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超級泡沫」:歷史迴響與政策干預下的市場警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金融市場的漲跌起伏,總是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從過去幾年加密貨幣的瘋狂飆漲,到近期全球經濟放緩的隱憂,許多人開始擔憂是否正站在另一次金融危機的懸崖邊緣?


歷史似乎總在重演,那些金融泡沫破滅的慘痛教訓猶如幽靈般在市場上空盤旋。近年來,美國政治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政策的轉變往往成為市場波動的導火線。面對當前的經濟情勢,可以發現這次與歷史上的多次泡沫事件有著相似之處,而身處變局中的人們,又該如何應對政策干預下的市場波動?


「超級泡沫」的幽靈:歷史給予的警鐘


在深入探討當前局勢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令人難忘的「超級泡沫」。所謂「超級泡沫」,可不是一般的市場波動,而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現象。它的特徵是資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瘋狂飆漲,遠遠脫離了其內在價值。


這種泡沫的形成,往往伴隨著市場參與者的集體狂熱,大家都深信經濟榮景將永無止境,企業獲利將節節攀升,美好的未來彷彿觸手可及。就像是吹氣球一樣,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氣球變大很好看,但越吹越大,直到超過了氣球的極限,最終「砰」的一聲破裂。


歷史上這樣的「超級泡沫」事件,可謂斑斑可考。十七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被炒作到不可思議的天價,一棵珍稀品種的鬱金香,甚至可以換取一棟位於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豪宅。狂熱過後泡沫終究會破滅,無數人因此一夕之間傾家蕩產,當時許多原本富裕的家庭,可能因為一棵鬱金香的價格崩跌,就得流落街頭。十八世紀的英國,「南海泡沫」事件同樣是一場投機狂潮,當時身為英國鑄幣局局長(大概相當於現今央行的行長)的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也沒逃過這次的股災。


南海公司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暴漲數倍,吸引了各階層人士的瘋狂追捧,從貴族到平民,大家都想在這場「金錢遊戲」中分一杯羹。當泡沫破滅時,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英國經濟也遭受重創,許多人一生的積蓄就這樣化為烏有。


二十世紀的美國,1929年的股市崩盤,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經濟大蕭條,其影響力之深遠,至今仍令人心有餘悸。那時人們對股市的信心空前高漲,認為只要買股票就能賺錢,甚至有人借錢來炒股。當股市崩盤時,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許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房子,甚至失去了生命。


二十一世紀初的網路泡沫,則是另一個鮮活的例子。無數網路公司的股價在毫無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被炒上了天,只要公司名稱裡有「.com」,似乎就能吸引無數資金追捧。最終泡沫破滅,讓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許多人因此對股市產生了恐懼感,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再碰股票。


仔細研究這些歷史上的「超級泡沫」事件,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通常它們都發生在一段長時間的經濟繁榮之後,市場參與者對經濟前景過度樂觀,盲目相信經濟榮景將持續下去。


這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開始水溫慢慢升高,青蛙覺得很舒服,但當水溫高到足以致命時,青蛙已經沒有力氣跳出來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為泡沫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低利率環境降低了借貸成本,使得投資者更容易取得資金,進而助長了投機行為。這就像是給了市場一把火,讓原本就已經很熱的市場變得更加火熱。而金融創新,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成為泡沫的推手。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有時會讓市場變得更加複雜和不透明,使得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風險。


最後,投機行為在泡沫的膨脹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投資者不再關注資產的內在價值,而是盲目追逐價格上漲,期待在短期內獲取暴利。這就像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大家都知道花最終會落在某個人手上,但都希望自己不是那個倒楣鬼。當音樂停止時,拿到花的人就得承受所有的損失。這些歷史教訓不斷提醒我們,市場的狂熱往往是盲目的,而泡沫的破滅總是殘酷的。


