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名: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
時間: 2024/10/27
地點:台中歌劇院
#狂野舞台設計&現代樂韻的結合
開場時,透明 LED 燈板閃現「我就是我」的字幕,呼應了男主角的精神核心。舞台設計以黑板材質為牆面,上面繪有手機畫面、山脈、飛機插畫與德文字樣。中間擺放的餐桌與辦公桌營造出現代居家的氛圍。伴隨輕快的吉他聲與柔美的歌聲,開場樂曲將深沉的劇本融入了現代抒情的溫柔層次,增添親和力。
第二場由編輯部人員以電吉他演奏開場,暖黃色燈光從黑板後透出,當演員推開門時,光線穿過縫隙如陽光灑落,細膩又溫暖。隨後嬰兒的啼哭與電話鈴聲響起,勾勒出男主角忙碌又焦躁的生活,隱約預示未來的悲劇。
第三場轉場時,流行搖滾樂響起,演員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編輯部」,空降的日光燈與演員即興刷上白色油漆,現場布景變化流暢又震撼,展現劇場的即時感。隨著編輯部同仁因支持男主可能失去政府工作的緊張情勢,矛盾爆發。一段重金屬音樂的大聲播放,掩蓋了爭執的聲音,也象徵著角色內心的激烈掙扎。
第四場進入高潮,男主角在演講中引發群眾的憤怒。演員突然走向觀眾台拿著防水布,我還未回神,水球與黃色顏料隨即鋪天蓋地而來,噴濺至演員與舞台。這一幕如同視覺的風暴,狂烈而震撼,將刺激推至極致,令人屏息。感官的衝擊讓人隱隱感到興奮,而男主角狼狽地站起。而牆面上的黃色顏料如狂放的筆觸,展現出一幅充滿張力的不羈藝術品。這一場景無聲地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演員情緒大爆炸
男主與哥哥激烈爭執的那一幕,簡直讓人心跳加速,情緒爆發力非常驚人,彷彿一股無形力量迅速蔓延,充斥整個劇場,每個觀眾都感受到無法逃避的壓迫感。飾演男主的演員在那短時間內,迅速將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中,臉頰瞬間泛紅,額頭暴起青筋。如此強烈的情緒表達,不僅考驗技藝,也令人佩服不已。
尤其當男主憤怒至極,憑藉驚天動地的怒吼將情緒完全釋放出來,那一刻力量無法言喻。我被聲音震撼嚇得不敢呼吸,彷彿空氣凝固了,當下氛圍瞬間達到極致的緊張感。不只是情緒爆發,更像是心中積壓已久的痛苦與不滿的釋放,帶著無比強烈的情感力量,讓人完全無法將視線移開。
#道德底線與利益慾望
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浴場的醫生,堅持揭露浴場對民眾健康的危害,站在道德的高點上與不公抗爭。然而,他的哥哥則是位議員,因為浴場重建的高昂費用可能加重稅收並損害政府形象,選擇隱瞞真相。這樣的對立反映了個人行動如何牽動政治與社會體系,成為更大政治鬥爭的一部分。回望當今社會,不論是台灣還是其他國家,類似的問題依然存在。
男主與哥哥的衝突展現了不同的價值觀:哥哥指責男主誇大問題,將責任推給政府,而男主則反駁哥哥建立在謊言上的富裕,質疑權力與真理的關係。在這樣的對話中,不禁讓人聯想到侯文詠在《白色巨塔》中想探討的核心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別無選擇,這真的是事實嗎?正義與公平在這個社會上真的存在嗎?」
男主在講台上控述著社會對人類的形塑,分類與管理,有錢有權就能成為掌控社會運行的統治者,然而有權力沒有正義。適應力不是問題,對訓服者的服從才是最大的問題。「越想做自己,內心越空虛;越想追求自我,越孤獨」實在不得不想起屈原的寧為死也不願同流合污。
#呈現手法:與觀眾展開思辨之旅
在男主的公聽會上,在座觀眾扮演市民,甚至現場找來德國觀眾翻譯成中文。編輯部老闆站在台上詢問觀眾的想法,並且與其辯論。探討著新自由主義、利益與人性的衝突,也反思多數決制度看似完美,卻忽略壓迫到弱勢族群利益的缺點。
而當事情有了自身利益,那道德底線似乎就難以捉摸。像是編輯部員工原本都滿懷正義之氣想要刊登男主的文章,但最後卻因為上層和自己職業生涯而反悔,或許起初想要放在報紙也只是為了吸引民眾的關注熱度。最後,男主的岳父用了男主一家的錢財大量收購正在低谷的浴場股票,然後贈與男主給她自己選擇該如何處裡,男主和妻子看了股票又看向彼此為全劇結尾。代表男主自己也和浴場有所利益的牽連,而他又會如何選擇?
「當我們沒有利益在身,當然可以置身事外,自由決定站在道德至高點去審視一切。但當我們有了利弊的衡量就不一定能夠馬上做出判斷」
這是一位觀眾的回答,直到走出歌劇院過了好幾周,依然在我心中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