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梳理《史記》這本書裡孫武故事的邏輯。
首先,我想用司馬遷的敘事手法,分析孫武高明在哪。
當年還在當學生的我,偶然讀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非常期待威震古今中外的兵聖孫武如何施展妙計、以少勝多打敗強敵。
畢竟孫武、孫臏、吳起可是中國史上三位傳說級兵聖,而當中又以孫武居首,孫武的故事肯定值得一看。
想不到,司馬遷短短500多字,就把古今多少像我一樣的讀者打發了!
更氣的是,針對兵聖孫武的戰場表現,司馬遷寫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下面呢?下面沒有了…可以啊,這很司馬遷!
過了幾年,我被社會幾輪洗禮,才漸漸懂得司馬遷的深意。
有時候,看書不是看作者寫了什麼,而是看他不寫什麼。
孫武身為兵聖,人生故事自然富有深層謀略。
司馬遷把謀略看得透徹,所以史記不寫戰場表現,恰恰向讀者呈現了謀略的高明。
怎麼說?
1.無功的大功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這是說我們很難看出強者為什麼成功,因為成功不是靠奇謀妙計,而是扎扎實實的準備、顧好每個環節、先一步防止任何可能的漏洞。
高手先一步把可能的漏洞堵好,沒人看得出他高明;次一等的人等漏洞出現了才補救,補救得好就可以當英雄。
打個比方,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擺空城計嚇走來突襲的司馬懿,帥!
但就實際面而言,守好城池讓司馬懿不敢來突襲,更是萬無一失。
問題是只會「守好城池」的諸葛亮一點都不帥,三國演義要登上暢銷排行榜,自然要編造空城計的精采故事。
所以真正的高手深藏不漏,也不希罕立下很酷的功勞,只求目的達成。
2. 「不說」的智慧
孫武是真正的高手,從源頭上堵住漏洞,所以司馬遷不寫戰場故事,只用孫武去吳國面試的經歷呈現他的高明,然後虛筆交代孫武最後有幫吳國橫掃四方。
小說《老殘遊記》論黑妞和白妞說書優劣,說「他(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
同理,吳起、孫臏的謀略人說得出,孫武的謀略人說不出,所以司馬遷說吳起、孫臏說了很多,說孫武說很少。
這正好也扣合司馬遷對此三人的評語「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因為能實踐的道理未必能言明,能言明的道理往往難以實踐。道可道,非常道。
3. 「不說」,那要怎麼表達?
史記裡孫臏、吳起的故事遠比孫武精彩,卻暗示了這兩位略遜孫武一籌。
司馬遷寫歷史手法精湛,用次一等的孫臏、吳起,襯托孫武真正的高明。
〈過秦論〉通篇氣勢磅礡,一一列舉秦國如何強大、掃蕩群雄,卻又只因為一群烏合之眾的反抗而土崩瓦解。
等到吊足讀者胃口,期待著賈誼解釋當中原因時,賈誼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就結束了。
這不是爛尾,更不是富奸,而是用最絕妙的描述,襯托最樸實的道理。
因為大道至簡,很多大道理小學生也會講,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當中富含智慧。
沒有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難以體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最好的人、事、物往往一直靜靜地處在你附近,但你總要先繞上一大圈,才能驀然回首看懂他的好。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故事主軸也是同樣的意境:主角為了找寶藏花光所有積蓄到了埃及,繞了一圈才發現寶藏其實就在自己家裡。看似可笑,但若沒有繞這圈,又豈能發現寶藏?又怎會有這趟精彩的旅程?
