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此專輯的時長非常長,不建議一次完整聽完,專輯裡的音樂、聲音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或是造成情緒不穩,請自行斟酌聆聽以及掌控聆聽時間,同時也請精神較脆弱的各位請不要輕易嘗試。
《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譯:時間的盡頭無處不在)專輯長達6小時左右,總共分成6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各佔一小時左右。
專輯由英國電子音樂人The Caretaker (本命為利蘭·柯比(Leyland Kirby))於2016至2019年陸續發行的音樂作品。整張專輯以阿茲海默症為主題,用音樂詮釋阿茲海默症從初期症狀至末期的記憶、認知完全瓦解狀態,模擬阿茲海默症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的過程。
前面1、2、3的階段所取樣的歌曲,皆有做舊、模糊的處理,使音樂有一種懷舊感、年代感。(我爸說聽起來很像民國時期的黑膠唱片)
而後面4、5、6階段的感覺,就把最一開始出現的懷舊旋律想像成是你腦袋裡的「回憶」,聽到越後面大概是這主旋律越來越失真、模糊且扭曲,你越想聽清楚,但越聽越朦朧,到最後變成一段很長的空白音軌和時不時冒出來的奇怪聲音(後面階段的部分已逐漸沒有旋律可言),再到最後一分鐘的沈默直至結束。
『為了能夠將這種音樂作為一種實時的、活生生的文化來記憶,你的歲數必須直升九十。可以聽到柯比在這呈現出曾經鍾愛的曲調,其微弱、褪色的記憶碎片,在萎縮的腦海裡四處遊移。』~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
Stage1——記憶喪失的最初現象,有如一場美麗的白日夢。
·第一階段被描述為記憶衰退的最初標誌,是最接近「一段美麗的白日夢」的階段。
在聽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是一段美好的記憶,像是舊的收音機播出來的懷舊音樂,亦是家中長輩所珍藏的泛黃老照片,加上微微的噪點雜音,使音樂的開頭直接帶你進入最「懷念」的片段。
第一階段開頭的音樂取樣至Al Bowlly的《Heartaches》(這段音樂在後續階段也能聽到一些這首曲子的身影),原曲聽起來很活潑快活,但其中參了一些悲傷,再加上這首曲子在《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這張專輯裡放慢了0.75倍,聽起來體感時間好像拉長了,如同老人悠悠哉哉的過生活一般。
第一階段整段聽起來慢悠悠的,也很愜意,但當中的音樂會有漸弱的現象,然後再恢復到原來的速度、音量。這段經歷是阿茲海默的最初現象,一開始不會太在意,也只是覺得是自己偶爾健忘,而這也似乎是在預告著現在腦內的「回憶」在之後的發展來說,現在也只是「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這只是一段燃燒的記憶)」,這些「回憶」即將隨時間慢慢流逝。
Stage 1封面 By Ivan Seal
🧠😶🌫️
Stage2——處於混亂前的開始
·這階段被描述為「自知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且拒絕接受這一點」。柯比認為這階段反映病人有了「情緒上的巨大變化」。
這一階段多了更多的雜音,音樂也稍微比第一階段懷舊、愜意的感覺更加來得陰沉、憂鬱,就像是原本的好天氣突然轉陰,整個城市忽然暗了下來,聽覺感受上的確會比前一階段來得稍微不對勁。
第一階段所提到的《Heartaches》旋律也變得稍微扭曲,就像走音的旋律一樣,帶點輕飄飄的不安感,但還未認知到出了什麼問題。「只是覺得稍微不對勁」,這是我聽第二階段的感受,音樂上只是跟第一階段稍微不同,帶著一種不確定感,也許也跟患者在這階段的反應一樣,緩緩的進入第二階段的尾聲。
柯比將第二階段所反映的患者描述為「可能會比他們平時嘗試的、回憶的更多更頻繁。」
Stage 2封面 By Ivan Seal
🧠😶🌫️
Stage3——意識最後的餘燼
·第三階段被描述為患者正在經歷「在完全捲進困惑、灰色迷霧形成並消逝之前,一些最後連貫的記憶」。
我對這裡的印象是這階段的記憶充滿著不安感,像是記憶保有最後的模樣,但混雜著錯亂,已分不清是非對錯。此階段比前面兩個階段充滿了更多混頓、雜音,部分聽起來像收訊不好的收音機,聲音有時忽大忽小,旋律一會歡快,一會憂鬱、沈寂,像搭上了雲霄飛車,彷彿這是進入完全失智前最後的掙扎,但混然不知。
柯比解釋說,第三階段「是一個還算幸福的階段,你沒有意識到你實際上已經得了失智症」,柯比認為第三階段表示「在我們進入『後意識(Post-Awareness)階段』之前最後的意識餘燼。」
