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對方還是聽不懂的經驗嗎?
跨部門會議上,最常見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誰也沒錯,卻講不攏」。
當我們費盡口舌解釋自己的立場,卻換來對方一句:「辦不到!」
那種落差,令人疲憊又無力。
這不是語氣的問題,也不是誰比較理性,而是更深層的:我們真的理解對方嗎?
資訊的「解析度」,決定我們能靠多近
我記得有一次會議,製程與設計部門為了某個參數值爭執不下。
製程說:「這個厚度會讓良率掉到七成以下。」
設計反駁:「但調回去的話,我們沒辦法保證性能穩定,根本不能交貨。」
我沒有急著做決定,而是開始問細節。
「你們最不能接受的條件是什麼?」
「厚度超過0.8就會造成變形。」 「那設計這邊,最低能接受的數值到哪裡?」 「0.75可以,但材料強度不能低於A3。」
我們不是一開始就達成共識,而是靠著一次次換句話說、釐清語意、拆解限制,慢慢找到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落點。
這讓我體會到:理解不是天賦,是耐心換來的結果。
理解其實是可以被打開的,只要我們願意說第二次、第三次,
用不同的說法,再靠近一點。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意思是我們怎麼理解一件事,取決於我們過去的經驗、語言、文化,也就是我們所處的「理解框架」。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那個獨一無二的框架裡,所以當你說「這件事其實不難」,在別人聽起來可能是「你不在乎我的困難」。
比如:你說「你該放下了」,對經歷過創傷的人來說,可能只是用你有限的生命經驗又一次否定和傷害了他們。
語言是有限的,經驗是私人的。
「在心理學裡,這種理解落差其實很常見。資訊掌握與理解能力,其實與認知複雜性與個人框架有關。你所看到、聽到、能處理到的細節,決定了你能不能真正進入對方的語境,也決定了妥協是否可能發生。」
認知複雜性(Cognitive Complexity):
這是指一個人能否同時看見事情的多面性。 如果思考維度越單一,就越容易只看到自己的立場;反之,越能看見細節與多方觀點,就越容易理解與妥協。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
我們不是客觀處理資訊,而是用自己「預設的心智地圖」來解讀一切。 所以你看到的是「可以接受的誤差值」,對方看到的卻是「可能導致責任歸屬的風險」。 理解落差,其實是「內建預設不同」造成的誤會。
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
我們怎麼看待一個問題,是透過個人經驗、語言、文化建構的「認知框架」來解讀。 你覺得合情合理的事,別人可能覺得無法接受? 不是因為他難搞,而是他活在另一個框架裡。
精細化處理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這是溝通學領域的一個理論,說明人們在面對資訊時,會有中央路徑(理性精細分析)與周邊路徑(感覺直覺)。
- 如果對某件事的關注程度高、資訊足夠,人會走「中央路徑」,進行高解析度的思考。
- 如果資訊不夠、經驗不足,就會只能依賴情緒或直覺理解。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提出一個經典的觀點:
「真正的同理心,不是說『我懂你』,而是走進對方的世界,看那裡長什麼樣子。」
語言傳遞有極限,生命經驗又彼此不同,因此我們無法保證百分百的理解對方的心。
但我們可以選擇
換句話說,再問一次,再靠近一點,甚至是不要急著決定,急著評論。
彼此就會願意再走近一點。
而這一點點的靠近,也許,就是改變的開始。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曾經在哪個瞬間發現
原本以為彼此有共識,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解決所有職場的誤解,
但透過一次次換句話說,我們真的可以彼此靠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