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街》並不代言甚麼,不獻給誰,不是記錄,不為誰發聲,更不是一封情書。我相信一切都是相遇,在一個稱之為文學的平面上,作者與讀者透過故事偶然相逢,互相學習與獲得了一些東西,其後離去。
在翻開之前其實就知道這是一本關於「香港」的小說集,尤其可能圍繞在幾年前動盪的局勢與後續影響,但也因為前陣子的日常生活已經充斥各種政治資訊,甚至可以說是隨時都遭受訊息轟炸,所以並沒有特別想要去讀這本作品。一直到不久前,朋友的推薦清單出現了這本書,才終於找來讀。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就這層意義上來說,好像也可以理解《煙街》受到推崇的原因。
「難道埃及詩人每一首詩都得寫金字塔不成?」是作者在〈亂流〉這篇文章當中,對於人們期待在香港作家的筆下「看見自己想像的香港」所做的反擊;整體來說,《煙街》整本作品都像是這句話的延伸。即使不寫「天台和劏房」,書中的每個字句、場景,甚至是人們的言行舉止,都帶有濃濃的「香港氣息」,就算故事主角人在台灣也沒有辦法讓他們「入境隨俗」。
或者應該說,「不在/再」更可以說是《煙街》當中的香港最大的特色,包含香港在經歷政治動盪後的局勢轉換、在台流亡港人的不在場,就連語言和飲食都無法回到原本的狀態,並且因此形成一種巨大的空洞感。然而,這樣的虛無或許也並不是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才開始,永遠在他方或者盼望著前往他方的港人,可能已經很久沒有紮根在那塊他們視為是故鄉的土地之上: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樣的「空虛」來自何方,尤其是在書中談到有些人想要在台灣重建「香港街」時,這樣的諷刺也更加深刻。
回到書名,「煙街」不只會讓人聯想到反送中那段時間煙霧瀰漫的香港街道,同時也是作者來到台灣後,逐漸偏離的口音;而這兩種指涉最終的目標,或許都是鄉愁。儘管作者自陳它並不是一本「情書」,但藏在那些有時荒誕、有時卻又無比寫實駭人的情節背後,不論是對於故鄉,或是想像中過去的緬懷,其實也很有那樣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