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子佼事件
演藝圈未必完全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地方,但絕對是靠人脈與話語權生存的江湖。在這個圈子裡,你也許可以沒有演技、沒有才華,但你不能沒有人罩、資源撐、媒體護。真正的權力並不來自於舞台上的表現,而來自於掌控話語權的人願不願意讓你留在這個生態系統裡。
2023 年 MeToo 風暴掀開了黃子佼過去對未成年女性的不當行為,這讓他的長年累積的主持事業瞬間瓦解,他被迫在輿論壓力下「退場」,社會制裁來得迅猛。然而,演藝圈的「制裁」從來都不是真的封殺,而是一場時間與輿論的博弈。真正決定他能不能復出的,不是法律,不是道德,而是這場**「測風向」的遊戲**能不能玩得漂亮。過去一年間,他始終保持低調,但近期一連串的**「測風向」、「試水溫」行動**卻不容忽視——從各大演藝圈大佬的發聲,到媒體逐漸轉變語調,似乎正醞釀著他的復出計畫。曾國城、徐乃麟、張小燕等重量級人物的支持,更像是一場「風向測試」,在確認社會輿論並未掀起強烈反對聲後,為他逐步營造復出的契機。
這樣的過程,並非台灣演藝圈的首例,而是早已存在的一種「標準操作模式」——透過時間療法來淡化社會的制裁,並運用娛樂圈內部話語權來重塑形象,最終重新回歸公眾視野。
「時間療法」如何成為演藝圈的復出模板?
黃子佼事件所展現的「時間療法」,其實是台灣演藝圈長期運作的一種策略。這種手法的核心,在於透過「時間沖淡記憶」+「輿論復權操作」來扭轉公眾觀感。這樣的模式,不僅黃子佼在用,許多過去涉及醜聞的藝人,也都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來回到螢光幕前。
以下是一份近年來使用「時間療法」復出的代表性演藝人物及其操作模式:

演藝圈時間療法案例
從上表可以看出,「時間療法」的模式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 消失冷卻:
- 事件爆發後,迅速「道歉並退出」,暫時消失於公眾視野,避免進一步引發反感。
- 媒體轉向:
- 透過演藝圈資深人士「帶風向」,例如好友發聲、製作人或主持人表示「該給機會」,逐步測試大眾反應。
- 小規模曝光:
- 低調復出,例如出現在小型活動、媒體訪談,讓觀眾習慣他的存在,再慢慢增加曝光度。
- 正常化回歸:
- 最終重新回到節目或主持工作,讓事件徹底淡化,回到演藝圈的權力結構中。
娛樂圈內部的「同溫層話語權」:加害者的庇護所
在黃子佼的案例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娛樂圈「自己人」的力挺。當資深藝人、製作人、電視台不再避談,甚至主動發聲「為他說話」,這本身就是一種輿論復權的操作模式。
- 資深前輩的話語權
- 曾國城、徐乃麟、張小燕等人的支持,並非單純的個人發言,而是某種程度上在幫演藝圈「內部處理」。
- 他們的話語權遠超過一般藝人,當他們發聲,媒體會放大報導,輿論的焦點逐漸轉移。
- 媒體的降溫策略
- 當事件逐漸被娛樂新聞「淡化」成一個過去式,加害者的復出可能性就會提高。
- 觀眾的選擇性健忘
- 觀眾並非主動遺忘,而是媒體操控下「不再被提醒」。當受害者的聲音消失,只剩加害者的「悔改故事」,輿論就被扭轉了。
社會該如何回應?
黃子佼的「時間療法」正在發揮作用,而娛樂圈的「輿論復權機制」正在測試社會的反應。這場測風向的遊戲,最終的決定權仍然在大眾手中。
如果我們選擇沉默,那就是默許。
如果我們沒有意見,那就等於接受這種操作模式繼續發生。
問題不只是黃子佼是否該復出,而是台灣社會是否願意對加害者復出的模式提出更高標準。當演藝圈內部可以透過「時間療法」與「話語權」決定誰能復出,那麼未來的MeToo運動是否還能真正發揮作用?受害者的聲音,是否會再次被淹沒?
這場測試,最終考驗的,是我們的集體記憶力。
其他社會時事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