI指數從52.7下降至50.4,低於預期的53.2,為17個月以來最低。
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森說:「市場對未來一年的樂觀情緒已經從年初高點迅速下降,轉而成為新冠疫情以來最悲觀的預期之一。企業普遍擔憂聯邦政府政策的影響,包括財政支出削減、關稅調整及地緣政治因素等。」
服務業疲軟成為經濟放緩的主因,與去年底的強勁成長形成對比。新業務流入接近停滯,創近一年來最低增幅。業者普遍將需求降溫歸因於政治不確定性,特別是對政策支出削減可能影響經濟與通膨的憂慮。
製造業則連續兩個月成長,受新訂單增加帶動。許多企業為應對未來關稅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與供應短缺,選擇提前備貨,推升生產與需求。然而,新訂單成長速度已放緩,部分因出口訂單下滑,顯示提前備貨趨勢正在減弱。此外,企業對國內財政緊縮、關稅政策、價格上漲及地緣政治風險感到不安,使2月的商業信心進一步下降。
價格
1月通膨加速至四個月高點後,2月的商品售價漲幅降至三個月低點。然而,各產業趨勢差異明顯。
- 服務業因競爭加劇,價格上漲趨勢自2020年6月以來首次降至最低。
- 製造業售價則創下兩年來最大單月增幅。
成本
成本壓力升至去年9月以來最高水準。
- 服務業投入成本通膨攀升至四個月高點,企業歸因於供應商因關稅調漲價格、食品價格上升,以及工資壓力增加。
- 製造業成本上升幅度最大,原物料價格創2022年10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採購經理普遍將原因歸咎於關稅與供應商推動的價格上漲。
就業
- 1月就業增長達到31個月高點後,2月市場出現轉變,就業水準連續三個月下降。
- 服務業在連續兩個月淨增員後,2月重新出現裁員趨勢。
- 製造業就業人數僅微幅上升,相較過去三個月的強勁增長,顯示成長趨勢放緩。
\有興趣的人也歡迎追蹤按讚這篇文章,或是追蹤我的IG:mini.pomelo,都會不定期更新文章在上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