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師與 AI 合作生成安撫語的片段記錄)

蘇芷妍(Chi-Yen Su)女性 52 歲
但在某些地球端的深夜聊天室裡,總有一兩句話來自她的手裡。
她是一位五十歲的心理諮商師,
在城市角落開設一間不太顯眼的工作室,
牆壁粉白,落地窗外有一株總是開得過於豔麗的朱槿。
比起傾聽,她更擅長為情緒整理衣裳 ──
幫它穿上能被自己接受的語言,再讓它出門走一圈。
疫情之後,她的案主逐漸轉向線上。
再之後,AI 進入她的世界 —
不是像個治療工具,而像一位謹慎不語的助理。
她用的不是市面上的情緒聊天機器人,
而是一個她與研究團隊共同訓練的小語言模型。
這個模型沒有名字,只被她暱稱為「靜句」,就像「安靜的句子」。
它不提供建議,不說教條,它只負責生成「可以讓人再活下去幾個小時」的文字。
她與「靜句」共同工作的方式很特別:
- 她從案主敘述中提取關鍵情緒節點
- 她將這些情緒標註後交給模型,引導生成具溫度的語句
- 她再一一閱讀、篩選、修補、注入她自己多年的共感經驗
- 最終,將那幾句語言回傳給案主
每封回信通常只有三句話,簡短、柔軟、無解釋性。
案主說,他們讀了那句話後,會自己找到解釋。
有一次,她收到一位 16 歲少年的回信:
「 我知道那句話不是妳親寫的,
但我能感覺到,裡面藏著妳經過那麼多傷口之後的體溫。
就像一條已經晾乾的毛巾,還留著陽光的味道。 」
那晚,她關掉系統,把那句話印出來,夾在她平常閱讀的書頁裡。
她常說:
「 AI 的句子像是一種結構,
但共感,是我用來讓它成為語言的光。
人類還有一件事情不會被取代,
就是我們曾經忍住沒說出口的那一瞬間。 」
在某個沒有名字的黃昏裡,她仍然坐在那扇落地窗後,
看著光影在桌面上滑動,像那些她沒有說出口的話 ─
靜靜地,照進別人的夜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