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南投國姓《Tsai P.咖啡莊園》|如果蔡教授是一隻豐富飽滿的豆子,他的前中後調是什麼風味?

拜訪南投國姓《Tsai P.咖啡莊園》|如果蔡教授是一隻豐富飽滿的豆子,他的前中後調是什麼風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櫻花盛開的季節,在暨南大學遇到來擺攤的蔡教授咖啡。蔡教授(人稱蔡P)在攤位磨豆、手沖,那個香味是一種召喚,把我帶到攤位前。他專注又笑鬧地沖煮咖啡,邊測量克數邊與好奇的我閒話家常,你從哪裡來?平常有在喝咖啡嗎?喜歡喝什麼咖啡?我無法清楚精準地回答這些問題,當我看到咖啡粉慢慢澎起來,跟著水流被吸入漩渦,平時將濾掛包隨意灌水的我,此刻感受到儀式的神聖,好像叫醒了什麼。近期終於來拜訪蔡教授位於國姓的咖啡園,開啟從種子到杯子的探訪之旅。


一抵達莊園,蔡教授熱情地招待他的手沖咖啡。他先悶蒸,等待溼潤的咖啡粉釋放氣體,讓咖啡可以被更完整的萃取。當一杯咖啡來到面前,要怎麼喝呢?怎麼感受咖啡的形式和強度?是強烈還是柔順?是滑順還是顆粒?是濃郁還是稀薄?從熱熱喝到冷冷喝,味道從腦腔到鼻腔,是突出還是平衡?蔡教授沖咖啡的當下,也完整萃取了他的生命經驗,我的嗅覺和味覺帶著這些疑問,在咖啡冷掉之前沿著香氣回溯,去經歷蔡教授這隻豆子風味的層次和演變。


前調:土地與人的酸甜印象

土地的前世今生—從五穀雜糧到檳榔,這片山把他們養大


此地坐落於南投縣國姓鄉長豐村,海拔約750-950公尺。從最初的五穀雜糧、陸稻、香蕉、梅子、檳榔再到現在的咖啡,歷經氣候、水災、地震、國際政治的變遷,土地上作物的演變是國姓鄉的縮影。蔡教授生動地描述當初這些作物的風光,像是:帶一串香蕉去留學,就能抵整年學雜費;山上梅子收成一年,可以在上下買一塊稻田;那時候檳榔一顆18塊,雞蛋一斤16塊還有找。這些豐饒不只存在於這些傳說裡,父母用這片山把他們養大。


從自動化工程系副教授到純手工農夫—咖啡小白還有鼻竇炎,什麼都聞不到


蔡教授民國五十年出生,七年後離開了這片山出外讀書。他在南開科技大學擔任自動化工程系副教授,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過後,國姓鄉的地貌和作物有了很大的轉變,蔡教授跟隨他的大姐試種一百棵咖啡樹,之後他承襲父母留下來的土地,在民國一百零二年回來故鄉種咖啡。在隨意種種與真正回鄉,間隔了十四年的時間。那時候蔡教授根本不懂什麼是咖啡,他說他自己是一個「咖啡白癡」,而且年輕就患有鼻竇炎的他,難以精準地聞到味道,甚至在烘豆時另一片山頭的人跟他說好香!他自己卻聞不到?他大笑自嘲這樣也能賣咖啡喔?!這期間他努力學習咖啡知識,參加暨南大學水沙連育才與異地實踐USR計畫,從管理、病蟲害防治、嫁接技巧、後製技術、行銷、財務管理……,慢慢聽慢慢學,親近咖啡跟它對話。