Stage 3封面 By Ivan Seal
🧠😶🌫️
Stage4——所有記憶透過糾纏、反覆、破裂開始變得如液體般更流順
·第四階段被描述為「回憶單獨一段記憶的能力被困惑與恐懼所取代」。
相比前面幾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開始有著極大的變化,原本有年代感的曲調取而代之的是全部變成抽象且難以聽懂的一些失真噪音、雜音,再加上那種網路訊號不好斷斷續續的感覺,在隱隱約約之中又好像可以聽到微微的《Heartaches》旋律,不過很快的,它馬上被有點刺耳的雜音,以及一些亂拼湊而成的奇怪聲響給覆蓋過去,並不是完全聽不到旋律(但聽到的機率大概只有一點點且失真的旋律),只是被大部分的雜音、扭曲感給干擾,有點像是原本就已經很失真的音樂被朦朧一層白霧蓋住一般,很像腦霧(跟我一起聽Stage4的我弟這麼形容)
「聽覺恐怖」乃代表著「旋律與記憶的回聲」~Holly Hazelwood
*我覺得下方Stage4的封面圖很像阿茲海默症版本的「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
Stage 4封面 By Ivan Seal
🧠😶🌫️
Stage5——更多極端的糾纏、反覆和支離破碎,之後轉變爲平靜時刻
·第五階段被描述為「更極端的糾纏、重複及斷裂,可以讓位給較為平靜的心境」。
我認為這一階段是此系列的最高點,這一階段又比前一階段更加的混亂且不明所以,依稀可以聽到一點《Heartaches》的殘破碎片,不過已經拼湊不出完整的曲調,在雜亂的雜音、噪音之中記憶已被沖散,變得像迷失在迷霧之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甚至自己也跟這些迷霧混合再一起,失去了認知與辨識的能力。
原本想著已經撐過大家所說的「這個系列最恐怖」的Stage4,那麼接下來剩下的應該沒問題,但Stage5我只聽到前面4~5分鐘就按下暫停,這部分聽起來有點像是影視或動畫作品裡那些崩潰到壞掉的角色,一下正常,下一秒切換成崩潰的樣子。後面又繼續接著聽下去,這樣崩潰的發展在這階段持續了大概2/3左右,後面則是沈默的低鳴聲與雜音佔比較多。
「聽眾們穿過這充滿恐怖氣氛的環境,只為努力找到一絲舒適感與平靜的挑戰」~Holly Hazelwood
Stage 5封面 By Ivan Seal
🧠😶🌫️
Stage6——後意識階段6沒有任何描述
這階段像是經歷了風暴之後所帶來的平靜,只剩下嗡嗡的低鳴聲和偶爾出現的雜音,或是一些空白音軌,在進入最後一分鐘的沈默之前,突然多了一段清晰的旋律,在經歷前面多處嗡嗡的低鳴聲之後,像是看到一束光一般,雖然能在靠近後面的部分聽到一段可以清楚辨認的旋律,但還是稍微有點失真。
這段的設計我覺得是在描述患者死亡前的迴光返照,是患者進入死亡之前最後浮現的記憶,在聽這一段的時候,有一種聖光、教堂的神聖感,彷彿天使下凡來接走患者,即將帶著患者上天堂。
最後的一分鐘則是以沈默表達默哀。(患者已死亡)
Stage 6封面 By Ivan Seal
在聽這張專輯之前有先去查此專輯的資訊,以及一些聽完這張專輯的人所分享的感覺做心理建設(我自己的內心也會害怕XD)。不過就「感覺」的部分,大家的評價都很兩極,有的人覺得這是一張有藝術性的專輯;有的人覺得這讓人害怕、恐懼;有的人覺得這張專輯“還好”,感覺狀態因人而異,所以我決定自己也去親自體驗聽聽看,去聽自己的「感覺」。
因為是分段聽,所以一次性的失落感沒有那麼重,但仍感覺的到那種回憶旋律到後面變得「不是音樂的音樂」。在聽4、5、6階段的那陣子的晚上確實比平常更怕黑,原本第1階段最初慢悠悠的旋律一直在腦海裡轉著,一想到這段旋律變成後面那些充滿雜音、低鳴的嗡嗡聲,就讓人不禁感到悵然若失的感覺,或許我感到害怕的是「失去的無力感」。
一般來說,阿茲海默症的病患不會自知/意識到自己患了阿茲海默症,所以他們不會有什麼因為失去記憶而感到悲傷的意識,聽這張專輯以我們自己的視角,我們就像是在身旁照顧阿茲海默症病患的家屬,我們與阿茲海默症病患的不同是,我們是有記憶的一群人,而面對這些記憶消逝的無力感,我們無能為力,只能看著這一切慢慢走向滅亡。
以藝術角度來觀賞《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這張專輯它確實是具有藝術價值的一張專輯,不僅以音樂的方式巧妙的呈現、模擬阿茲海默症病患的症狀過程,也讓去聽這張專輯的人能多多關注阿茲海默症的資訊。
這張專輯不一定是完全沈重的,我們該專注的不是記憶的消逝,而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記住美好時態,把握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