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空戰的作戰範圍擴大,主要是雷達跟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普及。雷達強就能看清楚敵人,100公里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帶得又夠多,一個小隊的戰機就可以涵蓋半徑200公里以上的作戰範圍。以台灣南北到台灣海峽空域,大約是300x600公里,北中南各一個作戰空域,各一個小隊接戰大概就滿了。
這個範圍,是過去空軍沒辦法想像的。二戰時期的空軍就是肉搏戰,機槍、機砲、炸彈,魚雷,都要到目視範圍瞄準才能進行攻擊。1960年代紅外線短程飛彈跟機載雷達出現,但也只是延伸幾公里的作戰範圍。1980年代,長程雷達導引飛彈又大又重,中程空對空飛彈也不小,就算理論上可以百公里擊殺,卻只是少數空優戰機能夠做到。
1990年代以後,中程空對空飛彈小型化,可以搭載的數量增加,2000年代後更小又強力的陣列雷達也上場,這才讓上百公里的空戰普及化,戰鬥機的代差優勢能主宰空優,也才有F-22、F-35的第五代匿蹤戰機出現。
以新竹為例,一起飛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接戰區域就在台北、海峽中線、嘉義跟花蓮上空。如果以超音速迎敵,5分鐘內就能延伸100公里的作戰範圍,到達彭佳嶼、馬祖、中國泉州、金門、澎湖以南、台東、日本與那國島上空,當然這樣很耗油就是了。
加上E-2K空中預警機在台灣東海岸上空提供目標指示,一架F-16V可以攜帶1短5中,9架上去就是45枚AIM-120,可以針對三個方向作戰,並且互相支援,進可攻退可守,怎樣都會是中國必須第一個處理的目標。(幻象跟IDF都是2短4中,但雷達性能不及F-16V,飛彈射程在100公里以內,也無法用Link 16整合作戰資訊)
你想拚到100公里內靠近台灣,就要先承受飛彈的洗禮,尤其台灣是守勢,陸基海基防空飛彈又能給空軍提供多層掩護,可不是像灰色作戰時那麼輕鬆靠近。
所以中國想得到方式,就是派航空母艦從菲律賓海發動攻擊,才有可能減輕從北西南三向進攻台灣的壓力。因為中國在太平洋沒有作戰基地,所以只剩航空母艦有可能,潛艇只能制海,無法對空作戰。但相反來說,只要中國出第一島鏈,中國軍機艦隊就是最脆弱的目標,反而是台灣有獵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