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連神明也有「放假」和「上班」的安排喔!農曆臘月二十四稱為「送神日」,民間相信這天眾神會回天庭參加年度述職大會;等到正月初四,就是「接神日」,神明們結束假期、回到人間繼續護佑大家。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供品,熱情迎接神明歸位,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接神的傳統習俗非常有趣:
有句老話叫「送神早,接神遲」。送神儀式要在清晨、天未亮就進行,愈早愈好,象徵讓神明可以早點回天庭「卡位」;接神儀式則講究「過午後」才舉行,好像讓神明在天庭多留一會兒再回來,也代表人間不急著「催神明上班」。
台灣還流傳一句有意思的俗諺:「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 送神這天最好起風,焚燒金紙、甲馬時紙灰飛得高高的,好像神明搭著「順風車」迅速返回天界。
- 接神這天若遇下雨,被視為大吉,象徵天降甘霖、神明帶回滿滿的福氣,為來年招來好運。
俗謂「送神早接神遲」,民間一般認為送神應在黎明之前,越早越好,反之接天神的祭儀最好在過午之後舉行。台灣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的說法,也就是說焚燒金紙、甲馬時,希望有風神助威,好讓神明能快速回天。而正月初四接神日,最好能下雨,滋潤大地,這些都是吉日之兆。
初四這天台南鹿耳門的天后宮則會舉行「迎喜神」與「迎春采街」的活動。上午迎喜神後,下午接著有熱鬧的迎春采街活動,由天后宮媽祖御駕引導,象徵天降鴻福,喜氣臨門。一切活動都依循古禮舉行,排場不輸給祭孔典禮。
在歲時民俗裡,正月初四的「接神」提醒我們:新年不只是熱鬧的慶祝,也是對未來的期待與規劃。透過慎重的禮儀和誠心的祭拜,我們為新的一年立下了最吉祥、最溫暖的起點。
正月初四如何接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