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一位移居倫敦的中國記者 對英國華人飲食歷史的考察紀錄—《唐人街飄香》

【職場讀書人選書】一位移居倫敦的中國記者 對英國華人飲食歷史的考察紀錄—《唐人街飄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有的飲食記憶,都是尋味鄉愁。對海外華人來說,經營中餐館最初是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則加入身分的自我認知。

raw-image


飲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元素,但在單純的溫飽之外,帶有國家意義的各種特色菜餚,更顯示了它們所可能帶有的政治與文化意義。尤其是對於飲食相對又更注重的亞洲人來說,這些美味的食物,甚至可能代表著自身的價值與認同,而這或許也是讓那些同樣根源於華人文化圈的飲食,更難以被分類、定義的重要因素。

從飲食發展談在英華人的遷移史與困境

不得不說,《唐人街飄香:廚神、美食筆記與海外中餐簡史》這樣的書名,多少會誤導讀者第一眼對內容的認知,儘管號稱是「海外中餐簡史」,實際上整本書的內容,只集中在英國。藉由世界大戰前後的勞動力轉移、中國內戰與後續混亂時期導致的移民潮,還有後續香港回歸等國際事件導致的華人人口移入,這本書收錄了在華人餐廳/中餐廳,在英國的發展歷史,並且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更核心的命題 —— 「海外/在英華人的遷移史與困境」。

以「中餐」的主題為表象,《唐人街飄香》更像是一本,從作者本人移居國外的經驗延伸,談討華人在英國歷史中的軌跡,還有他們在過程當中關於自我認同的變化;儘管華人移居英國的歷史與「中餐廳」的發展史幾乎可以說同步,並且飲食在特定狀況下也帶有一定的國族意義,但特別是對於原本期待在其中看到更多歷史研究的讀者而言,卻也讓整本書變得有點曖昧。

重吃的華人 飲食與自我認同間的化學效應

儘管具備記者的經歷,但身為移居英國的中國人,作者楊猛對於祖國依舊存在著認同,許多內容難免帶有「大中國霸權」的氛圍;尤其是行文中「華人」與「中國人」的模糊界線,更經常讓那些可能會讓人熟悉的文化共通性,又帶有一點微妙的隔閡。

對於居住在英國,或者是即將去當地旅遊的讀者,《唐人街飄香》大概還可以是一本中式餐廳指南,並且多少介紹了當地華人群體的演進史;但若是對這些主題並不是那麼感興趣,同時希望在其中看見更多文化史研究的讀者,或許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請參考:https://reurl.cc/b3Zd8r

內容總結
唐人街飄香:廚神、美食筆記與海外中餐簡史
3
/5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7會員
403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看似充滿理想的職位,他們要面對的到底是什麼?《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是一本由資深觀護人所寫的作品,作者唐珮玲曾在這個崗位工作長達十餘年,並以第一線的訪談、輔導經驗,完成了這本紀錄筆記。
4/5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光是「迷信」,就足以引發那麼大的騷亂?換句話說,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之下,才會逼著人們只能把心靈寄託在宗教,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4/5西來安魂
車輛是生活必需品嗎?大概許多人都會表示認同,尤其是在大眾交通相對不方便的地方,缺少了車輛,將代表行動能力大幅縮減,甚至可能達到威脅生存的地步。然而,這樣的情況,或許反而證明了我們的交通模式正在進入一個死胡同⋯⋯
4/5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作為一個生命體,植物其實也有著和外界互動、溝通的機制,只是那並不是人類所熟悉,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經常忽略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4/5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
4/5煙街
其實和所有人一樣,每位視障者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不需要弱者或強者的標籤,理解與尊重才能開啟眼明人對視障者的正確評價。
4/5視障者的機智生活:看不見,怎麼下棋、上網、過馬路?從平凡中看到不平凡,視障者的日常和你一樣豐富自在!
看似充滿理想的職位,他們要面對的到底是什麼?《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是一本由資深觀護人所寫的作品,作者唐珮玲曾在這個崗位工作長達十餘年,並以第一線的訪談、輔導經驗,完成了這本紀錄筆記。
4/5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光是「迷信」,就足以引發那麼大的騷亂?換句話說,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之下,才會逼著人們只能把心靈寄託在宗教,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4/5西來安魂
車輛是生活必需品嗎?大概許多人都會表示認同,尤其是在大眾交通相對不方便的地方,缺少了車輛,將代表行動能力大幅縮減,甚至可能達到威脅生存的地步。然而,這樣的情況,或許反而證明了我們的交通模式正在進入一個死胡同⋯⋯
4/5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作為一個生命體,植物其實也有著和外界互動、溝通的機制,只是那並不是人類所熟悉,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經常忽略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4/5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
4/5煙街
其實和所有人一樣,每位視障者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不需要弱者或強者的標籤,理解與尊重才能開啟眼明人對視障者的正確評價。
4/5視障者的機智生活:看不見,怎麼下棋、上網、過馬路?從平凡中看到不平凡,視障者的日常和你一樣豐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