raw-image
咖啡園裡準備含苞待放的花苞們,與有著淡淡茉莉花香的白色咖啡花。
中調:有機栽種的濃郁,什麼咖自己定義

草生栽培—培養善的循環與生態多樣性,展現你是什麼型


蔡教授不是在剛開始回鄉,就決定用有機方式栽種咖啡。那時候他使用慣行農法,戴著防毒面具在山坡上來來回回噴藥,體力很難負荷之外,他無法確定這些農藥留在樹上到底有多少?也無法直接解決咖啡果小蠹的害蟲問題,農藥幾乎都被泥土吃掉殘留毒素,地上的昆蟲和微生物都死光光。後來蔡教授開始轉往友善農法,希望能夠與這片父母留下來的土地共同生活。而草生栽培作為自然農法的一種方式,不使用除草劑,讓草樹自然共生。不僅能讓山坡地的土壤有更好的保水度和抓地力,也能夠調節冷熱、轉化土壤,留一個空間讓草底下的微生物、小蟲相互作用,維持生態的多樣性,讓良善的循環在土地上永續。蔡教授的咖啡莊園並不那麼莊園 (可能更像是公園?),扶疏的檳榔樹、橄欖樹、含笑花、梅子、光臘樹、九芎、樹葡萄、板栗、無患子......,一起在這長大。然而有機並不是這麼浪漫,要和自然共存共榮更不是只是金句,不過在轉往無毒種植和有機栽培的路上,也某部分定義了蔡教授:我是誰?我用什麼樣的方式種咖啡?

raw-image
左圖為被咖啡果小蠹入侵的果實。右圖為木蠹蛾的幼蟲,又稱鑽心蟲。

不可能是動物溝通師吧?!—講清楚說明白就可以心有靈犀


咖啡園裡什麼都有,有小鳥、猴子、山豬、白鼻心、老鼠、青竹絲……,蔡教授興奮地分享他與這些動物朋友們的神奇經歷。像是他是如何與山豬協商香蕉的瓜分,第一年香蕉樹上的一串香蕉,被山豬全部端走,然而在蔡教授的積極協調之下,第二年山豬留了半串香蕉給他;抑或是在毫無溝通的情境下,蔡教授只是心中想著,想要在哪裡種一株苦茶樹,隔天山豬直接挖好一個地方,而那裡正是心中的理想之地;又或者某天發現咖啡樹周圍的草被清乾淨了土被挖鬆了,但咖啡樹卻毫髮無傷,還附贈一部分的梯田平台,山豬根本是咖啡園的夜晚小精靈;還有赤尾青竹絲也在蔡教授的勸說之下,隱身山林,不再出來嚇人;猴子也乖乖地與咖啡園保持安全距離,並沒有嚴重的猴害。

所以蔡教授到底如何與這些動物們溝通呢?他有什麼樣的心法?他說一定要給這些動物善念、給他鼓勵、給他讚嘆、再給他講清楚說明白。他認為萬物有情,可以在友善農法的實踐中,經歷這些不可思議。

raw-image
三種咖啡豆的處理法。由左至右分別是:水洗、日曬、蜜處理

 

後調:沖咖啡是辛苦勞動後的享受,互動讓尾韻更綿長

這是什麼風味?—以擺攤作為召喚的一種方式


從栽種、採收、烘豆、銷售,都是由蔡教授一手包辦,而他最喜歡的環節是沖咖啡,那是勞動幻化為豐富香氣,可以與人分享的時刻。而擺攤是少數機會能夠與顧客面對面,能夠結識新知也能召喚舊雨。蔡教授很注重在攤位上與人的交流,如果能夠慢慢沖、慢慢喝、慢慢聊,那就能專注在當下,盡情探索眼前的這杯咖啡的前世今生。

raw-image
跟蔡教授漫步在咖啡園。他沿路解說,也沿路清園。


所以呢?—你說蔡教授這隻豆子到底是什麼風味?


我不是從事咖啡或餐旅背景的工作,也只是在校園有一面之緣的研究生。事前與蔡教授聯絡,詢問能不能去咖啡園看看的時候,心情其實有點緊張,因為我真的是很來路不明,但蔡教授超快回覆Line訊息,當下就答應,而且還馬上列出他可以的時間,絕對是被召喚了!開著車經過蜿蜒的山路,蔡教授開心地迎接我們,分享他對咖啡的各種知識還有生命故事,完全可以說:聽君一席話,不只如聽君一席話,更是品嚐到一支有趣的咖啡豆,進行層次豐富的有趣對話。


再次謝謝蔡教授。(❀╹◡╹)

 

raw-image
蔡教授的咖啡與他的蔡教授咖啡杯。








avatar-img
美髮沙龍
1會員
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