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段落
警語:文章內容為芙莉蓮將手頭相關資料彙整,並加上自己經驗整理而成,並不敢保證所有內容的正確性與即時性,若文章內容有更新,會再發文通知。
在學習信貸魔法之前,芙莉蓮先帶你們來了解一下通膨
「別被通貨膨脹吃了錢啦」
芙莉蓮曾在書裡讀到一段話,「財富管理系統中,最讓人難以掌握的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我們可以主動調整自己的資產配置,可以主動替自己的人生做規劃,卻無法主動應對貨幣價值的變化。主要原因就在於決定貨幣時間價值的主動權掌握在政府和中央銀行手裡。」
其實學習投資,有部份也算是解決通貨膨脹讓資產貶值的問題,進而追求讓資產增值的目標。如果不要越來越窮,就是投資報酬率至少要高於通貨膨脹率。
嘿嘿,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樣是通貨膨脹,雖然手中的紙鈔購買力下降,但對於借錢的人來說,通貨膨脹反而成為他的朋友了!因為現金會貶值,你欠銀行的錢不變,但是還給銀行的錢購買力也隨著通膨下降了,越晚償還,價值越低。
沒錯,對抗通膨最好的武器就是「負債」,負債的人是通膨唯一的受益人,通貨膨脹的本質就是貨幣價值縮水,這對於債務人而言,意味著未來還的錢「少」了(但這不代表通貨膨脹能減輕你的債務,穩定的薪資收入及適當的現金流才是你生活無虞的保證)。
台灣的CPI,其實沒有確切反映某些物價變化,如果將自用住宅價格(房價)和真正可反映市場價格的房租,納入CPI計算,我們看到的通膨率,可能要再加上2.5個百分點!所以當銀行貸款利率比通膨率低時,欠銀行的錢可以越晚還越好,將貶值的成本讓銀行背負,但若貸款利率高過平均通膨率,就要考慮盡快償還本金了。
「不要害怕負債」
芙莉蓮在之前文章有談到一個觀念,容我再複習一次:
現在開始要轉化思維,把還本金等於儲蓄的觀念拿來取代原本每月還負債貸款的想法,並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來複利滾雪球。
在「財富的底層邏輯」這本書中有提到:很多人不曾意識到,自己窮是困在原生家庭的金錢教育中。芙莉蓮在摸索理財魔法的過程中,也不斷告誡自己,我們觀念不能墨守成規需要改變,要翻轉財富現況前一定要先翻轉觀念,你現在可以閉上眼問問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周遭朋友或長輩是不是有灌輸你「負債是不好的,欠銀行錢要趕快還清」這個觀念?如果有的話,可以再回想一下,現在你周遭那些覺得負債不好的人,他們的生活好嗎?你會想過他們那種生活嗎?如果你出生於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的觀念是把負債看成毒蛇猛獸,那你照著父母的觀念走,或許就是下一個階級複製,若他們給你的觀念是正確的,那為什麼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
你以為欠錢最多的都是一般人嗎?錯了,欠錢最多的是富人。你想要跟銀行借多少錢,取決於你在銀行眼裡值多少,你現在走進去銀行說要借個幾千萬幾億,你覺得銀行有可能會借給你嗎?一家金融機構曾做過調查,發現美國排名前幾大的富人,幾乎人人都有很高的負債,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所欠的債都用來投資,不是消費。他們懂得使用貸款額度和財務槓桿,將債務活用,讓自己的投資收益更上一層樓。(例如:銀行負債比都高達九成啊)
我們來看看台灣前幾大權值股截至2024年第三季
台積電負債比34.77%
鴻 海負債比57.92%
聯發科負債比37.41%
台達電負債比48.77%
富邦金負債比91.91%
你會覺得這些企業很危險嗎?台灣前50大權值股,家家都有負債,因此,也別把負債污名化了。大部分的受薪階級要存到兩三百萬,除了要有堅強的存錢毅力還要有克制慾望的能力,說實在的很難;但透過適度的負債去增加自己的資產可以作為一個參考選項。
與其遠離負債,倒不如活用負債,多瞭解借錢及運用金錢的方式去做投資,不要羨慕懂得運用金錢賺錢的人,試著改變思維運用負債,因為它是一個獲得財富的機會。
雖然全球都在談論川普的關稅政策是否會造成通貨膨脹,但以目前聯準會已經降息的情況下,應該還不必懼怕負債,前提是如果你
1.不是借錢去消費
2.有穩定的現金流來支付負債每月要償還的金額
3.你的投資理財商品年報酬率能超過債務的貸款利率
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舉債是一種催化劑,適度舉債可以加速你達到追求財富自由的目的,依目前台灣的利率,別過度害怕負債。
「在信貸之前」
終於來到主題了,上面聽芙莉蓮一連串的說了那麼多,好,現在不害怕負債了,因為負債是拿來買資產的,想要開啓第一次的信貸,在能力範圍內試著借貸投資,那在開始信貸之前,還有什麼要注意的?
在進行借貸投資之前,務必確認~
1.貸款要在能承受的範圍,同時不造成生活壓力
之前文章有談到,信貸就是先把自己未來的錢借出來,再每月存回到,因此~就是先跟未來的自己預支,既然未來會有,代表你要有一套還款計畫,清楚的算出每月收入、支出、儲蓄率、現金流有多少,才能知道自己每月的還款能力跟借款能負擔的額度。
2.你的投資可以獲得收益,同時獲利高於風險
投資就是冒「經過計畫」的風險,去獲得合理的報酬。既然有事先做足研究,了解可能遇到的風險跟能獲得的報酬,再根據具體的資訊和事實,去做資金投入的動作,這樣的勝算當然會比較高。
其實借貸的重點在於事前先評估自身對金錢的『掌控能力』,借貸是一種財務分配的概念,如果分配不均,容易導致財務風險增加,所以在借貸前,得先做好個人財務評估,看看自己的「消費能力」跟「儲蓄力」,如果你每月都是透支的月光族,那麼你不適合借貸;反之,如果你像芙莉蓮一樣,每月清楚知道自己的收支狀況,在收支比為正的情形下,便可以試著從小額開始借起,利用負債增加自己的好債,並且有計畫的提高個人資產。
記得~謹慎評估自己的情況和能力,才能避免日後陷入「以債養債」的困境。
額外提醒:
不要過度槓桿: 借貸投資是利用槓桿效應放大收益,但也同時放大風險,應避免過度槓桿操作。
不要盲目跟風: 不要因為看到他人投資獲利就盲目跟風,應獨立思考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