從台灣歷史看泡沫的形成與破滅


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中,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泡沫現象。198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快速增長,股市也隨之水漲船高。當時台灣錢淹腳目,許多人將資金投入股市,期望一夜致富。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從1986年的1000點左右,一路飆升至1990年的12682點,短短幾年內漲幅超過十倍。許多人甚至辭去工作專職炒股,市場上瀰漫著一股瘋狂的投機氣氛。當時許多公司的股價都嚴重偏離其基本面,但投資者仍然趨之若鶩。例如,許多傳統產業公司的股價,可能因為市場的炒作,而被炒到數百元甚至上千元,但這些公司的實際獲利能力,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高的股價。


泡沫終究會破滅。1990年,台灣股市開始崩盤,短短幾個月內,指數跌破3000點,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這場股市泡沫的破滅,對台灣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許多家庭的財富大幅縮水,甚至有人因此背負巨額債務。這段歷史提醒著我們,即使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也需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風,以免成為泡沫破滅的犧牲品。


科技股泡沫:是創新還是幻影?


近年來,科技股的飆漲,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許多科技公司的估值,已經達到了天文數字,遠遠超過了其目前的獲利能力。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00年的網路泡沫。當時,許多網路公司的股價,在毫無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被炒上了天。最終泡沫破滅,讓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


當然現在的科技公司與20年前的網路公司有著本質的不同。許多科技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龐大的用戶基礎和穩定的現金流。像台積電這樣的半導體巨頭,其在全球晶片產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技術實力更是領先全球。又像Google、Facebook這樣的網路巨頭,其在全球擁有數十億用戶,其廣告收入更是十分可觀。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科技股就沒有泡沫的風險。一些新興的科技公司,其估值可能過高,其商業模式可能尚未成熟,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可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一些電動車新創公司其市值可能已經超過了傳統汽車巨頭,但其產量和銷售額,卻遠遠不及傳統汽車巨頭。一些人工智慧公司,其技術可能還處於早期階段,其商業化應用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投資者盲目追捧這些新興科技公司,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當前市場的隱憂:政策干預下的新變數


回顧完歷史再審視當前的市場環境,是否嗅到了一絲「超級泡沫」的氣息?除了前面提及的寬鬆貨幣環境、科技領域估值過高、市場投機行為等因素外,近年來政治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使得市場的波動性更加難以預測。如果說過去的市場波動,主要是受到經濟基本面的影響,那麼現在的市場,則更多地受到政策的影響。


以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政策來說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等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政策一方面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短期增長,但也加劇了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也可能對長期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川普政府上一任期對金融監管相對的放鬆,也可能為金融市場的穩定埋下隱患。這些政策就像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市場的動盪。


政策的調整,往往會對市場產生短期的衝擊。例如貿易戰的升級可能導致股市下跌、匯率波動;利率政策的調整可能影響債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產業政策的變化可能導致相關行業的股價大幅波動。這些政策性的市場調整,往往難以預測,且可能與市場的基本面脫鉤,使得投資者面臨更大的挑戰。就像是開車在路上,原本路況良好,但突然出現了一個大坑洞,如果沒有及時反應,就可能會發生意外。


俄烏戰爭與全球通膨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推高了全球通膨。俄羅斯是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烏克蘭則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戰爭的爆發,導致這兩種商品的供應鏈中斷,價格大幅上漲。


能源價格的上漲,直接影響了全球各國的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從工廠的生產到商品的運輸都需要消耗能源。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進而推高了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糧食價格的上漲則直接影響了民眾的生活成本。糧食是人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糧食價格的上漲使得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生活壓力增加。


全球各國的央行為了抑制通膨,紛紛採取升息措施。升息會增加企業的借貸成本,進而抑制投資和消費,減緩經濟增長。這就像是踩剎車一樣,雖然可以降低車速但也可能導致車輛失控。


COVID-19疫情與供應鏈問題


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疫情導致全球各國採取封鎖措施,人員流動和貨物流通受阻,全球供應鏈遭受重創。許多工廠停工停產,許多港口關閉,許多航班停飛,全球貿易大幅萎縮。


