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升起的森林》:不必成為太陽,但請相信你的微光

《月亮升起的森林》:不必成為太陽,但請相信你的微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第一眼吸引我的,

是那片藍紫色的夜空,以及靜靜佇立的月亮。

無論是原版日文封面,

還是中文版的重新設計,

月亮都成為最醒目的意象,

一種靜謐的光源,

一種孤獨卻溫暖的存在。  



raw-image

日文版封面採用純白剪紙風格,背景是竹林,

一輪圓月懸掛夜空,一隻貓輕輕佇立,

彷彿正仰望著這輪月亮。


這幅畫面極具層次感,竹影疏密錯落,

給人一種遙遠又親近的感覺,

像是人與人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

也呼應小說的結構,

幾個看似獨立的故事,

其實都被某種看不見的線牽連著。

而那隻貓,靜靜在夜色下思考著什麼,

或許是過去、或許是未來,

也或許是那份難以言喻的孤獨。  



raw-image

中文版的設計則更為夢幻,

背景從竹林轉移到都市,

在夜色籠罩的街道上,

幾棟帶著溫暖燈光的建築矗立其中,

一隻貓坐在屋頂上,遙望夜空。

月亮高懸,像是守護著這片城市,

也像是一種無聲的陪伴。

這樣的畫面給人一種淡淡的惆悵感,

彷彿提醒我們,即使身處在擁擠的城市裡,

人們的內心仍然可能是孤獨的。


下方按鍵式的設計,

巧妙呼應小說中的Podcast「一千零一月」,

它靜靜的存在於虛擬世界裡,

卻悄悄影響無數人的內心。  



兩種封面,

一個象徵著森林的靜謐,

一個描繪了城市的孤獨,

但它們都在傳達著同一個概念:

即使我們身處不同的地方,

即使我們未曾謀面,

仍然能透過某種方式連結。



raw-image

🌙小說的故事也正是如此,

它不試圖讓角色們強行相遇,

而是讓他們以極為自然的方式互相牽引,

像潮水影響月亮,像光影在夜晚交錯。  



青山美智子向來擅長描繪潛藏在人心深處的微妙情感,

而《月亮升起的森林》更是將這點發揮到極致。

小說的核心不是大起大落的劇情,

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未曾言明」,

那些隱藏在日常對話與沉默之間的心意,

成為了貫穿故事的情感紋理。  


月亮在這部小說裡不只是物理上的存在,

更是一種隱喻,

它代表著人際關係中那份若即若離的感覺。

我們與某些人親近,

卻又無法真正踏入對方的內心;

我們與某些人遙遠,

卻又因為某個微不足道的細節,

與他們產生了深刻的連結。


🌙小說中的角色們,

正是處於這種既疏離又交錯的狀態,

他們的故事像月相一樣時而清晰、時而模糊,

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事實——

即使我們在黑暗裡摸索,

仍然有人與我們同行。  


這部小說給我最深的是新月的時刻,

那是一個看不見月亮的夜晚,

但並不代表月亮不存在。


在人生的低潮裡,

人們常常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義,

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被這個世界需要。

但小說想說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

改變仍然在進行,影響仍然在發生。

我們不需要成為滿月,

不需要讓所有人都看見,

只要在適當的時刻,

讓自己發出微光,那就已經足夠。  


🌙小說中的Podcast「一千零一月」,

是一個奇妙的存在。

它沒有任何戲劇性的情節,

也沒有華麗的宣傳,

只是一個人在深夜裡,

講述著與月亮相關的故事與知識。

這檔節目像是一種靜靜的陪伴,

它的聲音彷彿在說:

「我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但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聽我說話。」  


現在的世界充滿了「要被看見」的壓力,

社群媒體告訴我們,

只有被關注、被按讚、被追蹤,

我們才有存在的價值。

但這部小說反其道而行,讓我們重新思考:

「即使沒有人看見我們,

我們是否還能相信自己的價值?」  


🌙「我想成為支持他人的力量,

我想做個對別人有所貢獻的人。」  


這句話來自於小說中的朔之崎小姐,

卻貫穿了整部作品,也深刻影響每位角色。

這不僅是一句善意的承諾,更是一種信念,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某個人的依靠,

成為某個人生命中的微光。  


但這句話並非單向的付出,

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在努力支持他人的同時,

也要確保自己站穩腳步。

小說中的角色們都在掙扎著尋找自我的價值,

他們試圖幫助別人,卻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

如果自己不夠強壯,如何能成為他人的支柱?   


