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的孫武-最強臭直男兵法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今天來梳理《史記》這本書裡孫武故事的邏輯。

首先,我想用司馬遷的敘事手法,分析孫武高明在哪。

當年還在當學生的我,偶然讀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非常期待威震古今中外的兵聖孫武如何施展妙計、以少勝多打敗強敵。

畢竟孫武、孫臏、吳起可是中國史上三位傳說級兵聖,而當中又以孫武居首,孫武的故事肯定值得一看。

想不到,司馬遷短短500多字,就把古今多少像我一樣的讀者打發了!

更氣的是,針對兵聖孫武的戰場表現,司馬遷寫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下面呢?下面沒有了…可以啊,這很司馬遷!

過了幾年,我被社會幾輪洗禮,才漸漸懂得司馬遷的深意。

 

有時候,看書不是看作者寫了什麼,而是看他不寫什麼。

孫武身為兵聖,人生故事自然富有深層謀略。

司馬遷把謀略看得透徹,所以史記不寫戰場表現,恰恰向讀者呈現了謀略的高明。

怎麼說?

1.無功的大功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這是說我們很難看出強者為什麼成功,因為成功不是靠奇謀妙計,而是扎扎實實的準備、顧好每個環節、先一步防止任何可能的漏洞。

高手先一步把可能的漏洞堵好,沒人看得出他高明;次一等的人等漏洞出現了才補救,補救得好就可以當英雄。

打個比方,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擺空城計嚇走來突襲的司馬懿,帥!

但就實際面而言,守好城池讓司馬懿不敢來突襲,更是萬無一失。

問題是只會「守好城池」的諸葛亮一點都不帥,三國演義要登上暢銷排行榜,自然要編造空城計的精采故事。

所以真正的高手深藏不漏,也不希罕立下很酷的功勞,只求目的達成。

2. 「不說」的智慧

孫武是真正的高手,從源頭上堵住漏洞,所以司馬遷不寫戰場故事,只用孫武去吳國面試的經歷呈現他的高明,然後虛筆交代孫武最後有幫吳國橫掃四方。

小說《老殘遊記》論黑妞和白妞說書優劣,說「他(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

同理,吳起、孫臏的謀略人說得出,孫武的謀略人說不出,所以司馬遷說吳起、孫臏說了很多,說孫武說很少。

這正好也扣合司馬遷對此三人的評語「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因為能實踐的道理未必能言明,能言明的道理往往難以實踐。道可道,非常道。

3. 「不說」,那要怎麼表達?

史記裡孫臏、吳起的故事遠比孫武精彩,卻暗示了這兩位略遜孫武一籌。

司馬遷寫歷史手法精湛,用次一等的孫臏、吳起,襯托孫武真正的高明。

〈過秦論〉通篇氣勢磅礡,一一列舉秦國如何強大、掃蕩群雄,卻又只因為一群烏合之眾的反抗而土崩瓦解。

等到吊足讀者胃口,期待著賈誼解釋當中原因時,賈誼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就結束了。

這不是爛尾,更不是富奸,而是用最絕妙的描述,襯托最樸實的道理。

因為大道至簡,很多大道理小學生也會講,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當中富含智慧。

沒有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難以體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最好的人、事、物往往一直靜靜地處在你附近,但你總要先繞上一大圈,才能驀然回首看懂他的好。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故事主軸也是同樣的意境:主角為了找寶藏花光所有積蓄到了埃及,繞了一圈才發現寶藏其實就在自己家裡。看似可笑,但若沒有繞這圈,又豈能發現寶藏?又怎會有這趟精彩的旅程?

