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和人單獨兩人出國旅遊,雖然不是和伴侶,但體驗過後,深深理解且認同以前聽聞「伴侶一定要一起過夜旅遊」的說法,尤其最好是兩人都不懂當地語言,同樣的「無能」、沒有由誰照顧誰(而是互相照顧),是一個會讓人原形畢露的情境。
我與友人C雖然有幾次在台灣過夜旅遊的經驗,但這一趟去日本連續7天、幾乎24小時形影不離是全新的體驗。
以下記錄幾個我有印象的衝突片段(依照發生的時間序),以及我們處理的方式。
衝突一:我一直自言自語
去到國外,各種事物都新鮮、令人興奮,我自言自語的頻率,相比平常高到令友人C飽受干擾,因為我的自言自語裡會有些問句,比如:「超酷的!為什麼會這樣?」、「這是什麼?你有看過嗎?」
友人C:「我分不清你哪些時候是在自言自語,哪些時候是真的想要問我的意見。」
解決方法
建立互動規則,我:「請都當作是自言自語,如果我真的想問你,我就會再問你一次。」
衝突二:我一直baby talk
同樣是因為到國外太興奮、太放鬆了,我會不自覺用撒嬌的語氣說話,友人C過往有相關的負面經驗,因此對於這種baby talk強烈反感。
解決方法
很簡單,我要留意不要再無意識地這麼說話XD
衝突三:兩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態度完全不同
友人C買了實體的交通卡,我們找到機器要儲值,正當對著螢幕閱讀顯示內容、點擊按鈕時,我還沒讀完日文(我有基礎日語能力)、友人C就直接按了其中一個按鈕,我慌忙地表示「好像按錯了!」而整個取消、退出卡片重來儲值。後來儲值成功先去趕車,上了車才開檢討會(我們很常復盤、開檢討會)。
我驚訝得知擁有豐富國外旅遊經驗的友人C,都是靠「直覺」在旅遊,比如該怎麼操作機器、該去哪及怎麼搭車,他完全是「依照使用者經驗的角度,應該就會是按這個鈕;依照交通系統的設計,應該就會是……」,他將所有在旅行當中,需要「認真理解後下判斷」的事情都稱之為「雜訊」,他比較像是只要能夠達到目標(比如:「天黑前抵達某某小鎮」,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狀況都不太要緊。
對我而言,真是太瘋狂了!雖然我也不介意發生突發狀況,但凡是可能可以理解的都一定會努力看看,如果因為靠直覺或憑感覺而導致一直操作錯誤,我反而會覺得浪費了時間。(mbti中,我本自詡為P人,這個事件似乎凸顯了我是個J人…?)
當下其實有一點火氣,覺得「蛤?到底在幹嘛?等個幾秒讓我看一下是會怎樣嗎?」,但立刻察覺「居然因為這種小事情生氣」的自己太白癡了而笑出來。
解決方法
明確分工,講好由誰負責,另一個人就不要插手處理的方式。因為此次我想要盡量在旅途當中練習日文,協議後大部分都是我負責溝通或是處理事情,友人C可以耍廢、正好落得輕鬆~
衝突四:兩人意見、判斷不一致
某天要搭公車,我們圍在公車站的路線圖前,研究要往哪個方向搭、在哪一側搭,我迅速地判斷是這一側,同時公車也來了,當下友人C還沒搞清楚、甚至覺得應該是在對向搭車才對,我相當理所當然地表示就是這一側,我們還是上了公車。上車後兩人才再重新釐清了一下彼此的判斷邏輯和緣由。(我是對的,因為出發前的旅遊功課是我做的XD)
解決方法
如果當下不確定誰對誰錯,就先相信其中一個人的判斷、讓他做決定,就算之後發現錯了,也不要碎念抱怨、馬後炮,而是共同承擔錯誤。而且說起來,就是損失一趟約兩百塊日幣而已,下一站下車再搭回去就好了,也不是什麼大事。
到處都是衝突點,也是珍貴的記憶點
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確實都是有機會變成衝突的地方。
比如我想要多走一段路看看有什麼,但友人C不想,我就一個人去,他在原地等我或者自己找個小店坐下來;他身體比較敏感、容易有各種過敏反應,體感覺得不舒服就那個不要去、這個不要吃之類的,我也沒什麼執著、配合他找其他選項。
其實就是知道彼此對旅遊的態度或期待,不要想強加什麼在對方身上,也沒有一定要整段旅程都一起行動、給彼此一些空間,還有一些互相配合、規劃之外或犯錯的餘裕。
和友人C的相處模式,一直都是實話實說、不會勉強或隱藏自我,但在這趟旅行中,看見了友人C其他沒看過的、在原本相處裡不會看到的面向,意料外地又更認識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