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都市、道路設計以車為本,而不是以全民的需求為中心,這樣真的合理嗎?馬路的使用是屬於所有人,車子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以車輛社會為主的道路使用觀點,是時候要轉變成人本交通思維了。
車輛是生活必需品嗎?大概許多人都會表示認同,尤其是在大眾交通相對不方便的地方,缺少了車輛,將代表行動能力大幅縮減,甚至可能達到威脅生存的地步。然而,這樣的情況,或許反而證明了我們的交通模式正在進入一個死胡同;換句話說,長久以來我們都陷入了一個以車為主體,而不是從人的角度來建設的交通體制,而這樣的結果將讓我們的社會品質變得越來越差。
《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是一本探討交通政策的作品,由日本學者上岡直見所著,內容則圍繞在日本現代以車為優先考量對象所建立的交通體制,所產生的問題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儘管是以日本為討論對象,但同樣的場景其實也是台灣的現在進行式,尤其是當各種類似的交通問題也開始在台灣浮現,書中所提到的那些反思與討論,也就更具有參考價值。
當談到車輛問題,最常出現的不外乎車禍、廢氣、噪音、溫室效應與塞車等問題,但藉由書中用經濟學角度所進行的各種數據分析,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得以被用更具體的方式呈現。此外,像是大眾交通的盛行程度與治安間的關係,還有電動車願景背後,經常不被提起的疑慮等,這些相對少見的論點,也更加全面地向讀者解釋為什麼現在的交通模式將無可避免地終將走向崩潰。
儘管可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數據,大量的論述堆疊也讓閱讀與吸收變得相對困難,但整體來說還是可以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論點。尤其是當對應到台灣現在尖峰時間交通大打結、停車場林立,偏鄉的大眾交通同時則因為成本考量不斷萎縮的現實之下,那些文字也充滿著即視感,並且讓人不得不同意這個議題的急迫性。
然而,我們真的有辦法走向「無車也能好好生活」的社會嗎?就算從書中的分析來看,想要逆轉這數十年來的模式,除了整個社會的共識之外,在硬體跟制度上也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居住在非都市的人們更難以在沒有車輛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除了正視那些被隱藏起來的駕車成本,就算只是在行車時多一份對於行人、自行車的關心,或許也能夠讓我們更接近以人為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