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角色理論」是一種認為在各種神話、文學與電影中,總會反覆出現一些基本且具有普遍象徵意義的角色模式的理論。
這些角色原型被認為源自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我們共同心理結構中根深蒂固的情感、渴望和恐懼的投射。簡單來說,無論你身處何地,無論故事發生在哪個時代,像是英雄、反派、智者、愛人等這些角色都會以不同變奏形式出現,幫助我們理解和體驗生活的各個面向。
一、理論起源與基本概念
🔎卡爾·榮格(Carl Jung)的集體無意識理論
- 人類不僅擁有個人無意識,還存在著一個集體無意識,儲存著所有人類共同的原型。
- 原型是跨文化、跨時代的心理結構,反映了人類在面對生死、愛恨、成長等普遍課題時所共同擁有的潛在經驗。
- 榮格的這些思想對後來文學與電影中的角色分析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神話學與敘事學的延伸
- 「英雄之旅」的概念:
啟程(The Call to Adventure):主角接收到某種召喚,踏上未知的旅程。
試煉(The Ordeal):英雄面對挑戰與困難,經歷轉折與成長。
覺醒(The Transformation):英雄獲得新能力或領悟,準備完成使命。 - 英雄在故事中經歷啟程、試煉、覺醒、歸來等階段的共同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揭示了角色發展的普遍結構,也強調了故事中隱含的文化與心理意涵。
🔎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的文學批評
- 探討探討「原型模式」如何構成我們對文學文本和電影敘事的基本認識。
- 以文學批評角度探討了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結構與模式,闡述了原型在文學敘事中的意義。
二、參考文獻
- 榮格·卡爾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 坎貝爾·約瑟夫《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本書分析全球神話中的英雄模式,闡述了英雄從啟程到歸來的經典敘事結構,並影響了後來大量的電影敘事。 - 弗萊·諾斯洛普 《批評的解剖學:四篇論文》(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從文學批評角度探討了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結構與模式,闡述了原型在文學敘事中的意義。 - 沃格勒·克里斯多福《作家的旅程:神話結構的創作指南》(The Writer's Journey: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
✏此書將坎貝爾的英雄之旅理論應用於現代劇本創作,成為影視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 C. S. 《內心的英雄:我們生活中的六種原型》(The Hero Within: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
✏探討了個人內在的原型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與行為,對理解角色內涵也具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