供應鏈的中斷,導致許多商品和服務的供應短缺,價格上漲。例如汽車晶片的短缺,導致許多汽車製造商減產甚至停產,汽車價格大幅上漲。又如許多國家的醫療物資短缺,導致口罩、呼吸器等醫療物資價格飆升。疫情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們減少了外出就餐、旅遊等消費,轉而增加了線上購物、居家娛樂等消費。這種消費習慣的改變,對許多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餐飲業、旅遊業遭受重創,而電商、線上遊戲等行業則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投資人的應對之道:政策風暴中的穩健策略


面對政策干預下的市場波動,投資人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理性分析。面對市場的波動,切忌恐慌拋售或盲目追高。應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性分析政策的影響,評估其對不同產業、不同資產的影響,並據此調整投資組合。就像是在暴風雨中航行的船隻,船長需要保持冷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帶領船隻安全度過風暴。


其次要密切關注政策動向,提前布局。密切關注政府的政策動向,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並預判其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提前布局,可以抓住政策帶來的投資機會,或規避政策帶來的風險。以台灣的狀況來說,每一次的總統大選前後到新總統上任,政府都有機會發布不同面向的政見,投資人可針對不同產業結構去布局。如果政府大力推動綠色能源產業,那麼投資人就可以考慮增加對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相關產業的投資。


第三,要分散投資,降低風險。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地區,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即使某一項投資因政策調整而遭受損失,其他投資的收益也可以彌補部分損失。這就像是蓋房子一樣,不能只用一種材料,需要用到水泥、鋼筋、磚塊等多種材料,才能蓋出一棟堅固的房子。


第四,要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短期的市場波動難以預測,但長期的經濟趨勢和企業的基本面,是更為可靠的投資依據。選擇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優質企業,並長期持有,可以減少短期市場波動的影響。這就像是種樹一樣,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樹木茁壯成長。


第五,要靈活調整,適時止損。投資策略並非一成不變。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靈活調整投資組合。當市場出現不利的變化時,應及時止損,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這就像是開車一樣,需要根據路況隨時調整方向盤和油門,遇到危險時需要及時剎車。


第六,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要盲目跟隨市場的炒作,也不要輕信媒體的渲染。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市場資訊進行批判性分析,形成自己的投資判斷。這就像是偵探辦案一樣,需要仔細分析各種線索,才能找到真正的兇手。


第七,適度持有現金部位。在投資組合中持有一定部位的現金,除了可以做為緊急備用金之外,也可以在股市大幅修正時進場撿便宜,除了定期定額之外,不定期不定額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長期思維:穿越市場迷霧的燈塔


在政策干預日益頻繁的今天,投資人更需要具備長期思維。短期的市場波動,往往受到情緒、消息面、政策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難以準確預測。然而長期的經濟趨勢和企業的基本面,是更為可靠的投資依據。就像是看一場電影,短期的劇情起伏可能讓人感到緊張刺激,但最終決定這部電影是否精彩的,還是整體的故事和演員的表現。


持有優質資產,並長期持有,是應對市場波動的有效策略。即使在市場下跌時,只要企業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就沒有必要恐慌拋售。市場的下跌,可能是逢低買入優質資產的良機。就像是巴菲特所說的:「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當然長期持有並不意味著永遠持有。當企業的基本面發生惡化,或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時,還是需要及時調整投資組合。就像是開一家餐廳,如果菜色一直不變,或者食材出現了問題,就需要及時調整菜單或更換供應商。長期思維並非一成不變的固執,而是一種基於對長期趨勢的深刻理解,所做出的理性決策。


金融監管的兩難:在創新與穩定之間


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向來是市場關注的焦點。2008年的金融海嘯無情地揭露了當時金融監管體系的種種漏洞。各國政府痛定思痛紛紛強化金融監管,試圖建立一個更加穩固的金融體系。


