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因緣品偈云:
1. 萬事萬物、皆不由自性、他性、自他性、或無性而生,是以,萬物無生。
2. 萬物之自性、不存於緣中;自性既不存,他性亦不存。3. 有四種緣: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更無第五種。
4. 無任何果、從緣、或不從緣而生,亦無任何緣、生果、或不生果。
5. 果既從某物而生,稱其為緣,如此,則當該果未生時,何不稱其為非緣呢?
6. 果、無論不先存於緣中、或已先存於緣中,皆不可能;倘若,果不先存於緣中,則此緣、又是何果之緣呢?倘若,果已先存於緣中,則又何需有、緣之存在呢?
7. 當從緣生果一事、無法否定、肯定、或兼容時,怎能言、因緣之存在呢?
8. 果若未生,彼即無滅;有何事物、既無生滅、又需從次第緣而生呢?因而,其次第緣不存在。
9. 諸佛所宣說、真實微妙之法性、全無所緣緣;如此,則所緣緣、又存於何處呢?
10. 萬物之自性、既不存於緣中,則無有相,故,若曰:「此有故彼有」、便是謬言;是以,無有增上緣。
11. 於和合緣、一一緣中,求果不可得;緣中既無果,則果又何能、從緣而生呢?
12. 若謂:緣中無果,而果仍可、從緣而生者,該果何不從、非緣而生呢?
13. 設若,果從緣而生,而該緣既無自性,則所生之果,乃是從無自性而生,如此,則果豈是、從緣而生呢?
14. 果既不從緣而生,亦不從非緣而生,則無有果;果無,緣與非緣亦無。
(評曰:
1.
「自性、他性、自他性、無性」乃自性之四句辯證,即:有自性、無自性、亦有亦無自性、非有非無自性也。
外道婆羅門發揮世間現象,由四句、而百非,雖欲窮究極至、卻仍囿於世間現象之界域;大乘佛教、則主離四句、絕百非,以期超脫心識作用之區隅、而達自心現量覺悟聖智之境地。
然,以四句、添於圓成實性之上,但戲論耳;蓋圓成實性、超越二元對立,以四句辯證發展之,不啻如蠶吐絲成繭、徒增言說妄想之絲。
2.
萬物之圓成實性、瀰滿宇宙虛空,其光明,非屬因緣和合範疇、而是將諸緣照澍熙澤、轉為如幻妙用。
3.
前言自性四句,此處何不以四句、添於四緣之上?卻以四種為已足耶?
4.
與「唯緣起無自性」異名之「空」、但假名耳,如兔角、龜毛、槃大子等,依此謬理,無論果從緣、或不從緣而生,緣生果、或不生果,乃至有此事、無此事,概皆言說妄想也,其中,何有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可得耶?
《楞伽語貫》云:「無有性、亦無一切性、而作言說,謂:如兔角、龜毛、槃大子等,世間現言說。
彼兔角、龜毛、槃大子等,非性、亦非非性,但言說耳。
非一切剎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唯是造作假立之名耳!
或有佛剎、以瞻視而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剎土、或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法。
如瞻視世界、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等,但以瞻視,令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
是故,非言說有性、及有一切性。」
5.
緣、乃促成果之必要因素,非緣、則為不相干者;豈以緣之未生果、遽謂:非緣能生果耶?
6.
譬如瓶不先存於泥中,該泥,以缺匠人捏塑、日光曝曬等他緣故,非得謂「充分」之緣;然,切不得謂:彼非「必要」之緣也。
若泥、匠人捏塑、日光曝曬等諸緣、皆已具足,則彼等乃為「必要且充分」之緣。
故,果、不先存於緣中、或已先存於緣中,唯「必要」或「充分」之別耳。
7~14.
《楞伽語貫》云:「一切法、有二種緣相,謂:外緣、及內緣。
云何外緣?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等,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乃至縷、㲲、草蓆、種芽、酪、酥、醍醐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
是名『外緣』,前後轉生。
云何內緣?內緣者,謂:十二因緣中,無明、愛、取,屬煩惱,行、有,屬業,得『內緣』之名,彼所生五陰、十八界、六入等法,則得『內緣所起』之名;彼無差別,而愚癡凡夫、妄想有差別。
是名『內緣』之法。
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
當有因、配當因緣,相續因、配當次第緣,相因、配當所緣緣,作因、配當增上緣,顯示因、待因、則無對應。
《楞伽語貫》云:「常聲者,為惑亂而說,以彼惑亂相,諸聖智者、由實相般若光明之照澍、亦現,而非顛倒。
譬如春時燄、火輪、垂髮、犍闥婆城、幻、夢、鏡像等惑亂相,世間凡愚、妄生顛倒之見,非明智也;然,非於諸聖智者處不現。
⋯
如彼恆河,餓鬼見之、為大火流,不見恆河故;然,無惑亂性、於餘眾生處現故,非可謂:無有恆河之無惑亂性也。
於如是等惑亂相,諸聖智者、因實相般若光明之照澍、離於顛倒之妄見、亦離於不顛倒之妄見,是故,惑亂、為真常,謂:惑亂相相不壞故。
非是惑亂之種種相壞,而是愚癡凡夫妄見相相有壞耳,是故,佛說惑亂、為真常。
云何惑亂真實?若復於因緣展轉相生之相,諸聖智者、於此惑亂相、不起顛倒之妄覺、亦非起不顛倒之妄覺。
除諸聖智者、無計著之想,若餘愚癡凡夫、於此惑亂、有少分計著之想,若穢、若淨、若迷、若覺,皆非聖智覺悟事之相。
凡有少分計著想者,是愚癡凡夫之妄說,非聖智者之言說也。
⋯
即彼惑亂、不顛倒妄想,諸聖智者,其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意識等、過惡習氣性自性法之『轉變性』,是名為『如』,是故,佛說『如』、離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意識,而非『斷』也。
佛說此句,乃為顯示離妄想之『真如』,即:說『真如』離於攝、所攝識境界性自性、及非性自性之一切妄想。
如幻惑亂、無計著之相;若惑亂有計著相者,彼計著之性自性、應不可滅,如是,則緣起之法,應如惡見聲聞緣覺之沙門、及外道婆羅門所說:以觀因、有事,觀事、而更有因,展轉無窮故,執諸法從因緣雜亂而生、之『唯緣起無自性』法,或以作者為第一因故,執諸法從第一因漸次而生、之『冥初造物』法,或以十二因緣中、無明還滅故,執諸法因流轉還滅而無所生、之『斷滅』法。
又,幻不起過,無有妄想。
幻者,從他光明照澍處生,非從自心所現識境界中、無始虛偽見愛妄想之過惡習氣處生,是故,幻不起過。
論師所說:如幻惑亂、復當與餘惑作因者,此是愚癡凡夫自心所現、惑亂妄想之計著耳,非聖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