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布衣一生卻青史留名,他才華橫溢純真自然,他好友遍天下卻自得田園之樂,他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文獻典籍《新唐書》中是這樣說的: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
從文獻資料記載可以看出來,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一直在鹿門山過著歸隱田園的生活。四十歲後,他來到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並在太學展示自己的才華,一時間名動四座,在長安城這個人才雲集的地方也出了名。
在長安,孟浩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也認識了很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還有朝中的大臣,這其中就包括宰相張九齡和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孟浩然和他們都建立良好的友誼。
尤其是李白,曾經在武昌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時,寫過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詩因人而名垂青史,人因詩而揚名千古,兩人的深情厚誼也被載入這首詩中,
在長安待了一段時間後,孟浩然又遊歷了很多地方,其實孟浩然的性格更適合過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於田園之間。
孟浩然淡泊名利,性格純真自然,寄情於田園之間
孟浩然在遊歷期間來到荊州,當時荊州的都督府長史兼山南東道採訪處置使是韓朝宗(韓朝宗就是李白詩中“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見韓荊州”的韓朝宗),韓朝宗對有為的青年才俊多有提拔,孟浩然這樣一位極具才華的人自然引起了韓朝宗的青睞,而當時孟浩然恰好就在荊州,所以自然就收到了韓朝宗的邀請。
韓朝宗打算將孟浩然舉薦給朝廷,約定好了日期,可是到了赴約的日子,正好有朋友來拜訪孟浩然,孟浩然便和朋友把酒言歡,喝的酩酊大醉,把和韓朝宗約定好的事情置之不理了。孟浩然雖然失去了這次舉薦的機會,但是孟浩然對自己的行為一點也不後悔。
採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卹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
從這則故事中能看出來,孟浩然是真性情中人,對功名利祿看得很輕,是淡泊名利之人,這是天性使然。孟浩然一生布衣的生活反倒成全了他,使他成為優秀的田園詩人。使中國的詩壇上多了一位田園詩人,也由此而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田園詩歌。
孟浩然的詩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傳唱千年經久不衰
孟浩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他的成就都體現在反映田園生活的詩作中,他的詩作通俗易懂,即使到了現在,他的很多詩句都在傳唱中。
像孟浩然的《春曉》詩被選入了教科書中,成為學習詩歌的啟蒙之作,也成為了打開唐詩寶庫這扇門的一把鑰匙。《春曉》還被改編成兒歌,成為了幼兒接觸唐詩韻味的最佳選擇之一。
孟浩然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歌的《春曉》,有其獨特的亮點,讀起來韻味十足,自然流暢,朗朗上口。原詩如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詩題中“曉”,就是天剛亮的時候,像“拂曉”這個詞語就是指天快亮的時候,詩題“春曉”則是指春天的早晨,天剛亮的時候。
這首詩是五言絕句,全詩四句二十字。每一句都是一幅清新的畫面,意境真切,這是本詩最大的特點。
《春曉》解讀
(一)“春眠不覺曉”
起句“春眠不覺曉”緊扣主題,這一句詩僅短短的五個字,內容卻很豐富:這一句描寫的自然真切,詩人如夢初醒,眼前的情景是一個如詩如畫的一個早晨。
這一句如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如流水般徐徐道來。在一個春季的早晨,詩人睡醒了。常言道“春困秋乏”,一般到了春季,由於代謝增加和生物鐘的改變,人們更容易感到疲憊,睡眠時間自然就會長一點。
這句詩也印證了孟浩然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孟浩然雖然布衣生活,卻沒有衣食之憂,並沒有過著“晝出耘田”的辛苦農耕生活,從詩句中讀出,孟浩然醒來之後是怡然自得的,而且還躺在床上。
“不覺”二字讀來非常舒服,非常自然,淺顯易懂,接近直白的表達,但是依然不掩其清新脫俗的韻味。整句詩中未曾出現人物形象,但“春眠不覺曉”這五個字將詩人一覺睡到天亮的這件事情不著痕跡地描繪了出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天色已明、萬物初醒、晨光絢麗、空氣清新的春景圖。
這句詩是如此的詞真意切,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一覺睡到自然醒能說的這麼富有詩意、富有美感,也就數這位內心無憂無慮的田園詩人孟浩然了。
詩人一覺睡到天亮,睡眠質量很高,完全趕走了春困,渾身說不出的輕鬆愜意舒服,當然心情也是很好的。
(二)“處處聞啼鳥”
這一句緊承第一句,如此的春日早晨,如此的良辰美景,怎麼能少了鳥兒的歌聲呢?這是詩人還躺在床上就感知到的,從窗外傳來的陣陣悅耳的鳥鳴聲中可以感知到,這是一個迷人的早晨。這一句詩充滿了活力,充滿了和諧歡快的音樂感,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就是“處處”二字,這兩個疊字連用,恰恰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們孟浩然居住的環境非常好,庭院四周都是綠樹環抱,鳥兒的鳴叫聲才會從各個角度傳入詩人的耳中。這樣的一個庭院是理想的居住環境,少了紛繁的建築和人聲的嘈雜,這樣的一處家居環境也是孟浩然這位田園山水詩人的安居之所。
其次就是“聞啼鳥”,在這樣一個自然睡醒的早晨,一醒來,裊裊的鳥鳴聲就傳入耳朵,悅耳動聽,無形中為這個早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機與活力,一個春意盎然的早晨,一個如此的良辰美景怎麼能少了鳥兒的歌聲呢?