監管機構是否能夠及時發現並有效應對潛藏的金融風險?這是一個永恆的難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新的金融產品和交易方式層出不窮,監管機構往往難以跟上創新的腳步。此外,監管機構還可能面臨「監管俘虜」的問題,即監管機構被其監管的對象所影響,而無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其職責。這就像是裁判和球員之間的關係,如果裁判和球員過於親近,就可能影響比賽的公正性。


跨國金融監管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業務往往跨越多個國家,而各國的監管標準和法律法規存在差異,這給跨國金融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果各國監管機構無法有效合作就可能出現監管漏洞,為金融風險的蔓延提供可乘之機。監管機構還需要在金融創新和金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過度的監管可能會扼殺金融創新,阻礙經濟發展;而過於寬鬆的監管則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積聚,引發金融危機。這就像是走鋼索一樣,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才能安全到達對岸。


更重要的是,監管機構能否在政治壓力下保持獨立性,不被政策干預所左右?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監管機構受到政治壓力的影響,就可能無法有效地履行其職責,甚至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台灣金融監管的挑戰與發展


台灣的金融監管體系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從早期的分業監理模式,到現在的金管會統一監理模式,台灣的金融監管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然而,面對然而,面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日益複雜的金融產品,台灣的金融監管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金融科技(FinTech)的快速發展,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金融科技的創新,如行動支付、區塊鏈技術、人工智慧等,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如網路安全風險、洗錢風險、消費者保護問題等。金融監管機構需要跟上金融科技的發展步伐,及時調整監管政策,以應對這些新的風險。這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需要不斷更新導航系統,才能準確掌握路況。


其次是台灣的金融市場相對較小,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國際資金的快速流動、匯率的劇烈波動,都可能對台灣的金融市場造成衝擊。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和管理,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第三,台灣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業務同質化等問題。這使得台灣的金融機構在面對國際競爭時,處於不利地位。金融監管機構需要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合併和重組,提高其競爭力。這就像是打籃球一樣,需要有高大的球員,才能在比賽中佔據優勢。


貧富差距的鴻溝:資本主義的省思


除了金融風險之外,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也是當前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嚴峻挑戰。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少數人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財富,而大多數人的收入卻停滯不前,甚至不增反減。這種現象在台灣也同樣存在,根據統計,台灣的所得分配不均情況,近年來也有惡化的趨勢。


貧富差距的擴大有多種原因。技術變革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傳統的工作崗位被自動化取代,導致許多低技能勞工失業或收入下降。而高技能勞工則受益於科技的發展,收入不斷提高。這就像是一場賽跑,有些人跑得快,有些人跑得慢,差距自然就越來越大。


全球化同時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全球化使得企業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尋找最低的生產成本。這導致許多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工作機會流失,而低收入國家的勞工則面臨激烈的競爭,工資難以提高。


勞動市場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許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越來越多地採用非典型僱傭方式,如派遣工、臨時工等。這些非典型勞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通常較低,缺乏工作保障。


一些國家的稅收政策,可能更有利於富人,而對窮人的支持不足。國家對資本利得的稅率,低於對勞動所得的稅率,這使得富人可以通過投資獲取更多的收益,而窮人則主要依靠工資收入。


貧富差距的擴大,不僅會造成社會的不公義,還會對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如果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無法提高,消費需求就會萎縮,經濟增長就會缺乏動力。貧富差距的擴大還可能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引發社會動盪。


台灣貧富差距的現況與挑戰


台灣的貧富差距問題,雖然不像一些已開發國家那麼嚴重,但也呈現出日益擴大的趨勢。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台灣的所得分配不均情況,在過去幾十年中有明顯的惡化。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組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造成我們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與全球趨勢相似,包括技術變革、全球化、勞動市場變化、稅收政策等。房地產價格高漲也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房地產價格的高漲,使得擁有房產的人財富快速增值,而沒有房產的人則相對貧困。


為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政府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措施。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提高勞工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夠適應技術變革的挑戰。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失業者和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還可以通過調整稅收政策,縮小貧富差距。可以提高對高收入者的稅率,降低對低收入者的稅率,或者對房地產交易徵收更高的稅收。