同樣道理套用到敘事手法,那些簡單的道理往往需要繞一大圈鋪陳,才能讓讀者重新領會當中奧妙。
回到故事本身。
原本是齊國人的孫武,選擇海外求職。
他拿出日後成為千古神作的《孫子兵法》當作面試作品集,來到吳國應徵。
CEO闔廬問:「你的作品集我看完了,可以弄場軍事演習給我看嗎?」
前面提過,司馬遷最後對本篇三位兵聖的評語是「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畢竟兵法寫得再厲害,終究是紙上談兵,業界最重績效。
面對履歷是張白紙、只有作品集很厲害的孫武,闔廬要求軍事演習很合理,只是暗示懷疑孫武的實際操作能力,多少不太禮貌。
面對此一懷疑,孫武簡單回答:「可」
闔廬又問:「可以拿女人來訓練嗎?」
孫武又回答:「可」
於是闔廬叫出后宮美女180人,參加本屆大型軍裝cosplay現場…啊不對,是給孫武軍事演習。
闔廬從一開始就懷疑孫武只會出張嘴;孫武人狠話不多,連續兩次都只回答「可」,只等後面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闔廬出難題刁難、戲弄,孫武深藏不露,只等後面順勢利用闔廬的戲弄達成戰略目的。我們且看他怎麼做。
面對這既像網美聚集現場,又像選美比賽的軍事演習,孫武還是發揮職人精神,按部就班把180位佳麗分成兩隊,讓闔廬最愛的兩位美女當隊長。
然後問眾美女:「你們知道自己胸口、左右手和背在哪裡嗎?」
忙著玩軍裝cosplay的美女們勉強暫停自拍短影片的動作,回答「知道~~~」
孫武繼續說:「要你們往前,就看胸口的方向;往左,就看左手方向;往右,就看右手方向;往後,就看背後方向」
眾美女繼續敷衍:「好~~~」然後等著看孫武這無聊直男出糗。
只見孫武煞有其事把斧頭等軍用刑具架好,開始像訓導主任一樣反覆宣讀簡單到不行的號令,持續收穫180名美女的白眼。
然後擊鼓命令美女們起立、立正、向右轉。
美女們笑翻。
「我上次起立、立正、向右轉,已經是小學了欸哈哈哈」
「x 連口令動作也要cosplay喔?會不會太無聊?」
「哈哈哈上面的臭直男有夠無腦」
面對闔廬的下馬威,孫武忍了。
無論是吳王闔廬,還是一群年輕美女,孫武都不便立刻對他們發作。
人越要登峰造極,就越要能吞下委曲,要是眉頭皺一下都不是好漢。
孫武忍住脾氣,說:「沒有約束好大家、號令不夠明確,是將軍的責任」。
忍耐不是叫你當縮頭烏龜,韓信忍胯下之辱是保護自己,孫武忍耐羞辱是為了鋪墊後面的謀略。我們繼續看下去。
然後孫武再次反覆宣讀簡單到不行的號令,並再次擊鼓命令美女們向左轉,美女們再次笑翻。
孫武說:「沒有約束好大家、號令不夠明確,是將軍的責任;號令明確了還不遵守,就是隊長的責任」於是準備把兩位暫時擔任隊長、闔廬最愛的兩位美女拖出去斬了。
什麼????
這簡直比直男行為研究社的怪咖直男還恐怖。
孫武怎麼突然下狠手?
闔廬會讓他斬下去?
斬下去孫武還用混?
我們繼續看下去。
闔廬看到這情景嚇得不輕,「小丑竟是我自己」!
趕緊派人對孫武求情:「我惹錯人了,現在知道你會帶兵,我沒有這兩位美女吃飯都吃不香,將軍手下留情」
孫武回答:「我現在被授權指揮任務,即使君主號令也有權拒絕服從」
於是剛剛還在偷笑孫武無腦的美女隊長,這下真的無腦了。
-
到這裡我覺得應該先梳理一下邏輯。
(1)為何孫武突然下狠手?
因為必須立威,而孫武的處境是「留情不下手,下手不留情」。
很明顯,從闔廬到宮女,沒一個人把他當回事。
不立威根本不能服眾,也不用指望士兵會聽號令了。
所以必須立威,必須狠。六韜說「斬一人而三軍振者,斬之」,軍隊沒在跟你講道理,只講結果。
而立威意味著修理不服從的人,那如果留對方活口,日後會被怎樣報復,光想就可怕。尤其,對方還是闔廬寵妃。
所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斬草除根。
於是砍腦袋一定要列入孫武的待辦清單,現在只剩如何做的層面。
孫武的高明,在於每一步都做對的事,如何做反而是其次,現代管理學把史記這段道理講得明白了。
這也是為何史記不容易敘述孫武的高明,孫武自己也只用行動證明實力,畢竟除非你深挖每項決策背後的邏輯,否則看不出做對的事哪裡高明。
(2) 闔廬會讓他斬下去?
既然腦袋必須砍,那要如何砍,才能達到立威目的又不被闔廬報復?