這一句詩沒有寫出樹木的繁茂,卻從一個側面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面。
還有就是詩句中沒有寫明是什麼鳥兒在鳴叫,只用一個“啼”字和一個“鳥”字,就把各種鳥兒的鳴叫聲都表現了出來,高度的凝練,其實我們也能想像的出來,這就是鶯歌燕舞的場景,百鳥爭鳴的場景。
樹是鳥兒們的家園,鳥兒在陣陣啼鳴聲中迎接著美好一天的到來,迎接著天邊的朝霞,一切都是萬物初醒、生機勃勃的樣子。
在這個“處處聞啼鳥”的早晨,怎麼能缺少了花香呢?有鳥語也要有花香呀,這才是春天的美好景象。可是花香呢?
(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聽著鳥兒的歌聲,一時非常愜意,他突然記起來昨天晚上刮風了,也下雨了,此刻他才如夢初醒。
“夜來風雨聲”這一句是詩意的轉折,詩人沉浸在歡快的鳥語中,突然記起了屋外開放的花兒,夜裡可是又刮風又下雨的,正在開放的花兒怎麼樣了?
風吹雨打之下,花瓣會不會掉落呢?會不會落紅滿地呢?昨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的一個好天氣,昨天孟浩然還在欣賞百花齊放滿園春的景色。
可是天氣說變就變,夜裡就是刮風下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春天天氣的多變。孟浩然本打算今天繼續欣賞這悅目的滿園春色,可是一想到花兒被風吹雨打,內心不由得擔心起花兒的命運來。
“夜來風雨聲”是詩人的回憶,回憶昨晚的風雨,這句轉折是插敘的寫作手法,展示的是一份天氣的晴雨表。敘事中插入回憶、天氣的變化,詩人內心的微妙變化都高度集中在“夜來風雨聲”這一句中。也讓這樣一份美麗的春景畫卷更多了一些層次。
“花落知多少”落紅滿地是詩人不願看到的,這是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詩人惜春的真實情感,全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都在這一句中得到了昇華
“花落知多少”是詩人內心的擔憂,孟浩然很清楚花兒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外面是不是已經落紅遍地,花兒是不是已經失去了昨日萬紫千紅的嬌豔?
這是詩人內心真正的擔憂:這一句似落花之聲的悄無聲息,和昨夜的風吹雨打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句又好似詩人內心在喃喃細語,卻道出了詩人無限的惋惜之情。
落紅滿地大抵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情,這更加表達出了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真實感情。
從這句詩中也能看出來孟浩然所擔心的重點,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裡,雨水是很珍貴的,常言道“春雨貴如油”,田地裡的莊稼應該是最需要雨水滋潤的。
可是詩人擔心的卻恰恰是開放的花兒,這是詩人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恬靜自然性格的真實反映,全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也都體現在這一句中。
全詩以“春曉”二字為題,以詩人在不知不覺中自然醒來起始,繼而又寫到充滿生機的百鳥爭鳴聲,轉而回憶昨夜的風吹雨打之聲,最後在詩人內心“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惋惜聲中結束。
全詩將四幅春景圖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每一幅畫面都是如此寫意,又如此情真意切。每一幅畫面又是這麼引人入勝,富有生活氣息、富有生活情趣,將詩人純真自然的性格刻畫了出來,將詩人真實的情感細膩生動地表達了出來,讀此詩餘音未了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