同樣道理套用到敘事手法,那些簡單的道理往往需要繞一大圈鋪陳,才能讓讀者重新領會當中奧妙。

 

回到故事本身。

原本是齊國人的孫武,選擇海外求職。

他拿出日後成為千古神作的《孫子兵法》當作面試作品集,來到吳國應徵。

CEO闔廬問:「你的作品集我看完了,可以弄場軍事演習給我看嗎?」

前面提過,司馬遷最後對本篇三位兵聖的評語是「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畢竟兵法寫得再厲害,終究是紙上談兵,業界最重績效。

面對履歷是張白紙、只有作品集很厲害的孫武,闔廬要求軍事演習很合理,只是暗示懷疑孫武的實際操作能力,多少不太禮貌。

面對此一懷疑,孫武簡單回答:「可」

闔廬又問:「可以拿女人來訓練嗎?」

孫武又回答:「可」

於是闔廬叫出后宮美女180人,參加本屆大型軍裝cosplay現場…啊不對,是給孫武軍事演習。

闔廬從一開始就懷疑孫武只會出張嘴;孫武人狠話不多,連續兩次都只回答「可」,只等後面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闔廬出難題刁難、戲弄,孫武深藏不露,只等後面順勢利用闔廬的戲弄達成戰略目的。我們且看他怎麼做。

面對這既像網美聚集現場,又像選美比賽的軍事演習,孫武還是發揮職人精神,按部就班把180位佳麗分成兩隊,讓闔廬最愛的兩位美女當隊長。

然後問眾美女:「你們知道自己胸口、左右手和背在哪裡嗎?」

忙著玩軍裝cosplay的美女們勉強暫停自拍短影片的動作,回答「知道~~~」

孫武繼續說:「要你們往前,就看胸口的方向;往左,就看左手方向;往右,就看右手方向;往後,就看背後方向」

眾美女繼續敷衍:「好~~~」然後等著看孫武這無聊直男出糗。

只見孫武煞有其事把斧頭等軍用刑具架好,開始像訓導主任一樣反覆宣讀簡單到不行的號令,持續收穫180名美女的白眼。

然後擊鼓命令美女們起立、立正、向右轉。

美女們笑翻。

「我上次起立、立正、向右轉,已經是小學了欸哈哈哈」

「x 連口令動作也要cosplay喔?會不會太無聊?」

「哈哈哈上面的臭直男有夠無腦」

面對闔廬的下馬威,孫武忍了。

無論是吳王闔廬,還是一群年輕美女,孫武都不便立刻對他們發作。

人越要登峰造極,就越要能吞下委曲,要是眉頭皺一下都不是好漢。

孫武忍住脾氣,說:「沒有約束好大家、號令不夠明確,是將軍的責任」。

 

忍耐不是叫你當縮頭烏龜,韓信忍胯下之辱是保護自己,孫武忍耐羞辱是為了鋪墊後面的謀略。我們繼續看下去。

 

然後孫武再次反覆宣讀簡單到不行的號令,並再次擊鼓命令美女們向左轉,美女們再次笑翻。

孫武說:「沒有約束好大家、號令不夠明確,是將軍的責任;號令明確了還不遵守,就是隊長的責任」於是準備把兩位暫時擔任隊長、闔廬最愛的兩位美女拖出去斬了。

什麼????

這簡直比直男行為研究社的怪咖直男還恐怖。

孫武怎麼突然下狠手?

闔廬會讓他斬下去?

斬下去孫武還用混?

我們繼續看下去。

 

闔廬看到這情景嚇得不輕,「小丑竟是我自己」!

趕緊派人對孫武求情:「我惹錯人了,現在知道你會帶兵,我沒有這兩位美女吃飯都吃不香,將軍手下留情」

孫武回答:「我現在被授權指揮任務,即使君主號令也有權拒絕服從」

於是剛剛還在偷笑孫武無腦的美女隊長,這下真的無腦了。

-

到這裡我覺得應該先梳理一下邏輯。

(1)為何孫武突然下狠手?

因為必須立威,而孫武的處境是「留情不下手,下手不留情」。

很明顯,從闔廬到宮女,沒一個人把他當回事。

不立威根本不能服眾,也不用指望士兵會聽號令了。

所以必須立威,必須狠。六韜說「斬一人而三軍振者,斬之」,軍隊沒在跟你講道理,只講結果。

而立威意味著修理不服從的人,那如果留對方活口,日後會被怎樣報復,光想就可怕。尤其,對方還是闔廬寵妃。

所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斬草除根。

於是砍腦袋一定要列入孫武的待辦清單,現在只剩如何做的層面。

孫武的高明,在於每一步都做對的事,如何做反而是其次,現代管理學把史記這段道理講得明白了。

這也是為何史記不容易敘述孫武的高明,孫武自己也只用行動證明實力,畢竟除非你深挖每項決策背後的邏輯,否則看不出做對的事哪裡高明。

(2) 闔廬會讓他斬下去?

