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的點燈人—用佛法走出溫柔而堅定的行者之路

永續的點燈人—用佛法走出溫柔而堅定的行者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永續發展」逐漸成為全球共識,當SDGs被視為人類未來的共同語言,我開始在心中浮現一個疑問:身為長期參與佛光會、實踐人間佛教的佛光人,我們多年來所推動的各項活動,是否也與這套國際永續準則有所連結?五年前,我開始深入思考與探索,並將此做為我博士論文的脈絡之一。慢慢發現——原來,我們的實踐不僅高度契合SDGs,甚至早已展現出一種深具佛法精神與生命厚度的永續之道。

因此我常覺得,能成為佛光人,是今生莫大的福報。十多年來的義工歷程,不只是一次次的付出,更是一次次在行動中體會佛法與實踐修行之路。更有幸的是,這次能參與規劃「佛光綠色永續人才養成計劃」,並與來自各地的1,800位佛光人共學共修、彼此啟發,共同成就這場慈悲與永續同行的旅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在這條為地球、為世代延續而行的路上,我們從來都不是孤單的。

永續新時代的人間行者

永續新時代的人間行者

備課的省思:佛光會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SDGs地圖

原本在規劃第一堂課時,只是簡單寫著「認識SDGs」,後來一面備課一面思維,最終把課名訂為《永續新時代的人間行者:人間佛教 × SDGs × 行動》,我想這是所有共學者的發願起點,也希望成為與大眾共學同行的因緣。

回顧過去十多年來,我有幸參與各種佛光會的活動——無論是三好校園、蔬食護生、獄所弘法、社區關懷、森林復育、災難救助或教育講座——在長期的義工歷程中,我逐漸體會到:

這些活動,從來不是為了形式而辦,
它們本質上,就是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的永續實踐。
raw-image

佛光人:全人與全境的永續實踐者

記得我在博士論文的研究中,深深發現到佛光會的行動是深具「全人視野」的,它不只關注人與人的和諧,更涵蓋人與自然的共生、人與社會的責任、人與未來的願力。這份從佛法出發、回歸生活的實踐,其實正是SDGs所強調的精神。

至今猶然記得,當我嘗試重新梳理聯合國17項SDGs,並謹慎地對照佛光會的種種活動,驚喜地發現其契合之深且廣——過去我們或許沒有用「SDGs」的語彙在說話,但我們早已跟隨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步伐在實踐。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全境式」的永續實踐。

佛光永續地圖

佛光永續地圖

課堂的設計:讓佛法有SDGs語言,讓永續有佛法靈魂

這堂課吸引近1800位線上學員報名,對我而言,這不只是授課,更是一場共學的過程。設計這系列課程的初衷,不在於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希望我們一起看見——佛光人早已走在永續的道路上,只是我們尚未用新的語言來詮釋自己的行動。未來期望透過永續素養的養成,讓活動與修行,能更有張力、創意及影響力。

課堂上我將永續素養歸納為三個面向:

覺醒(Awareness):了解這個世界需要我們行動;

慈悲(Compassion):用佛法的慈悲對待人與自然;

實踐(Action):以生活為道場,一步一腳印。

並進一步透過共同發願(Collective Vow),匯聚每位學員的願力,引領未來共同前行。課程中,分享了佛光永續地圖、製作了SDGs對應表、也說明了創新提案任務。學員課後的回饋,更加印證我前面所提的——原來,我們一直都在行動中,只是還沒意識到,這些行動早已與世界永續的方向同步。

永續素養

永續素養

佛法體悟:從「無我」到「行佛」

參與佛光會活動至今已十餘年,我常在一次次的義工服務中,深刻體會星雲大師所說的「無我」,並不是一種否定存在的空無,而是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的超越狀態。那是一種放下自我、關懷他人的心境,也是一種願意為大眾、為世代延續多走一里路的修行實踐。漸漸地,我明白,那份「我在眾中」,那份願意陪伴大眾走過生命幽谷的心,也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覺醒。

