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不是什麼單純的「剁手族症候群」。
這是一場由關稅發動的購物儀式。
川普大筆一揮,宣布對來自許多國家的商品加徵關稅,其中也包括了那些構成你口袋裡 iPhone 的零件們。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螺絲、晶片、金屬板,突然之間身價暴漲,成了經濟新聞裡的主角。
然後人們開始慌了:
「手機會漲價嗎?」 「要不要現在就先買?」 「等 iPhone 17 出來,會不會我們連 iPhone 16 都買不起了?」
於是,一場靜悄悄的搶購,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上演。
不是因為產品有多好,而是因為「以後可能更貴」。
結果就很像是這樣:川普沒有站上發表會舞台,但他彷彿隔空對 Tim Cook(蘋果執行長)說了一句:「你們的庫存,就讓我來幫你們處理吧。」
清庫存這種事情,本來是品牌方最頭痛的後勤問題,結果這次,變成了一場有政治色彩的限時大促銷。
這不是第一次囤貨惹禍了
我們來翻翻歷史——以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2018年美中貿易戰
當時美國對中國加關稅,結果呢?很多公司怕未來成本更高,就開始「提前下單」、「囤料」、「搶購生產線」。
短期內看起來很熱鬧,大家都在趕工,但後來的幾個季度就冷掉了。因為該買的都買了、該囤的都囤了,需求一下子變超低,廠商開始清庫存、砍訂單,甚至有些公司裁員。
2020年疫情初期
你還記得嗎?那時大家搶買口罩、酒精、泡麵、衛生紙。囤了一堆後,接下來幾個月幾乎沒人再買。結果超市開始促銷,酒精買一送一,泡麵也一直特價。
→ 這種「先熱後冷」的現象,就是庫存循環在搞鬼。
那什麼是「庫存循環」?
想像你是開文具店的老闆。某天你聽說筆會漲價,你就趕快進了一大堆貨。結果筆真的變貴了,剛開始大家也搶著買。但幾個月後,他們發現——
「我家筆夠用了耶,好像不用再買了。」
你就開始遇到麻煩了:貨堆滿倉庫,錢卡在庫存裡,還要降價促銷,賺得變少,壓力變大。
這就是所謂的「庫存循環惡化」:
- 提前買入(庫存增加)
- 需求下降(買氣疲弱)
- 降價求售(毛利變差)
- 減少採購(整體經濟變冷)
那手機公司會怎樣?
像蘋果這種科技大廠,若提前拉貨太多、但消費者不買單,就會面臨:
- 庫存壓力大(新款 iPhone 推出時,舊款還沒賣完)
- 利潤下降(因為要用折扣促銷)
- 下一季營收成長趨緩(投資人也不太開心)
這也難怪有人會說:「川普一個政策,可能無意間幫蘋果清了 iPhone 16 的庫存...」
經濟學家有一句話說得好:
「通膨讓你不敢花錢,通縮讓你連賺錢的機會都少了。」
所以別以為東西便宜是好事,它背後可能是——大家都不太敢花錢了。
與其當個衝動搶貨的小白,不如學會當個觀察經濟的高手,像偵探一樣看出時機點!
喜歡這種輕鬆經濟小教室嗎?可以留言告訴我分享你們對庫存循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