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被過度神話,時機來臨時,神壇會瓦解得越快

當人被過度神話,時機來臨時,神壇會瓦解得越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著最近幾位公眾人物引發的事件,不論是吳卓源、黃子佼,抑或是統神張嘉航,我決定完成這篇延宕已久的文。


媒體造神


之前看過一部「造神影片」,說的是如何用影片「塑造」一位政治網紅。


影片很吸引人,影片可以說故事,但觀看者卻難以單憑一部影片來分辨故事的真實性。


透過各種不同角度的鏡頭與燈光、事先寫好的腳本、主角有情感的聲線,再加上音樂的渲染,便能塑造出一位人物形象,進而操弄觀看者的情緒,使觀看者對主角產生崇拜或同情等「被預期的」情緒。


沒錯,是被塑造的,而非那個人全面的性格,可能是片面,也可能是完全編造的。


所以我很難僅憑媒體或網路資訊,完全討厭或極度欣賞、崇拜某人。


不只政治人物,更能延伸至藝人、網紅這些「可能」經由經紀公司塑造而成的公眾人物形象 。



被精心包裝過的公眾人物


我們之所以喜歡、崇拜、欣賞一位公眾人物,是因為他的外表、創作才華,還是他的個人魅力? 一開始可能是被他的外貌吸引,後來是才華,最後說不出為什麼,就被瘋狂吸引、不斷為他斗內,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所謂的「腦粉」,不管偶像做了什麼有爭議性的事,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為偶像護航。

國高中時期,當我因為一齣劇喜歡上某位演員,我就會瘋狂地尋找他錄過的綜藝節目或戲劇宣傳影片來看,最後,通常都會變得沒那麼喜歡了。

因為我最初喜歡的是那位演員所扮演的角色,而非他本人。當演員脫離戲劇,到節目宣傳時,通常都不再會是我原本對他角色的印象。



這現象就如同我們眼中的月亮。

月球自轉會同步鎖定地球公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部分,月亮永遠有我們看不到的那一面。


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也是一樣,一直都是一知半解的,看不到的那一面,都是自己美好的想像,就如同口罩帥哥美女的錯覺美貌,一個人若戴著口罩,人們會自動腦補被口罩遮掩的面貌,通常只要露出的部分不太難看,基本上,腦補的樣貌都會套上美好的濾鏡,(然後口罩拿下時再被驚得措手不及)。


但 人終究有盲點,也善於隱藏自己,更別提被經紀公司「以商品為名」包裝的藝人,甚至於網紅人設。

公眾人物的形象可以被塑造、被包裝,自然一個小網紅或普通人也可以自己選擇要呈現哪一面讓大眾了解,尤其是在社群網路上。


所以要時刻告訴自己:「你喜歡的是他,也不是他。」


也許自己喜歡的公眾人物呈現出的樣貌是真實的,但只是片面的。好比一位人物可能經常給人一種陽光開朗的正面形象,但私底下,很有可能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並非引導大家要把人人都暗黑化或兩極化,而是希望我們能更客觀理性地欣賞一個人。

喜歡他的音樂、才華、文筆、抑或口條也好,那就單純欣賞他這一部份的閃光點,切莫把這些好感上升至他個人全面整體,自動美化他整個人。


雖然在心理學上,有點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月暈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我們人判斷一件人事物,傾向從局部(第一印象)擴散至整體。就像月亮的光暈一樣,遠看覺得:「這個光暈模糊不清的,但周圍的光暈形狀如此,那應該就是月亮了吧!」,結果走近一看發現,「啊!原來是路燈啊!?」

這個心理效應易使人套過重濾鏡在「看似」美好的人事上。

所以,在維持生物本能(認知協調)的同時,記得保持理性。

同樣的,

看著在社交平台上,那些不曾與我互動卻追蹤我的人,我都會告訴自己,他們追蹤的是我,也不是我

被神話的人也必須清楚知道:「他們『神話我』只是在他們的腦海中,如若自己真的站上神壇,屆時若神壇瓦解,真的摔落的,就是真實的自己了。」



avatar-img
珥東圓子的方格子
20會員
18內容數
歡迎來到斜槓文案師的諧教,別人都槓上開花了,我還在方格子抬槓。 這裡會用諧音、詼諧的方式說著一些看似無用卻有理的幹話,幹什麼話,是哲學話。 可能偶爾會放鴿子(欸沒有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珥東圓子的方格子 的其他內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對別人做那些連自己也討厭的事,這可以說是人與人相處的最低限度,但不是顛倒所有假設都能成立,尤其是在感情裡。 也就是並非 「己所欲,便施於人」:我希望別人對我這麼做,我就先對他這麼做,希望藉此來感動對方,進而對自己做一樣的事。 我喜歡有人在家等門的感覺,於是
網紅兼前議員呱吉在Podcast百靈果上提到, 專家們原本以為社群平台可以讓人類擴大交友圈,聽見更多不同的聲音,後來發現並沒有。 因為大多數人都只關心自己,只接受自己想聽的言論,看到那些在自己支持的貼文下方批評的言論,許多人只會說:「不喜歡可以不要看!」。 我們擴大的並不是交友圈,而是我們的
昨天跟朋友聊到說,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參加過同輩的婚禮,但這個月一次就來了兩場。 她說:「天啊,這個月是什麼適合結婚的月份嗎?想到結婚就覺得好可怕,每天睜開眼看到的都是同一個人,吃飯洗澡睡覺也都要看同一張臉,太可怕了。」 那應該是很愛很愛吧, 那應該有種「我不知道我能跟你在一起多久,但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對別人做那些連自己也討厭的事,這可以說是人與人相處的最低限度,但不是顛倒所有假設都能成立,尤其是在感情裡。 也就是並非 「己所欲,便施於人」:我希望別人對我這麼做,我就先對他這麼做,希望藉此來感動對方,進而對自己做一樣的事。 我喜歡有人在家等門的感覺,於是
網紅兼前議員呱吉在Podcast百靈果上提到, 專家們原本以為社群平台可以讓人類擴大交友圈,聽見更多不同的聲音,後來發現並沒有。 因為大多數人都只關心自己,只接受自己想聽的言論,看到那些在自己支持的貼文下方批評的言論,許多人只會說:「不喜歡可以不要看!」。 我們擴大的並不是交友圈,而是我們的
昨天跟朋友聊到說,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參加過同輩的婚禮,但這個月一次就來了兩場。 她說:「天啊,這個月是什麼適合結婚的月份嗎?想到結婚就覺得好可怕,每天睜開眼看到的都是同一個人,吃飯洗澡睡覺也都要看同一張臉,太可怕了。」 那應該是很愛很愛吧, 那應該有種「我不知道我能跟你在一起多久,但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