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世紀的蘇格蘭王國,由於王位虛懸,使得各方擁有繼承權的貴族紛紛出馬角逐,蘇格蘭瀕臨爆發內戰,蘇格蘭貴族因此邀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出面仲裁。幾經考慮,1292年11月初愛德華一世於特威德河畔貝里克城堡舉行的會議中,選定約翰・巴里奧爾(John Balliol)繼任蘇格蘭國王。約翰・巴里奧爾因此向愛德華一世宣示效忠,但約翰・巴里奧爾成為國王後,不甘屈服於愛德華一世之下。1295年,約翰・巴里奧爾趁著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與法蘭西王國交戰之機,放棄對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的效忠宣誓,更於7月和法蘭西王國、挪威王國結成「老同盟」[1],因此怒不可遏的愛德華一世,隨即入侵蘇格蘭,迫使蘇格蘭國王約翰‧巴利奧爾退位,隨後便將蘇格蘭王國直接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由於不滿英格蘭人的統治,蘇格蘭人接連展開反抗,起先只是各地的零星暴動,但不過4個月,反抗之火便已燎原。至1297年9月,英格蘭在蘇格蘭的統治便已岌岌可危。這時活躍於蘇格蘭的起義軍主要有三支:
1.安德魯‧莫瑞(Andrew Moray)主要活動於福斯河北方;
2.道格拉斯領主「大膽的」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 “le Hardi")和格拉斯哥主教羅伯特‧維沙特(Robert Wishart)領導,主要活動範圍在蘇格蘭西南部;3.威廉‧華萊斯(William Wallace)領導的民兵。

作為本文主角的威廉‧華勒斯,大約出生於1270年代的倫弗魯郡埃爾德斯利,他出身自當地的士紳家庭。由於史料的缺乏,對於他的早年事蹟所知有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威廉‧華勒斯偶然地躍上歷史舞台。1297年威廉‧華勒斯在一次口角後,率眾至拉奈克,殺害英格蘭派任的治安官威廉‧德‧赫瑟里格(William de Heselrig),自此便率領被壓榨的農民和中產階級,與威廉‧道格拉斯一同於福斯河和泰河之間襲擾英格蘭軍隊。

威廉‧華勒斯部的活躍,引來英格蘭方面的注意。他們在獲悉威廉‧華勒斯的行蹤時,便準備派兵進勦,但是英軍的行動遲緩,給了威廉‧華勒斯一個良好的機會。威廉‧華勒斯於是迅速移師北方,與安德魯‧莫瑞合兵一處,進圍鄧迪和斯特林兩城堡,以誘使英軍北上。9月,英軍在薩里伯爵約翰‧德‧沃勒內(John de Warenne)與稅務官休‧德‧克萊辛翰(Hugh de Cressingham)統領下前來解圍。1297年9月10日,雙方於史特靈橋遭遇,雖然蘇格蘭軍隊佔有優勢,但由於威廉‧華勒斯的民兵裝備窳劣,因而不為英軍放在眼裡。經過一日對陣後,英軍輕率地發動攻擊,而威廉‧華勒斯則運用有利地形,以長矛兵壓制強大的英格蘭騎士,終於在史特靈橋之役中獲得大勝。史特靈橋之役英軍損失慘重,最爲蘇格蘭人所痛恨的稅務官休‧德‧克萊辛翰也戰死沙場,死後遺體被蘇格蘭人扒了皮。蘇格蘭方面雖然傷亡甚微,但主將之一的安德魯‧莫瑞卻在戰鬥中負傷,數周之後不治身亡。

史特靈橋之役後,威廉‧華勒斯掃除了蘇格蘭境內的親英派後,便於1297年10月,揮軍南侵英格蘭。隨後幾個月間,蘇格蘭軍勢如破竹,橫掃北英格蘭,而此時英軍只敢死守於各城堡,不願輕易與威廉‧華勒斯進行對決。1297年12月初,威廉‧華勒斯回到蘇格蘭,憑藉著抗英戰爭中所建立的顯赫戰功,從而確立了個人威望(主要是在中下階層),因此他被推舉為蘇格蘭護國主。威廉‧華勒斯深知剛從法蘭西戰場脫身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鐵定不會善罷干休,因此成為護國主後,威廉‧華勒斯便以蘇格蘭國王約翰・巴里奧爾的名義[2]下令蘇格蘭所有能夠使用武器的男子,無論他是貴族、自由人還是農奴,均需進行全面動員備戰,以防英格蘭王國的反撲。

