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週你可能也有聽到新聞在講,關稅又升高了,某某科技股又跌了。川普的推特讓整個風向亂七八糟。世界像個被打翻的棋盤,誰也說不準哪一顆棋子會被掃下去。
但奇妙的是,有一群公司,它們的股價不只沒跌,反而穩穩地向上。Spotify、Netflix、Uber 這些名字,你一定不陌生。它們有個共通點:都靠「訂閱」活著。
訂閱經濟是什麼?
你可以把訂閱經濟想像成「每個月交保護費,換得安心感」。不管是音樂(Spotify)、影劇(Netflix)、叫車(Uber)、雲端儲存(Google Drive)、甚至健身App(像是Peloton或Fitbit Premium),都在用一樣的邏輯:你不再「買斷」某個產品,而是「租用」它的使用權。
對公司來說,訂閱就像是月月穩定進帳的水龍頭。與其擔心下一季有沒有人來買,不如培養一群願意長期留下來的顧客。
為什麼訂閱經濟比較抗震?
在關稅、原物料、景氣震盪的環境中,傳統的硬體製造商、出口商常常面對「成本高漲 vs. 價格下跌」的兩難。但Spotify不怕關稅,Netflix不靠出口,他們賣的不是產品,是「習慣」。聽歌、追劇、叫車這些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發現,即使想省錢,很多人寧願不買新衣,也不會先退掉Netflix。
這些公司像是股票市場裡的倖存者,不僅股價跌得比較少,甚至還逆勢成長。例如:
那使用者會不會飽和?
事實上,美國的串流平台訂閱率已經接近飽和,Netflix也開始「打破帳號共享」來讓使用者數繼續增長。Spotify的用戶也開始從歐美轉向亞洲和南美。
那下一個會取代訂閱經濟的是什麼?
有些人說是「所有權經濟的復甦」
就是人們開始厭倦什麼都要月付,寧願買斷、一次付清,恢復掌控感。
也有人說是「使用即付」(pay-as-you-go)會回來,比如AI模型、算力、甚至交通費都變成更即時、更彈性的消費方式。
不過這都是推測,但也有可能出現我們沒想過消費模式,現在我們只是還沒看到下一波浪潮。
最後想說
訂閱經濟其實早已滲透在我們的生活裡。當我們每天打開Spotify聽歌、躺在沙發上追Netflix、出門叫Uber時,我們不只是消費者,也是這些公司營收與股價成長的「動力來源」。
你喜歡和依賴的平台和生活模式,就是這些股票成長的底氣。
買股票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專家遊戲,它從來都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
下一次你在刷卡付款前,不妨多想一步:這個月月繳的費用,背後支撐的是哪一間公司?它正在怎麼改變世界?你是不是也,早已是它成功故事的一部分?是不是也許是個很好的投資標的呢?