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愛馬仕又要漲價了。
許多人一邊說著「反正本來就買不起」,一邊又忍不住點開價格表,多看幾眼。
但漲價的,又何止是名牌包?
蛋餅變貴了,拿鐵又縮杯了,就連最平凡的生活,也正在被一點一滴地「變貴」。
這不是你的錯覺,是通膨。
而它,從來不是遙遠的財經名詞,而是你每天打開錢包時的那個深呼吸。
通膨是究竟什麼?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通膨,就是當錢變薄、東西變貴的那一刻。
但它的成因,其實也沒那麼抽象,我們可以用三個日常情境來理解它:
1|需求拉動型通膨:像搶演唱會門票一樣
想像某位巨星開演唱會,大家瘋狂搶票,結果黃牛把價格炒到原本的兩倍。
因為太多人搶、票太少,價格自然就被「搶上去」。
通膨有時候就是這樣:大家手上有錢拼命買,供應跟不上,價格就飛天。
2|成本推動型通膨:像早餐店老闆撐不住了
比如經營早餐店,最近雞蛋、吐司、瓦斯費都漲價,你不調價就虧損,於是只好把蛋餅從30元漲到35元。
當製造一樣商品的「成本」升高,廠商撐不住,就只好漲價。
3|貨幣超發型通膨:像全班都有兩張壽司券
老師原本發給全班一張100元壽司券,大家都吃得剛剛好。
突然又發一張,每人變成兩張,大家湧去壽司店搶著吃。老闆一看人潮太多,只好漲價。
當市場上的「錢太多」,但東西沒變多,錢的價值自然就被稀釋。
那關稅算哪一種?還真的有影響你買包的價格
如果你是名牌包代購常客,你一定遇過這種事:
明明標價一樣,卻突然被加了一筆「關稅」。
這正是成本推動型通膨的一種。
當一個國家對進口產品課稅,企業成本上升,只好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你買到的,不只是商品本身,還有背後那筆跨國政治下的代價。
但奢侈品漲價,不只是因為「奢侈」
很多人以為愛馬仕漲價是「故意的」,是「貴得起就漲」,
但其實品牌也逃不出原物料、人力、運輸與匯率變動的影響。更別說,有些漲價是精算過的心理操作:
讓你覺得今天不買,以後就買不起,結果大家反而搶得更瘋。
通膨不只是「讓人買不起」,它更像一場集體的購買焦慮催化劑。
那我們該用什麼心態看待這件事?
通膨改變不了,但我們的花錢方式可以改變。
我們可以開始練習:
- 分清楚需要與想要:這件事對我真有幫助,還是只是怕錯過?
- 停止被「變貴」嚇著跑:花錢不是為了躲漲價,而是為了讓自己過得好。
- 看見自己真正的渴望:我是在買東西,還是在補某種情緒的洞?
我們努力工作、賺錢、消費、選擇更「優質」的生活,但當一切都越來越貴時,那些我們擁有的,真的還是我們需要的嗎?
你在為什麼樣的感受買單呢?
可能是便利、是安全感、是虛榮、是補償,或是一種「我沒輸」的體面。
也可能,只是一個人站在櫥窗前、面對這個世界時的那句話:
「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