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起源
誠品從書店起源於1989年家整合了聚焦人文、藝術類書籍、藝文空間以及西方工藝品牌,開啟複合式經營之路,與其他書店走不同的路。當時台北敦南圓環店作為第一家門市,不僅是一間書店,Tea House、花店、後院小花園,以及各式西方工藝品牌更是一個多元型態的經營方式。書籍被視為啟蒙一個人的最好方式,想必大家常常聽到「書中自有黃金屋」,在真正有實力的人,往往從閱讀中引發聯想產生創意,思考更好的商業模式,誠品主打知識就是力量,更在1999年開創了首家24小時的誠品書局。
經營壓力
初期單純經營文藝方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誠品也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書籍本身毛利低,加上紙價上漲、庫存壓力大、價格難以調整,讓書店經營難以持續獲利。誠品畫廊與藝術空間亦面臨相似困境,藝術品一旦無法售出,就成了堆積的成本。雖然書與畫不會腐壞,但人們的思考與審美會與時俱進,過去的作品可能逐漸失去時效性與市場價值。
轉型
為了解決書店長期虧損的問題,誠品在 2000 年開始拓展至餐飲、食品、生活用品等通路銷售,同時成立「誠品全球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誠品網路書店上線,整合虛實通路,拓展新的消費場域。2005 年起,誠品更開始規劃商場事業,並在 2006 年正式開設誠品信義旗艦店,打造更完整的複合式空間(書店、選物、餐飲、藝文展演)一次到位,也逐步縮小書店部門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除了書與商場,誠品也陸續跨足電影院與表演廳,希望營造多元的文化藝術氛圍。到了 2010 年,誠品將旗下的通路、餐飲與旅館事業分割出來,成立子品牌「誠品生活」,母品牌誠品則透過承租方式繼續經營書店、畫廊等不以營利為主要目標的事業。這樣的做法,讓誠品能一邊維持理想,一邊保有營運彈性。
誠品始終相信,文藝的價值雖會隨世代變化,但藝術的精神不會消失。但永恆不變的是藝術思維與價值,不管是每一本書的段落傳達的力量,或是畫的細節其實都是充滿藝術家想傳遞這幅畫的意象,以及融合了自身的人生閱歷而成的一筆一畫,承載著創作者的生命經驗與情感厚度。正因如此,藝術家的風格才如此獨特,即便相同構想,也會因人生歷練不同,而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氛圍與節奏。
誠品也許是靠誠品生活撐起獲利面,但誠品從未放棄「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價值理念。這些年來,我們或許在某場簽書會、在某次畫展、在某個演講中被觸動,而誠品,就靜靜地陪伴我們,走過了一段段的生活時光。
柚子寫商業分析~
快來跟我說說~你對誠品有什麼印象呢?歡迎互相交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