既然腦袋必須砍,那要如何砍,才能達到立威目的又不被闔廬報復?

從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來看,我懷疑孫武一切都是有預謀的。

闔廬拿后宮戲弄孫武,孫武便順勢利用這些后宮給闔廬難堪;后宮輕視孫武,孫武順勢利用他們的輕視,找到理由對他們下狠手,藉以立威。

說是預謀,其實也不是創意十足的妙計,孫武仍然只是每一步驟都預先做出正確選擇罷了。一個正確決策,勝過十個有創意的妙計;一個錯誤決策,十個妙計都救不回來。

孫武一開始話不多,展現用行動代替虛言的務實風格,回應闔廬對他只會寫兵法不會實際操作的懷疑。

順著闔廬的要求,同意訓練宮女,這是將領願意扛責任,即使是有意刁難的任務也二話不說答應。

這部分有點小心機:孫武一口答應很難的要求;但回想陸遜、司馬穰苴當上指揮官前,都有先要求國君先給足夠權限或請有經驗的長官幫忙服眾。

我想一來是因為孫武的情況是演習,困難任務可以拿來表現;真正的戰場就必須想辦法降低辦事困難度,不能拿困難任務表現。

二來是因為孫武此時正在被面試,確實需要表現機會;陸遜和司馬穰苴兩位則是只求以最小成本取得勝利,要求國君配合些事情,降低打仗成本很合理。

三令五申極其簡單的口令動作,是執行標準行政流程。行政流程可不可以通融?當然也可以,只是此處不適合。高手就是在平平無奇甚至看似可笑的決策,贏過其他人。

第一次被宮女輕視,即使明知宮女就是沒把他當一回事,仍堅持標準行政流程。

於是,一切依行政流程走,也都給宮女犯錯機會。或者說有意扮演只會套行政流程的書呆子直男將軍,讓宮女越來越輕視進而一再犯錯,最終要斬隊長就師出有名,即便闔廬也阻止不了。

這就是真正的軍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說一是一,必須服從。

一切口令和動作都必須簡單,簡單到讓人覺得很煩,而且要不厭其煩重複說明和演練,保證戰場上不出錯。

反之,出錯就必須嚴懲,不能破壞規矩。

同樣道理套到工作也是如此,即便是講求創意的公司,很多時候也需要套煩人的標準流程辦事,不能出錯,尤其是重要的事情。

這正好點出年輕人常有的毛病(該不會只有我年輕時有這毛病吧?):事情只看表面,穿軍服很帥、戰爭遊戲很刺激,但當過兵就知道戰爭一點也不好玩又沒人權;主管光鮮亮麗,背後你永遠不知道他背負多少壓力。

闔廬沒理由阻止孫武動手,只能拿「我沒有這兩位美女吃飯都吃不香」求情。

畢竟論情論理論法,是闔廬自己不尊重求職者、是宮女把孫武當笑話,孫武只是依法行政,且軍法不能隨意破壞,否則有害軍紀。

這段應用上幾個孫子兵法的觀點。

一是「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武一開始看起來像只會套行政流程的書呆子,然而當宮女輕視書呆子孫武,搞到孫武行政流程處決時,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這讓我聯想到子產的一段故事。

子產曾說,火很恐怖,所以很少人會被火燙傷;水看起來很柔弱,反而讓很多人溺水。也確實,子產的繼位者不忍心用刑罰治理百姓,結果當地犯罪率提高,政府只好下重手鎮壓盜匪。繼位者的仁慈反而造成更殘忍的結果。當中道理值得深思。

二是「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這是說要順人事物本性行事,就像圓形的木頭會滾動、方形的不會。所以這裡孫武順著闔廬的戲弄、宮女仗著闔廬撐腰的輕浮態度和不懂軍法的弱點,一步步引導他們越做越過分,乃至於犯下軍隊中的大忌,讓孫武有理由拿兩個隊長祭旗,反向用他們的輕視,達到讓其他人不敢輕視的目的。

三是「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是說要在縱觀利害,今天被輕視,表面上有害,但當中必也有對你有利的東西。

高手要順著事物本身對你有利的一面辦事,也要防堵對你不利的一面。

(3)斬下去孫武還用混?