🌙我們習慣以太陽來衡量光亮,

以為只有閃耀的存在才值得被看見。

但《月亮升起的森林》提醒我們,

那些微弱的光,那些安靜的陪伴,

同樣能帶來改變。  


我們無需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太陽,

但我們可以是彼此的月亮,

即使光芒微弱,即使並不耀眼,

仍然能在某個夜晚,

為某個人照亮一條回家的路。


這是一部寫給那些曾感到迷惘、

曾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意義的人們的小說。

它的存在,就像夜空中的一輪月——

它不會高聲呼喊你的名字,

但它的光,會靜靜映照著你。


🌙有時候,

我們不需要一個立刻改變人生的答案,

我們只是需要某種溫柔的陪伴,

讓我們知道,即使此刻我們看不見未來,

仍然有人在遠方,與我們共享這片夜空。


或許,在讀完這本書的某一天夜晚,

我們會無意間望向窗外,發現月亮靜靜的掛在天際。

我們會想起這個故事,想起那些聲音,

想起那些曾在夜裡陪伴著我們的微光。


然後,你會知道,我們並不孤單。




raw-image


《月亮升起的森林》

作者|青山美智子

譯者|邱香凝

出版|春天出版社


avatar-img
檸檬的家
62會員
388內容數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圖畫佔比較大的書籍。常有人說,繪本是給孩子看的,而我認為繪本沒有年齡的限制,它只是眾多書籍類型中的一類。字數越少的書籍,想要傳遞訊息越不容易。所以。我想在這個專題中介紹我喜歡的繪本,和所有人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檸檬的家 的其他內容
一口氣讀完廣嶋玲子的《魔法十年屋》系列, 這個系列的最大魅力, 在於它不只是講述魔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而是透過魔法反射出現實世界中的人們, 如何與過去和解、如何面對自我, 以及如何評估情感的價值。   ⭐️「十年屋」——一間神祕的魔法店, 能用魔法保管你的重要物品,
今天小年夜,大家開始吃吃喝喝了嗎? 那麼搭配一本「吃貨」橋梁書好像蠻適合的, 來看看王宇清老師的《小吃貨辦案:地獄鬼椒事件》吧。 🍔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在於—— 澈底顛覆傳統推理小說的模式, 這裡沒有命案、搶劫或綁架, 而是圍繞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開調查: 一個寵物的反常行為、
🔸在江戶的暮色中, 廣嶋玲子敘寫了一段深邃的生命寓言。 十二歲的少年彌助, 因打破妖怪姑獲鳥的住所, 被迫踏入妖怪世界。 這個看似單純的懲罰, 卻在不經意間開啟了一段關於守護、 救贖與成長的漫長旅程。 在太鼓長屋的木門之後, 一個充滿人情與奇幻的世界徐徐展開:
在這個以效率和速度主導的時代, 《山茶花情書》像是一封等待拆閱的手寫信, 邀請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節奏與情感的表達方式。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遠方, 一座孤島漂浮在由細密平行線構成的海面上; 中央,一棵山茶花樹佇立著, 花朵由細小的圓點組成, 在素雅的背景
🔸當我第一眼翻開這套書時, 原以為不過是本圖畫精美的奇幻冒險故事, 但細細品味後, 卻發現有點不一樣⋯⋯ 🔸這本《小凱鬥悟空》屬於「紙上電影院」系列的第三集, 在欣賞它的獨特魅力前, 不妨先回顧這個系列的前兩部作品。 第一集《亞瑟與黃金繩索》以北歐神話為背景, 講述小
以下的書還沒有完全讀完, 但是還是蠻喜歡的, 想想這是年節前最後一次會員日, 還是分享給大家。 🏫《私立探險家學園1+2》(時報文化) 這是一所顛覆傳統的學校, 沒有考試、沒有學費, 但充滿無限可能! 在深山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 他們立志成為探險家, 從課堂到
一口氣讀完廣嶋玲子的《魔法十年屋》系列, 這個系列的最大魅力, 在於它不只是講述魔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而是透過魔法反射出現實世界中的人們, 如何與過去和解、如何面對自我, 以及如何評估情感的價值。   ⭐️「十年屋」——一間神祕的魔法店, 能用魔法保管你的重要物品,
今天小年夜,大家開始吃吃喝喝了嗎? 那麼搭配一本「吃貨」橋梁書好像蠻適合的, 來看看王宇清老師的《小吃貨辦案:地獄鬼椒事件》吧。 🍔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在於—— 澈底顛覆傳統推理小說的模式, 這裡沒有命案、搶劫或綁架, 而是圍繞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開調查: 一個寵物的反常行為、
🔸在江戶的暮色中, 廣嶋玲子敘寫了一段深邃的生命寓言。 十二歲的少年彌助, 因打破妖怪姑獲鳥的住所, 被迫踏入妖怪世界。 這個看似單純的懲罰, 卻在不經意間開啟了一段關於守護、 救贖與成長的漫長旅程。 在太鼓長屋的木門之後, 一個充滿人情與奇幻的世界徐徐展開:
在這個以效率和速度主導的時代, 《山茶花情書》像是一封等待拆閱的手寫信, 邀請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節奏與情感的表達方式。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遠方, 一座孤島漂浮在由細密平行線構成的海面上; 中央,一棵山茶花樹佇立著, 花朵由細小的圓點組成, 在素雅的背景
🔸當我第一眼翻開這套書時, 原以為不過是本圖畫精美的奇幻冒險故事, 但細細品味後, 卻發現有點不一樣⋯⋯ 🔸這本《小凱鬥悟空》屬於「紙上電影院」系列的第三集, 在欣賞它的獨特魅力前, 不妨先回顧這個系列的前兩部作品。 第一集《亞瑟與黃金繩索》以北歐神話為背景, 講述小
以下的書還沒有完全讀完, 但是還是蠻喜歡的, 想想這是年節前最後一次會員日, 還是分享給大家。 🏫《私立探險家學園1+2》(時報文化) 這是一所顛覆傳統的學校, 沒有考試、沒有學費, 但充滿無限可能! 在深山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 他們立志成為探險家, 從課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