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市櫃(興櫃)審查重點與實務操作
4.1 上市櫃審查的主要標準
證券交易所與金管會在審查企業上市時,主要關注企業的財務穩健度、內控機制、資訊揭露與法遵程度。企業必須提交完整的財務報告、內部稽核報告及公司治理文件。4.2 成功與失敗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某知名電商公司在上市前即建立完整的法遵機制,確保資訊透明,最終順利通過上市審查。
失敗案例:某製造業公司因隱匿關聯交易,被證交所退回申請,導致公司形象受損。
4.3 上市審查的實務操作與應對策略
企業應提早準備財報,並確保內控機制健全。與會計師、律師合作,確保所有財務與法規要求皆符合標準,降低審查被退回的風險。
接下來:針對4.3延伸性來探討:
4.3 上市審查的實務操作與應對策略:結合財務透明與ESG永續治理的關鍵布局
企業在申請股票上市(IPO)過程中,上市審查是極為關鍵的一環。主管機關除了檢視企業的財務穩健與法令遵循外,對於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與永續經營(ESG)也日益重視。過去單靠財報健全可能足以過關,但今日的資本市場與國際趨勢已明確指出:「永續性與透明性」正成為上市審查的關鍵分數。
⸻
一、上市審查的實務操作要點
上市審查涵蓋範圍廣泛,企業應至少在申請前兩年即啟動規劃,重點操作策略如下:
1. 提早準備財報資料,確保可追溯性與一致性
上市企業須提交最近兩到三年經會計師查核或核閱的財報。實務上常見問題包括會計政策不一致、非經常性損益未揭露清楚等。應採用一致且符合 IFRS/TIFRS 的會計政策,並在財報附註中清楚揭露。
案例:某家生技公司在申請上櫃時,因研發費用資本化標準與業界差異過大,遭主管機關要求重編財報,導致上市時程延宕半年。
2. 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制度
主管機關將審查企業是否依《上市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建置內控制度,並由內部稽核人員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完整循環稽核,且報告需提報董事會與監察人。
實務建議:
• 實施風險導向的稽核計畫
• 將 ESG 風險(如碳足跡、供應鏈道德風險)納入稽核範疇
• 建立「缺失追蹤與改善系統」,讓董事會掌握整改進度
⸻
二、跨專業合作:財稅與法規的整合應對
1. 與會計師合作:不只查帳,更要整體審慎評估營運模式
企業應與簽證會計師保持密切合作,不僅是財報查核,還包含:
• 重大交易(如重分類、併購)之認列合理性
• 收入確認與租賃會計政策一致性
• 預期信用損失模型設定是否過於樂觀
2. 與律師團隊合作:確保公司治理與揭露義務合規
法遵風險是常見的退件理由。企業應確認公司章程、董監結構、獨董比例、關係人交易、重大契約等皆符合證交所或櫃買中心規定。
案例:一家電子零件製造商,因未揭露關係企業間的擔保交易,遭主管機關認為資訊揭露不完整,必須補件重新申請。
⸻
三、ESG 已成關鍵審查標準:不再只是附錄
台灣自 2023 年起,金管會已陸續強化企業 ESG 資訊揭露義務,特別是碳盤查、供應鏈管理與董事會永續治理職責。ESG 不再只是加分項,而是上市企業的基本門檻之一。
1. 建立永續報告機制
• 年營收達一定規模(如10億以上),必須揭露永續報告書
• 須依據 GRI 準則編製,並逐步納入 TCFD 框架要求(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 若企業屬於高碳排行業,則需提交溫室氣體盤查與減碳策略
2. 建立ESG治理機制
企業應將 ESG 議題納入董事會監督職責,例如成立永續委員會、指定獨董負責 ESG 策略審議。
案例:一家紡織公司因供應鏈工廠被媒體揭露使用童工,股價大跌,公司在 ESG 永續報告中未揭露供應鏈審查程序,遭主管機關列入重大資訊補強項目。
3. 將ESG風險納入風險評估矩陣
這包括:氣候風險、水資源衝擊、ESG聲譽風險與法規改變影響(如碳稅制度)
⸻
四、策略建議:企業應採取的五大應對方案
1. 提早與資本市場專業顧問合作:如 IPO 顧問、產業分析師,提供市場觀點與審查趨勢預測。
2. 盤點與補強資訊揭露缺口:從財報到 ESG、從內控制度到董監職能評估,主動盤點並補強。
3. 進行 ESG 價值溝通訓練:協助高階主管與 IR 團隊理解如何與機構投資人溝通永續績效。
4. 建立持續的法遵與稽核迴圈:避免因法規更新造成違規風險,並能應對突發內控瑕疵。
5. 以風險為導向進行轉型管理:例如將碳足跡、綠能策略納入業務規劃,提升企業評價與上市成功機率。
⸻
結語:從財務健全邁向永續韌性
過往企業重視的是財務審查能否過關,但未來的上市門檻已轉向「財務與永續並重」。企業不僅要能說明財務數據從何而來,更要能證明其營運模式能在 ESG 挑戰下穩定成長。提前部署、組成專業團隊、打造清晰的永續策略,是當前企業在上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