從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來看,我懷疑孫武一切都是有預謀的。
闔廬拿后宮戲弄孫武,孫武便順勢利用這些后宮給闔廬難堪;后宮輕視孫武,孫武順勢利用他們的輕視,找到理由對他們下狠手,藉以立威。
說是預謀,其實也不是創意十足的妙計,孫武仍然只是每一步驟都預先做出正確選擇罷了。一個正確決策,勝過十個有創意的妙計;一個錯誤決策,十個妙計都救不回來。
孫武一開始話不多,展現用行動代替虛言的務實風格,回應闔廬對他只會寫兵法不會實際操作的懷疑。
順著闔廬的要求,同意訓練宮女,這是將領願意扛責任,即使是有意刁難的任務也二話不說答應。
這部分有點小心機:孫武一口答應很難的要求;但回想陸遜、司馬穰苴當上指揮官前,都有先要求國君先給足夠權限或請有經驗的長官幫忙服眾。
我想一來是因為孫武的情況是演習,困難任務可以拿來表現;真正的戰場就必須想辦法降低辦事困難度,不能拿困難任務表現。
二來是因為孫武此時正在被面試,確實需要表現機會;陸遜和司馬穰苴兩位則是只求以最小成本取得勝利,要求國君配合些事情,降低打仗成本很合理。
三令五申極其簡單的口令動作,是執行標準行政流程。行政流程可不可以通融?當然也可以,只是此處不適合。高手就是在平平無奇甚至看似可笑的決策,贏過其他人。
第一次被宮女輕視,即使明知宮女就是沒把他當一回事,仍堅持標準行政流程。
於是,一切依行政流程走,也都給宮女犯錯機會。或者說有意扮演只會套行政流程的書呆子直男將軍,讓宮女越來越輕視進而一再犯錯,最終要斬隊長就師出有名,即便闔廬也阻止不了。
這就是真正的軍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說一是一,必須服從。
一切口令和動作都必須簡單,簡單到讓人覺得很煩,而且要不厭其煩重複說明和演練,保證戰場上不出錯。
反之,出錯就必須嚴懲,不能破壞規矩。
同樣道理套到工作也是如此,即便是講求創意的公司,很多時候也需要套煩人的標準流程辦事,不能出錯,尤其是重要的事情。
這正好點出年輕人常有的毛病(該不會只有我年輕時有這毛病吧?):事情只看表面,穿軍服很帥、戰爭遊戲很刺激,但當過兵就知道戰爭一點也不好玩又沒人權;主管光鮮亮麗,背後你永遠不知道他背負多少壓力。
闔廬沒理由阻止孫武動手,只能拿「我沒有這兩位美女吃飯都吃不香」求情。
畢竟論情論理論法,是闔廬自己不尊重求職者、是宮女把孫武當笑話,孫武只是依法行政,且軍法不能隨意破壞,否則有害軍紀。
這段應用上幾個孫子兵法的觀點。
一是「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武一開始看起來像只會套行政流程的書呆子,然而當宮女輕視書呆子孫武,搞到孫武行政流程處決時,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這讓我聯想到子產的一段故事。
子產曾說,火很恐怖,所以很少人會被火燙傷;水看起來很柔弱,反而讓很多人溺水。也確實,子產的繼位者不忍心用刑罰治理百姓,結果當地犯罪率提高,政府只好下重手鎮壓盜匪。繼位者的仁慈反而造成更殘忍的結果。當中道理值得深思。
二是「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這是說要順人事物本性行事,就像圓形的木頭會滾動、方形的不會。所以這裡孫武順著闔廬的戲弄、宮女仗著闔廬撐腰的輕浮態度和不懂軍法的弱點,一步步引導他們越做越過分,乃至於犯下軍隊中的大忌,讓孫武有理由拿兩個隊長祭旗,反向用他們的輕視,達到讓其他人不敢輕視的目的。
三是「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是說要在縱觀利害,今天被輕視,表面上有害,但當中必也有對你有利的東西。
高手要順著事物本身對你有利的一面辦事,也要防堵對你不利的一面。
(3)斬下去孫武還用混?
好了,孫武利用宮女的輕視找到理由動用軍法,讓闔廬沒法阻止他。
但有理由動手就夠?闔廬都已經求情了還不領情,難道不怕日後被找麻煩?