好了,孫武利用宮女的輕視找到理由動用軍法,讓闔廬沒法阻止他。

但有理由動手就夠?闔廬都已經求情了還不領情,難道不怕日後被找麻煩?

我想,除前面說的需要立威且不能留後患以外,另一個理由是利益綁定。

宮女腦袋掉下來前,闔廬要盡全力阻止孫武動手;掉下來後就得全力支持。

因為一旦木已成舟,孫武和闔廬就在同條船上了。

被害者家屬要是來追究,闔廬也躲不了責任,畢竟是闔廬利用宮女戲弄孫武,反倒孫武斬隊長只是依法行政,說起來闔廬責任可能還更大。

闔廬怎麼辦?只好跟孫武同舟共濟囉。

-

接著孫武另外找了兩個宮女接下隊長這屎缺,再次擊鼓指揮。這次宮女們笑不出來了,軍容壯盛,真要打起仗只怕不輸男人。

孫武報告訓練成果:陣型整齊、士氣高昂,只要老闆一聲令下,水裡來火裡去;KPI達成率100%,老闆可以來實際觀摩。

才剛對人家老婆下狠手,現在馬上又要對方觀摩成果,孫武直男扮演得夠嗆,可憐的闔廬也很難說什麼。真要耍賴把孫武斬了也不是不行,但沒辦法,強者就是要能忍,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你以為強者好當?孫武被闔廬刁難,忍;宮女輕視,忍;闔廬目睹老婆被孫武斬了,也得忍。

忍還不夠,你的忍如果只是忍氣吞聲,而不是真心能放下,那你的忍一點價值都沒有。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英雄;能愛一個人愛得轟轟烈烈,也能笑著祝福對方選擇別人,才是真愛。

闔廬愛妻被孫武斬了也不發作,還照常招待他去飯店休息,了不起。

但即便是這樣,孫武還是點了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闔廬忍得還不夠徹底。

前面孫武正要斬兩位女隊長時,闔廬說「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也不過是為了阻止孫武斬他老婆而講的空話。

這時闔廬才真正意識到,孫武絕不是只會講理論的書呆,也才知道原來自己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重視實務。

於是闔廬被半逼迫配合演出一場「為了軍法,連CEO夫人都能斬」的戲碼,從此重用孫武,於是在孫武這千古級經理人管理下,吳軍修理齊、晉兩大強敵,攻破楚國首都,威震天下。

原來,不是闔廬面試孫武,是孫武面試闔廬。

孫武也不是在訓練宮女如何當個稱職的義務役,而是訓練闔廬的管理方式。

只是被借了人頭的宮女比較可憐了。

總結

當年第一次讀史記,覺得孫武只是拿女隊長的命立威,沒什麼了不起,給我同樣權力,我也能把那群美女訓練成強大軍隊。

但其實並非如此。孫武的每一步都是精密設計的。

孫子兵法說戰勝不復,因為時空背景不同,作法自然不同,看似簡單的作法其實隱含對情勢的精準判斷,如孫武敢對女隊長下重手,必定是早就算好的。

「因應時空背景選擇正確做法」,聽起來不像什麼妙計,卻是最厲害的策略。

老子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這是說最簡單的做法反而最難破解、孫子兵法說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這是說最厲害的謀略是不用妙計,該怎樣做就怎樣做、沒有個人的意圖,故難以預測。

套用在工作上,就是新鮮人要多問,多問才能懂前輩做每件事背後的道理。

再者,「因應時空背景」也不是那麼簡單,需要情報的蒐集和精準分析。鬼谷子開篇便說「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這是說要能夠觀察事物陰陽兩面性,進而分析事物週期變化和人心,才能控制事情發展的關鍵。