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平衡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氣候變遷、資源枯竭、人口結構變化、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峻的威脅。如果我們無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未來的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


氣候變遷是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氣候變遷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還會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影響。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引發糧食危機;海平面上升可能導致沿海城市被淹沒,造成大量人口流離失所。


資源枯竭是另一個嚴峻的挑戰。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過度開採和使用資源導致資源枯竭,對未來的發展造成限制。


人口結構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許多已開發國家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這將導致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加重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面臨人口快速增長的問題,這將對資源和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


環境污染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活動等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對空氣、水、土壤等造成污染。環境污染不僅會危害人類健康,還會破壞生態系統,影響經濟發展。例如,空氣污染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水污染可能導致飲用水短缺,土壤污染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


台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台灣作為一個島嶼經濟體,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的影響。台灣的能源自給率很低,大部分能源需要進口。台灣的人口密度很高,環境污染問題也比較嚴重。因此台灣更需要重視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台灣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台灣是真的需要積極發展綠色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我們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具有發展綠色能源的巨大潛力。


另外我們需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循環經濟。可以通過推廣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鼓勵企業採用循環經濟模式,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


歷史的啟示與未來的展望


回顧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和泡沫事件中,汲取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啟示,並不是要預測下一次危機何時到來,而是要從中學習來避免重蹈覆轍。


當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政策干預的頻率和強度也在增加。身處其中,更需要具備長期思維、風險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跟風,追逐短期利益,而應關注長期趨勢選擇優質資產並做好風險管理。