「行佛」對我而言,不再只是高懸的理想,而是與大眾同行的日常實踐。無論是推動三好校園、走入獄所與受刑人真誠對話,或是在山林裡種下一棵為未來而生的樹,那些時刻,我深深感受到——這就是「在世間中修行佛道」,是一條溫柔、堅定而真實的修行之路。

成為時代的回應者,也是時代的點燈人

最後當氣候危機、貧富差距、戰爭與失序席捲世界,我們應該自勉:不應只是悲憫旁觀,更要勇於實踐。人間佛教讓我們超越恐懼,轉化成慈悲與願力;SDGs則為我們提供一套共通語言,讓行動更具系統性與擴散力。衷心感謝佛光山心保和尚的支持及國際佛光會秘書長覺培法師的指導,更重要的是有一群願意共學的佛光人,因為有您們,我們才得以在一條對的道路上共同前行。未來讓我們共同期許:

這不只是全球的永續行動,更是佛光人的現代修行。
願我們在這個永續新時代,繼續走在這條以慈悲鋪路、以智慧引領的「人間行者之路」。

更願我們都能在修行中回應時代,在利他中守護地球——成為永續的一盞燈,燈燈相照,也照見自己、溫暖他人。

課程新聞查看: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listdetail_tw_1.php?id=456604



avatar-img
半林半聿 forinker
1會員
14內容數
這是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回歸山林的旅程,也是一場覺醒的實踐。 七歲前,森林是我的家,溪水呢喃、柴火溫暖,父母的辛勤刻印在山林間。離開後,我奔波逐夢,直到內心的召喚帶我回到這片土地。 於是,選擇「半林半聿 forinker」的生活,在森林裡復育生命,用筆點亮心燈。我願點燃篝火,讓每個願意回望自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初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半林半聿 forinker 的其他內容
總是向海,這次卻看見了山 經過太魯閣大橋無數次,我總是期待日出的方向,為那片蔚藍按下快門,記錄希望甦醒的瞬間。但今天,座位變了,車窗的風景也換了方向,我的視線不再被海吸引,而是靜靜落在那群沉默的山上⋯⋯ 晨光尚未完全透出,雲霧仍輕輕籠罩著山巒。我望著河床彎曲,彷彿也在梳理自己心中繁瑣的事務。此時
你是否曾想過,走入森林不只是親近自然,更是一場心靈的覺醒?3月29日,我們走進星雲大師命名的「靈山」的山林,為即將舉辦的「2025世界地球日·森林覺醒」活動進行場勘。這不只是規劃,更是一場與土地對話的行腳⋯⋯
2025年3月25日,我搭一早401列車北上差旅,在車上隨手取下椅背後方的一張文宣品,一朵素白的花、一串熟悉的時間標記──「2021年4月2日 上午9時28分」──瞬間讓我心頭一震,時光彷彿靜止,一道記憶的裂縫被悄然打開,思緒迅速回到了那年,那一場震撼全台的事故──408次太魯閣號的出軌⋯⋯
總是向海,這次卻看見了山 經過太魯閣大橋無數次,我總是期待日出的方向,為那片蔚藍按下快門,記錄希望甦醒的瞬間。但今天,座位變了,車窗的風景也換了方向,我的視線不再被海吸引,而是靜靜落在那群沉默的山上⋯⋯ 晨光尚未完全透出,雲霧仍輕輕籠罩著山巒。我望著河床彎曲,彷彿也在梳理自己心中繁瑣的事務。此時
你是否曾想過,走入森林不只是親近自然,更是一場心靈的覺醒?3月29日,我們走進星雲大師命名的「靈山」的山林,為即將舉辦的「2025世界地球日·森林覺醒」活動進行場勘。這不只是規劃,更是一場與土地對話的行腳⋯⋯
2025年3月25日,我搭一早401列車北上差旅,在車上隨手取下椅背後方的一張文宣品,一朵素白的花、一串熟悉的時間標記──「2021年4月2日 上午9時28分」──瞬間讓我心頭一震,時光彷彿靜止,一道記憶的裂縫被悄然打開,思緒迅速回到了那年,那一場震撼全台的事故──408次太魯閣號的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