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一蕊梅花寒中開」的道理,而一個人的悲憫心則來自親身經歷的苦,不忍他人苦而有一連串慈心與善良的作為。
因為家貧,當年陳醫師只念到小學畢業就跟在父親身邊做農事,做了五六年,十九歲才上夜補校,最後考上台中一中,成為班上年紀最長的學生。三年後,陳醫師一舉考上台北醫學院,北上念書時,陳醫生已經結婚,四個孩子也陸續報到,都靠太太一個人克勤克儉將孩子扶養長大。陳太太說,先生也很辛苦,一個人在台北念書省吃儉用十多年,直到取得文憑才回到家鄉開業。選擇回台中烏日開業是因為想要照顧阿嬤和家人,以及鄉親父老,因為苦過,他的心特別溫潤,他行醫的使命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照顧貧苦交加的可憐人。
陳醫師的病例室有分類,分成「免費」、「減免」,以及一般。低收入戶或是清寒家庭一律不收錢,而做資源回收的環保志工一律減免,陳醫師說,醫生醫病,也不能忽略醫心,已經沒有錢了,還要煩惱看病的錢,實在不忍心。至於環保志工對淨化環境有功,他很尊重他們,所以減免醫療費當作感謝。陳太太將一生青春駐守在診所,陪伴先生一步一腳印,完成行醫濟世的心願。
二十五年前,陳醫師開始走入偏鄉做義診,當時苗栗南庄山上就是無醫村,沒有醫生駐診,他每個月跟一群醫護志工上山為老人家、行動不便的病患看診,二十五年如一日。至今陳醫師已經八十多歲,還在義診這一塊努力,他說只要體力還行就要奉獻到底,因為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
有一句話,「醫生緣、主人福」,陳醫師改了一字個,「醫生『賢』,主人福」才是正向醫病關係的關鍵。醫生有賢有德,病人才會幸福,倘若醫生的心念不正,就會影響醫術和判斷,病人遇到了也不是福氣。老智者說,做一件事之前,若是先想到別人的需要,就會做得很成功、很順利,倘若只想到眼前的利益,想到自己能得到多少,就算做起來了,也終究不長久。
一個家庭能出產醫生代表這個家庭有「出好子孫」的祖德,如果好子孫沒有擅用醫療專業去解救病苦,反而做出違背道德良心的事,好子孫就會變成惡子孫,下一代就是受苦的開始。總之,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去做好事,是行大孝也是行大善。
#懸壺濟世
#醫德
#良心
#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