重點摘要

  • 「超級泡沫」是指資產價格在短時間內非理性暴漲,遠超其內在價值,通常伴隨市場狂熱與過度樂觀。
  • 歷史上的「超級泡沫」事件(如荷蘭鬱金香狂熱、英國南海泡沫、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2000年網路泡沫)都發生在經濟長期繁榮之後,並伴隨著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創新和投機行為,最終以泡沫破滅告終。
  • 台灣也曾有過股市泡沫的經驗(1980年代末期),當時股市在短時間內飆漲,但最終崩盤,對經濟造成衝擊。
  • 當前市場存在寬鬆貨幣環境、部分科技領域估值過高、投機行為等「超級泡沫」的影子,且政策干預(如貿易戰、利率調整、產業政策)成為新的變數,加劇市場波動。
  • 投資人應對政策性市場調整的方法:保持冷靜理性分析、關注政策動向並提前布局、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堅持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靈活調整並適時止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適度持有現金。
  • 長期思維對於應對政策干預下的市場波動至關重要,應關注長期經濟趨勢和企業基本面,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 貧富差距擴大是當前資本主義的隱憂,其原因包括技術變革、全球化、勞動市場變化、稅收政策和企業行為,需要透過教育、社會保障、稅收改革等綜合措施解決。
  • 氣候變遷、資源枯竭、人口結構變化和環境污染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發展綠色科技和可持續發展產業,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平衡。
  • 建立更具韌性、可持續和公平的經濟體系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51會員
379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市場大幅起落,與其跟著恐懼殺進殺出,不如學習如何在混亂中保持定力、看見機會。成功的長期投資,往往需要的不僅是分析技巧,更是強韌的心性與清晰的哲學。這裡將從如何視波動為友談起,進而探索深度研究、價值演進、乃至平衡生活與內在修為的重要性,共同尋找一條通往財務穩健與人生豐盛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7
市場大幅起落,與其跟著恐懼殺進殺出,不如學習如何在混亂中保持定力、看見機會。成功的長期投資,往往需要的不僅是分析技巧,更是強韌的心性與清晰的哲學。這裡將從如何視波動為友談起,進而探索深度研究、價值演進、乃至平衡生活與內在修為的重要性,共同尋找一條通往財務穩健與人生豐盛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6
生活裡總有好多選擇讓人頭痛,對吧?其實經濟學不只關心國家大事,它的核心道理能幫我們看清利弊、衡量長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一起來看看怎麼把時間、精力這些寶貴資源,用在對的地方,讓選擇不再靠感覺,而是更有把握,找到更好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4/26
生活裡總有好多選擇讓人頭痛,對吧?其實經濟學不只關心國家大事,它的核心道理能幫我們看清利弊、衡量長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一起來看看怎麼把時間、精力這些寶貴資源,用在對的地方,讓選擇不再靠感覺,而是更有把握,找到更好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4/23
生活中處處是風險,與其焦慮,不如深入了解它。一起回顧人類如何從迷信走向計算,看穿統計數字的奧秘,拆解影響決策的心理偏誤。最終目的是學會駕馭不確定性,找到與風險共處的智慧之道。
Thumbnail
2025/04/23
生活中處處是風險,與其焦慮,不如深入了解它。一起回顧人類如何從迷信走向計算,看穿統計數字的奧秘,拆解影響決策的心理偏誤。最終目的是學會駕馭不確定性,找到與風險共處的智慧之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近期債券市場的變化正在向股市發出一個不容忽視的警告信號。這個信號源自上週疲軟的就業報告,導致收益率曲線出現重大突破。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這一趨勢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近期債券市場的變化正在向股市發出一個不容忽視的警告信號。這個信號源自上週疲軟的就業報告,導致收益率曲線出現重大突破。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這一趨勢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全球股市巨震,資金轉向美債避險
Thumbnail
全球股市巨震,資金轉向美債避險
Thumbnail
美國巿場近日來遭遇亂流,股巿債巿波動劇烈,連帶著台股也受重創。 當前巿場擔心的已經不是降不降息了,因為降息已成為共識。當前的巿場更關心的則是降息的幅度。
Thumbnail
美國巿場近日來遭遇亂流,股巿債巿波動劇烈,連帶著台股也受重創。 當前巿場擔心的已經不是降不降息了,因為降息已成為共識。當前的巿場更關心的則是降息的幅度。
Thumbnail
在經濟遭遇挑戰時,央行採取的政策舉措至關重要。我們來探討量化寬鬆(QE)、通膨和升息等重要概念,並深入分析這些政策對投資者的影響。
Thumbnail
在經濟遭遇挑戰時,央行採取的政策舉措至關重要。我們來探討量化寬鬆(QE)、通膨和升息等重要概念,並深入分析這些政策對投資者的影響。
Thumbnail
透過新聞,可了解市場的潛在風險。 與其期待降息,不如思考萬一升息會帶來的可能衝擊! 藉由通膨,我們更該認真檢視理財的重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w07HG_bZU
Thumbnail
透過新聞,可了解市場的潛在風險。 與其期待降息,不如思考萬一升息會帶來的可能衝擊! 藉由通膨,我們更該認真檢視理財的重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w07HG_bZU
Thumbnail
聽到投資高股息會均值回歸,這句話細思極恐阿,很多社群上的朋友紛紛開始討論,現在的高股息熱潮,會不會真的像是荷蘭鬱金香狂熱的故事。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   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然而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
Thumbnail
聽到投資高股息會均值回歸,這句話細思極恐阿,很多社群上的朋友紛紛開始討論,現在的高股息熱潮,會不會真的像是荷蘭鬱金香狂熱的故事。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   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然而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
Thumbnail
加息還未開始,埃及鎊暴跌、黃金飆升,各國股市接連突破歷史高點,這背後的原因是真的牛市到來,還是另有玄機? 比爾蓋茲、傑夫貝索斯、馬克祖克伯、摩根大通執行長、巴菲特等大老開始增加手上的現金持有量,這中間有什麼原因?
Thumbnail
加息還未開始,埃及鎊暴跌、黃金飆升,各國股市接連突破歷史高點,這背後的原因是真的牛市到來,還是另有玄機? 比爾蓋茲、傑夫貝索斯、馬克祖克伯、摩根大通執行長、巴菲特等大老開始增加手上的現金持有量,這中間有什麼原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