我想,除前面說的需要立威且不能留後患以外,另一個理由是利益綁定。
宮女腦袋掉下來前,闔廬要盡全力阻止孫武動手;掉下來後就得全力支持。
因為一旦木已成舟,孫武和闔廬就在同條船上了。
被害者家屬要是來追究,闔廬也躲不了責任,畢竟是闔廬利用宮女戲弄孫武,反倒孫武斬隊長只是依法行政,說起來闔廬責任可能還更大。
闔廬怎麼辦?只好跟孫武同舟共濟囉。
-
接著孫武另外找了兩個宮女接下隊長這屎缺,再次擊鼓指揮。這次宮女們笑不出來了,軍容壯盛,真要打起仗只怕不輸男人。
孫武報告訓練成果:陣型整齊、士氣高昂,只要老闆一聲令下,水裡來火裡去;KPI達成率100%,老闆可以來實際觀摩。
才剛對人家老婆下狠手,現在馬上又要對方觀摩成果,孫武直男扮演得夠嗆,可憐的闔廬也很難說什麼。真要耍賴把孫武斬了也不是不行,但沒辦法,強者就是要能忍,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你以為強者好當?孫武被闔廬刁難,忍;宮女輕視,忍;闔廬目睹老婆被孫武斬了,也得忍。
忍還不夠,你的忍如果只是忍氣吞聲,而不是真心能放下,那你的忍一點價值都沒有。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英雄;能愛一個人愛得轟轟烈烈,也能笑著祝福對方選擇別人,才是真愛。
闔廬愛妻被孫武斬了也不發作,還照常招待他去飯店休息,了不起。
但即便是這樣,孫武還是點了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闔廬忍得還不夠徹底。
前面孫武正要斬兩位女隊長時,闔廬說「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也不過是為了阻止孫武斬他老婆而講的空話。
這時闔廬才真正意識到,孫武絕不是只會講理論的書呆,也才知道原來自己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重視實務。
於是闔廬被半逼迫配合演出一場「為了軍法,連CEO夫人都能斬」的戲碼,從此重用孫武,於是在孫武這千古級經理人管理下,吳軍修理齊、晉兩大強敵,攻破楚國首都,威震天下。
原來,不是闔廬面試孫武,是孫武面試闔廬。
孫武也不是在訓練宮女如何當個稱職的義務役,而是訓練闔廬的管理方式。
只是被借了人頭的宮女比較可憐了。
當年第一次讀史記,覺得孫武只是拿女隊長的命立威,沒什麼了不起,給我同樣權力,我也能把那群美女訓練成強大軍隊。
但其實並非如此。孫武的每一步都是精密設計的。
孫子兵法說戰勝不復,因為時空背景不同,作法自然不同,看似簡單的作法其實隱含對情勢的精準判斷,如孫武敢對女隊長下重手,必定是早就算好的。
「因應時空背景選擇正確做法」,聽起來不像什麼妙計,卻是最厲害的策略。
老子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這是說最簡單的做法反而最難破解、孫子兵法說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這是說最厲害的謀略是不用妙計,該怎樣做就怎樣做、沒有個人的意圖,故難以預測。
套用在工作上,就是新鮮人要多問,多問才能懂前輩做每件事背後的道理。
再者,「因應時空背景」也不是那麼簡單,需要情報的蒐集和精準分析。鬼谷子開篇便說「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這是說要能夠觀察事物陰陽兩面性,進而分析事物週期變化和人心,才能控制事情發展的關鍵。
鬼谷子策略關鍵常常在於預先分析,例如抵巇一篇強調在事情有細微徵兆時就做出反應,無論是阻止事情擴大還是趁機在事情擴大前準備好因應策略,坐收成果,都需要預先蒐集和分析情報。
所以,孫武的整段故事的言論也合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這不是說孫武不會講話,而是大智若愚、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言。
該講的東西,例如軍法、號令,即使看起來很簡單,孫武也願意三令五申以防萬一;反之不用多講的東西,例如能不能實地練兵、能不能拿宮女練兵,他只說一個字「可」,剩下的用行動證明。
最後那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更是直指要害,點出是闔廬自己要有執行魄力、重用有實務操作能力的下屬,順便給了闔廬一個重用自己的理由:孫武這年輕人一來面試就不給面子對CEO夫人下手,也是為了軍紀,務實的CEO有度量重用這樣的年輕人。
很多事情難以言明,道可道,非常道。
1. 因為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重要,而「出妙招把事情做對」好解釋,「因應時空背景選擇做對的事」難表達,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最佳決策就不同,無法把所有情況都講完,只能靠自己體會
2. 因為大道理通常很簡單,只能用行動體會當中深意
3. 因為在事情只有細微徵兆時就做出反應,往往旁人只會覺得你想太多;反倒是次一等的人等問題出現才危機處理,這種計策說出來大家都懂
4. 因為想成功必須準備各種可能方案,這意味著很多你預想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
5. 因為「扎扎實實的準備、顧好每個環節」這種最重要的事講了也不稀奇,反倒是奇謀妙計雖然不是重點卻很多東西可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