與此同時,英格蘭方面也加緊動員,於約克聚集了大軍,準備北上入侵蘇格蘭。然而,個別英格蘭貴族的輕舉妄動打亂了英軍全盤部署,使得威廉‧華勒斯得以個個擊破,英軍因而敗退。1298年4月,愛德華一世自法蘭西戰場脫身後,隨即下令第二次入侵蘇格蘭,威廉‧華勒斯自知難以正面迎擊,因此打算用滋擾戰術迫退英軍。起初威廉‧華勒斯的策略似乎得手了,英軍果然因為這一連串的滋擾而產生補給上的困難,然而威廉‧華勒斯的對手並非普通人,而是狡猾的愛德華一世,愛德華一世一直在等待決戰的機會,當他偵知威廉‧華勒斯正率蘇格蘭軍隊駐紮在福爾柯克時,他知道機會已到,於是愛德華一世立即命令英軍出擊。
威廉‧華勒斯知到英軍進逼,於是便在福爾柯克城附近的森林中部防。為了防禦英軍重裝騎兵的衝擊,威廉‧華勒斯將陣地設在沼澤的後面,並在沼澤的盡頭修築木柵欄。當英軍進入戰場擺開陣腳後,威廉‧華勒斯下令所部以蘇格蘭傳統的長矛圓陣(Schiltrons)應敵。威廉‧華勒斯本想以長矛圓陣先承受敵人騎兵的衝擊,再趁英軍久戰乏力之機,以蘇格蘭騎兵突擊後方,將他們趕入沼澤加以消滅。然而,在緊要關頭,蘇格蘭陣營內部卻發生分裂。威廉‧華勒斯、巴登諾赫領主「紅」約翰三世‧康明(John III Comyn)和約翰‧斯圖亞特(John Stewart of Bonkyll)之間為了爭奪指揮權,而發生激烈爭吵。爭吵的結果,約翰‧斯圖亞特同意接受威廉‧華勒斯的指揮,但約翰三世‧康明則是將其騎兵帶離戰場。

7月22日一早,愛德華一世下令英軍騎兵發起衝鋒,迅猛撲來的英軍騎兵將約翰‧斯圖亞特率領的蘇格蘭弓箭手全殲。蘇格蘭步兵則在威廉‧華勒斯的激勵下和英軍騎兵展開殊死搏鬥。英軍騎士久攻不下,愛德華一世便派出威爾士長弓兵與愛爾蘭投石兵,對蘇格蘭長矛圓陣全力猛射。蘇格蘭人長矛圓陣在承受幾輪射擊後,便因裝備難以抵抗遠程攻擊,因而導致陣型瓦解。英格蘭騎兵於是趁勢殺入,蘇軍經不起這樣的猛攻,全線潰敗。威廉‧華勒斯僅以身免,得以脫離戰場。威廉‧華勒斯於福爾柯克之役慘敗,軍事聲望一落千丈,被迫於12月辭去蘇格蘭護國主一職,並由卡里克伯爵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和巴登諾赫領主「紅」約翰三世‧康明繼任。

此後威廉‧華勒斯開始長達七年的游擊作戰,直到1305年8月5日,威廉‧華勒斯被忠於英格蘭的蘇格蘭騎士約翰‧德‧門蒂斯(John de Menteith)於格拉斯哥附近的羅伯伊斯頓捕獲,並隨後將之押送倫敦受審。雖然終其一生從未對愛德華一世宣誓效忠,但最後威廉‧華勒斯仍於1305年8月23日依叛國罪處以絞刑、拖行屍體跟五馬分屍。死後他的首級,被插在矛上,並懸在倫敦橋上示眾,他的四肢則分別被送往泰恩河畔新堡、特韋德河畔伯立克、史特靈和珀斯示眾,藉以殺雞儆猴。
[1]「老同盟」(Auld Alliance)始自1295年10月23日的《巴黎條約》,一直延續到1560年簽署《愛丁堡條約》才告終止。根據盟約,法蘭西王國每年應提供蘇格蘭王國5萬鎊補助金,以換取蘇格蘭王國每年花4個月的時間對英格蘭王國作戰。
[2]威廉‧華勒斯出身卑微,為了有效控制蘇格蘭貴族,增強自身的政治影響力,故而不得不借助蘇格蘭國王約翰・巴里奧爾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