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作家】到達朝陽始處:專訪駐校作家林達陽|奇萊文訊202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王稚婷


本學期10月份青年駐校作家,為畢業於東華創英所的詩人 — — 達陽學長。於西半部的人而言,論及再次回到東華駐校的緣由,他微笑道,「這是一個重新回來體驗生活的機會。」大半的生活於中央山脈彼端的他,懷念著這裡的自由、緩慢的時間與溫和的人群。


| 回憶 研究所時期


研究所時期的達陽,感覺東華和花蓮的氣氛就似「以前的」南部,速度慢了、人跟人的關係緊密,甚至有野生動物出現在身邊,「整體而言,當時就覺得是好像回到某個時期的自己,比較舒服的那個自己。」此外,學長欣賞的作家們,筆下經常使用一些自然性古典的意象,這些生活情境令他感到親切。


隨著年紀增長,老師們相繼離校、過世,他一路上受許多寬容的前輩照顧,並學會調整自己衝動的性格,「我開始覺得,有些事情不是等你懂了就好,等你懂了可能也來不及了。」再次回到東華,他感受又更加具體了些。


| 駐校在東華


學長說道,他過去於東華經歷的學習模式,偏向「創作」導向,無論是學術和寫作,都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因為那段日子的薰陶,他認為除了拉齊標準的訓練,我們也都需要體制給予更多自由,讓自覺的學生能夠擁有更多自己摸索的機會。在過去許多學長姐給予他提醒,他也期望自己成為這樣的角色。而實際的作法,除了講座和office hour meeting外,他還有更多的期待。


「我想做一個小型的創作工作坊,」但駐校短短三個月,活動的深度還無法確定。即便如此,東華在文學創作和學術領域,皆有堅強的師資,「所以我想跟大家談談,怎麼在寫作和詩學,比較嚴謹的脈絡裡,同時兼顧一點點實作的可能。」


| 文學 是寂寞的嗎?


學長說,研究所時期自己最常出沒於排球場。當時花上許多力氣打球,由大量背景因素構成,而最主要是同學黃宜君的離世(註1)。黃宜君當時是班級的重心,已經出書、出道,於文訊雜誌社擔任企劃(註2),即便如此,文學最終也沒能成就他,「那我們那麼辛苦幹嘛?」


他曾嘗試逃避,「覺得寫作好像沒什麼用,沒辦法拯救誰,或是帶來我想像中那些好事情。」打球所能獲得的回報卻實際些,大家共同努力,贏得或輸掉一場比賽,所有的回饋和互動都是真實的。幾次盃賽帶隊獲獎,成了這段逃離文學期間的生活重心。還好所上老師都寬容,給予空間、等待、陪伴,最終回來完成畢業作品,他也因而對這段學習文學的時間,有更深刻的體會。一是來自自己打球面向大眾的經驗,一是老師們身教示範文學人同情同理的能力。


2005年,學長開始獲得一些全國性的大獎,學長說,他算是「很有效率」地在年輕時,便得到了這些獎項。意氣風發的同時,來到文學現場,與文壇的前輩們交流、與報社聯繫,意識到各方人士的想法不同,也對文學產業的生態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要喜歡你的寫作,寫你在意的事情,那個才能真的帶來快樂跟回饋。」


實際成為一位作家後,學長才逐漸明白這件事。




(註1) 自由時報:得獎女作家 校園自縊亡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39573

(註2) 國立台灣文學館 臺灣作家作品目錄:黃宜君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86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稚婷作品集 2020-2025
0會員
26內容數
2020-2025作品集,內容涵蓋我所撰稿的報導文學、人物專訪,與純文學小說、極短篇及散文。
2025/03/14
日日的故事揭示了她在艱難環境中成長的過程。 她從小承受家庭的重擔,經歷情感的波折與生活的困苦,最終學會接受自己的過去,並在困難中堅強面對生命的挑戰。
2025/03/14
日日的故事揭示了她在艱難環境中成長的過程。 她從小承受家庭的重擔,經歷情感的波折與生活的困苦,最終學會接受自己的過去,並在困難中堅強面對生命的挑戰。
2025/03/14
父親因車禍受重傷,隨後逐漸衰弱,記憶和身體功能減退,最終在睡夢中離世。母親面對巨大的照顧壓力,依靠照服員的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卻無法預測父親的突然離去,令全家陷入深深的悲痛與失落之中。
2025/03/14
父親因車禍受重傷,隨後逐漸衰弱,記憶和身體功能減退,最終在睡夢中離世。母親面對巨大的照顧壓力,依靠照服員的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卻無法預測父親的突然離去,令全家陷入深深的悲痛與失落之中。
2025/03/14
月月面臨壓力與焦慮,曾產生自殺念頭,卻透過朋友的支持和醫療協助重獲生機。他探索自我、尋求生活意義,最終認識到愛與恨的情感交織,促使他努力生活,迎向未來。
2025/03/14
月月面臨壓力與焦慮,曾產生自殺念頭,卻透過朋友的支持和醫療協助重獲生機。他探索自我、尋求生活意義,最終認識到愛與恨的情感交織,促使他努力生活,迎向未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回台灣,原本黑髮烏亮的老爸老媽已髮白霜鬢,總會有濃濃不絕的懷鄉與不捨。
Thumbnail
每次回台灣,原本黑髮烏亮的老爸老媽已髮白霜鬢,總會有濃濃不絕的懷鄉與不捨。
Thumbnail
自7.16離開台灣後第一次把筆電打開,想逼自己寫寫東西,什麼都好就是別再悠著空想~亂想~妄想.
Thumbnail
自7.16離開台灣後第一次把筆電打開,想逼自己寫寫東西,什麼都好就是別再悠著空想~亂想~妄想.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劉刖 | 要生活,更要浪漫。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居住台東的自由工作者 踏過台灣各地後,選擇到台東旅行。 東漂後也開始關注青年議題、農村旅遊、食農教育等議題。 旅行臺灣,期許在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的旅人, 我們看見世界,然後過度,遇見生命,然後釋懷 踏過台灣各地地區後,在112年選擇到台東
Thumbnail
劉刖 | 要生活,更要浪漫。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居住台東的自由工作者 踏過台灣各地後,選擇到台東旅行。 東漂後也開始關注青年議題、農村旅遊、食農教育等議題。 旅行臺灣,期許在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的旅人, 我們看見世界,然後過度,遇見生命,然後釋懷 踏過台灣各地地區後,在112年選擇到台東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位在臺東尋找自己生活方式的故事,展現了對於人生選擇的堅定和遺憾,以及對於不同地方溫暖的感受。文中描述了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掙扎,以及對於臺東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位在臺東尋找自己生活方式的故事,展現了對於人生選擇的堅定和遺憾,以及對於不同地方溫暖的感受。文中描述了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掙扎,以及對於臺東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