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英國的王太子,我們一定很快地就會想到是威爾斯親王,但對於法蘭西王國的王太子,我們卻不一定能清楚地指出他的頭銜,畢竟在中文世界中對這個位置的翻譯真的是有點多,有的音譯為「道芬」,有的意譯為「法蘭西王太子」,也有的乾脆就譯為「海豚親王」,那麼究竟何者為是?又這個稱呼怎麼來的呢?
維恩內伯國
從前從前……故事總是要這麼開始的,不過我們知道比較明確的時間是在12世紀(大約在1110年左右),在今日法國東南部有個叫維恩內伯國的邦國,這個維恩內伯國有位名叫居伊八世(Guy VIII,他同時也是阿爾邦伯爵居伊古四世 Guigues IV, Count of Albon)的伯爵,他的綽號就是「海豚」。至於他為何被稱為「海豚」,通常認為這與他的紋章上有一條「海豚」的關係,於是他就被取了「海豚」這個綽號。久而久之,大概是這個綽號過於響亮,人們一見到這個紋章,便能聯想到他們家族,於是「海豚」也就因此成為其家族的姓氏,並且與其頭銜相結合,人們於是將維恩內伯爵改稱為「道芬‧德‧維恩內(維恩內的海豚[Dauphin de Viennois])」。不過這個稱號直譯成中文太不好理解,所以後頭行文與理解之便,還是譯為「維恩內伯爵」。
維恩內伯爵居伊八世
維恩內伯爵紋章
到了1349年,維恩內伯爵于柏特二世(Humbert II de la Tour-du-Pin)在先代與自己屢屢投入十字軍運動而耗盡家財後,為了換取一筆財富以養天年,因而只能尋求將世襲領地售出。最初于柏特二世找上了教皇班乃迪克十二世(Benedict XII),但沒能談妥條件,因而交易告吹。於是他又趕忙地找上了新買家──法蘭西國王菲利普六世(Philip VI),兩人一拍即合,很快地就在1349年3月30日完成交易。對於于柏特而言,他透過這次的交易取得了40萬埃居金幣,更得到終身的養老年金,對他赤字連連的財政來說,簡直是一大解脫。而對於法蘭西國王菲利普六世來說,他本來就一心尋求在南法擴張疆域,現在維恩內伯爵于柏特二世將維恩內伯國送上門來,焉有不將之買下之理。
不過,于柏特二世並不想就這樣將世襲封邑與頭銜在他手上給斷送掉,因此他向菲利普六世提出條件,要求買下維恩內伯國的菲利普六世必須保證讓這個伯國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不可以讓它被其他封邑所侵吞或與其他封邑合併。為了順利完成交易,菲利普六世眉頭也沒皺一下地就答應了于伯特二世的但書,允諾這一頭銜將透過授與他的王位繼承人的方式永遠保留下來,更加碼同意給與維恩內伯國豁免許多的雜捐與關稅。
法蘭西王太子紋章
在完成交易後,照理說菲利普六世本應將維恩內伯國封給長子約翰二世(Jean II),不過因為約翰二世當時已受封為安茹伯爵,為了避免有違約之嫌,於是菲利普六世將維恩內伯爵封給長孫查理五世(Charles V)。到了16世紀,亨利二世(Henri II)受封為法蘭西王太子時,他的頭銜由原本的「道芬‧德‧維恩內(Dauphin de Viennois)」改稱「道芬‧德‧法蘭西(Dauphin de France)」,此後這個頭銜便一直沿用到1830年8月2日,波旁王朝的法蘭西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因七月革命被迫遜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