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根源是天性,攤開人類的歷史來看,吃不飽穿不暖才是常態,近兩百年的文明發展太快,「士豈可一日不知憂懼」絕非是杞人憂天,而是在擁有最基本的危機意識之下,具體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永某氏之鼠》悲劇。
雖然在天人合一與大自然的水乳交融的融會貫通裡,心流狀態可以比焦慮帶來更多的健康、更好的發展,但其前提卻是建立在「吾日三省吾身」的焦慮所帶來的積極之上,以其為奠基。因此便可以清楚地知道,焦慮的根源有兩個,在下限可以具體避免在弱肉強食中淪為食物鏈的底層而不自知,在上限可以直達嚮往充滿理想而臻至天人合一。在這之中還有「士豈可一日不知憂懼」,由士子之心所構成的志氣可以氣壯山河而虛懷若谷,若皓首窮經而感到匱乏時,還有著「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的滋養。 簡而言之,焦慮只是把大腦的運作推到高速運轉的必經過程之一而已,而在大腦高速運轉後的動態身心靈俱皆一體裡,才對得起天地間自然讓人感受到的美好。
活著不都是只有痛苦,若現在當下只有痛苦時,不就表示自己已經看見並活在更美妙的未來,才會導致現在痛苦,對我來說,苦行僧並非自尋苦吃,只是想用自己的犧牲確保美麗的未來一定會到來,而始終與其保持強力連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