鬼谷子策略關鍵常常在於預先分析,例如抵巇一篇強調在事情有細微徵兆時就做出反應,無論是阻止事情擴大還是趁機在事情擴大前準備好因應策略,坐收成果,都需要預先蒐集和分析情報。

所以,孫武的整段故事的言論也合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這不是說孫武不會講話,而是大智若愚、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言。

該講的東西,例如軍法、號令,即使看起來很簡單,孫武也願意三令五申以防萬一;反之不用多講的東西,例如能不能實地練兵、能不能拿宮女練兵,他只說一個字「可」,剩下的用行動證明。

最後那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更是直指要害,點出是闔廬自己要有執行魄力、重用有實務操作能力的下屬,順便給了闔廬一個重用自己的理由:孫武這年輕人一來面試就不給面子對CEO夫人下手,也是為了軍紀,務實的CEO有度量重用這樣的年輕人。

很多事情難以言明,道可道,非常道。

1. 因為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重要,而「出妙招把事情做對」好解釋,「因應時空背景選擇做對的事」難表達,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最佳決策就不同,無法把所有情況都講完,只能靠自己體會

2. 因為大道理通常很簡單,只能用行動體會當中深意

3. 因為在事情只有細微徵兆時就做出反應,往往旁人只會覺得你想太多;反倒是次一等的人等問題出現才危機處理,這種計策說出來大家都懂

4. 因為想成功必須準備各種可能方案,這意味著很多你預想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

5. 因為「扎扎實實的準備、顧好每個環節」這種最重要的事講了也不稀奇,反倒是奇謀妙計雖然不是重點卻很多東西可以講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深挖書中知識、延伸思考、分享有料好書,成為你的閱讀夥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梳理書裡邏輯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吳起的一生,從年輕時的求職經歷、被魯國開除,到在魏國、楚國的仕途,以及最終的悲劇收場,分析其性格特點、人生抉擇和成敗原因,並從中得到職場和人生的啟示。
本文探討吳起的一生,從年輕時的求職經歷、被魯國開除,到在魏國、楚國的仕途,以及最終的悲劇收場,分析其性格特點、人生抉擇和成敗原因,並從中得到職場和人生的啟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2020 刻印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藉由細讀史記,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
Thumbnail
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載於此,供參考。內容會以朔雪寒所考訂為基礎,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例如五變、九地的內容,會與朔雪寒所考訂有相當差異。 《呂氏春秋‧離俗‧上德》:「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
在吳軍《見識》書中第六章職場的盲點與破法,「職業中的帝道、王道與霸道」專文中,作者引用《史記》描述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過程來闡述「帝道、王道與霸道」不同概念,及執行「信念」後的職場結果。
Thumbnail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批評孫子的那些人....批評孫子兵法的那些人.... 朔雪寒(blogspot、方格子)的《孫子兵法論正》(一冊)、《道德經論正》(八冊),是極好論證教科書。從事考證的,應該多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那些人,是指哪些人呢?《孫子兵法論正》一一點名:杜牧、歐陽修、蘇洵、何去非、蘇軾、戴少望、高似
Thumbnail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2020 刻印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藉由細讀史記,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
Thumbnail
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載於此,供參考。內容會以朔雪寒所考訂為基礎,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例如五變、九地的內容,會與朔雪寒所考訂有相當差異。 《呂氏春秋‧離俗‧上德》:「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
在吳軍《見識》書中第六章職場的盲點與破法,「職業中的帝道、王道與霸道」專文中,作者引用《史記》描述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過程來闡述「帝道、王道與霸道」不同概念,及執行「信念」後的職場結果。
Thumbnail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批評孫子的那些人....批評孫子兵法的那些人.... 朔雪寒(blogspot、方格子)的《孫子兵法論正》(一冊)、《道德經論正》(八冊),是極好論證教科書。從事考證的,應該多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那些人,是指哪些人呢?《孫子兵法論正》一一點名:杜牧、歐陽修、蘇洵、何去非、蘇軾、戴少望、高似
Thumbnail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