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把冷氣當作降溫的工具,實際上,它的功能是將室內的熱轉移到室外。冷氣本身不產生冷,只是搬運熱。這個過程看似高效,因為熱泵系統(Heat Pump)的**能效比 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通常可達 3~4:每消耗 1 單位電能,可以移走 3~4 單位的熱。
相較之下,傳統電暖器的 COP 永遠是 1。因此普遍認為:制熱比制冷更耗能。
但這個結論忽略了一件事:制冷所造成的「次級熱負荷」。當冷氣把熱排到戶外,它不只是移動熱,
而是將熱留在城市中。牆面吸收、街道蓄熱、夜間不降溫——這就是熱島效應的源頭之一。冷氣排出的熱會反過來提高環境溫度,讓冷氣效率下降、耗電增加,形成惡性循環。相比之下,制熱不會產生這種外部連鎖反應。熱能留在室內,不擴散、不推卸,不影響整體環境溫度。
當兩者都使用高 COP 系統時,制熱在系統層面反而可能比制冷更環保。重點不是哪個裝置更省電,而是:誰承擔了這些熱?這些熱留在哪裡?
當越多空調排出熱,城市越熱,冷氣越無效,能源消耗越高。我們追求的是個體舒適,卻加劇了群體負擔。
冷氣的問題,不是效率不夠高,而是熱的責任被轉嫁得太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